慢性病的心理预防和调适宜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浩健康的概念:社会适应心理生理健康的概念健康的十条标准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能面对现实,把握现在,理想的目标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不会执着于不切实际的赌博或虚拟世界。)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渲泻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心理健康的五大特点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环境人格完整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作为重要原因参与发病的躯体疾病。即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躯体器质性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包括神经症或心理生理障碍。心身疾病的特征哈雷德提出心身疾病具有以下特点1.发病因素与情绪障碍有关。2.大多与某种特殊的性格类型有关。3.发病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4.同一患者可以有几种疾病同时存在或交替发生。5.常常有相同的或类似的家族史。6.病程往往有缓解和复发的倾向。心身疾病的分类范围很广,涉及临床各科,病变主要累及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临床各科心身疾病约占25%~35%,内科约占32.2%~35.1%,循环系统住院病人中高达50%以上。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心身疾病的诊断除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之外,还应在心身疾病有关理论指导下,结合病史通过晤谈和相关心理测验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出评估,按以下标准作出诊断:1.有确切、具体的躯体病变存在。暂未发现病变者须有相对固定而局限的躯体症状。2.发病前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存在。3.病情的缓解和加剧与情绪因素密切相关。4.一定的个性特征成为对某些疾病的易感因素。心身疾病的预防心身疾病的预防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预防不能只着眼于生物学因素,而应从更广泛的方面设计预防方案和具体措施,才能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健全状态,收到良好的效果。心身疾病的预防对那些有明显心理素质弱点的人,例如有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向者应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加强其健全个性的培养;对于那些有明显行为问题者,如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及A型行为等,应利用心理学技术指导其进行矫正;对于那些工作和生活环境里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应及时帮助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心身疾病的预防对于那些出现情绪危机的人,应及时帮助加以疏导。至于某些具有心身疾病生理始基如高血压家族史或已经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如血压偏高)等情况者,则更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与生理监测工作。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是心身同治。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因此对心身疾病的治疗要根据病程的不同时期和主要矛盾确定治疗的主次,兼顾到病人的躯体和心理两方面。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躯体治疗,以解除症状、促进康复,如对溃疡病的制酸,高血压病的降压,支气管哮喘的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等。另一方面,如果需要持久的疗效,减少复发,则需要在心理和社会水平上加以干预和治疗。防治三个目标心理和社会水平上的干预、治疗主要围绕三个目标:①帮助患者从客观上消除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②提高患者对应激的认识水平,增强应对能力;③减轻生理反应,缓解病情。环境与药物治疗(1)环境治疗:在干预治疗手段中,可对环境作出适当调整或住院。目的是使患者暂时摆脱引起或加重其疾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减少或消除应激源。(2)药物治疗:在心身疾病中,情绪因素可致病情变化,而病情变化又可影响疾病本身。因此当患者负性情绪水平很高或已维持很长时间(焦虑、抑郁),认知能力很差时,使用药物治疗可降低负性情绪水平,生理反应也随之改善,并有利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方法很多,如精神分析法、认知法、行为疗法等(见心理治疗一章)。治疗的目的在于影响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和情绪,以减轻因过度紧张而引起的异常生理反应。其中行为治疗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某些类型的心率失常、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效果较好。常见的心身疾病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Alexander提出的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和支气管哮喘。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hypertention)是一种以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以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一种被最早确认的心身疾病。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除与高钠膳食,遗传缺陷等原因有关外,心理社会因素在本病的始动机制中起主要作用。情绪对血压的影响长期的忧虑、恐惧、愤怒常导致血压的持续升高研究发现:经催眠暗示,被催眠者表现愉快时,血压可下降20mmHg(2.67Kpa)脉博每分钟减少8次;相反,在暗示愤怒时,血压可升高10mmHg(1.33kpa),脉博由65次/分增加到120次/分。心理治疗主张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认知疗法、自律训练、生物反馈疗法、气功、太极拳等心理治疗。冠心病冠心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严重而且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经国内外近一个世纪的大量研究认为,冠心病除与高血压、高血脂、重度吸烟、遗传因素有关以外,心理社会因素也是重要的病因之一。心理咨询、生物反馈治疗、运动治疗(如练习气功、书画、听音乐等)。心理综合防治: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导致溃疡发生的直接因素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在胃粘膜的屏障防御机能下降时产生的自身组织消化。胃肠道同样对内外刺激十分敏感,情绪变化很容易引起胃液分泌及胃肠运动功能变异,病情的加重与复发也往往与负性的情绪体验有关,因此,消化性溃疡一直被列为常见的心身疾病之一。情绪与胃粘膜著名学者wolff对一位因食道烫伤而不得不通过腹壁造瘘进食的病人阿汤进行过细致的观察。通过病人的瘘口,wolff直接观察到:当阿汤处于忿怒、怨恨或焦虑时,他的胃和脸一样充血发红,胃液分泌增多,胃运动增加,甚至看到胃酸和胃蛋白酶腐蚀胃粘膜;当他悲伤、忧虑时,胃粘膜苍白,胃液分泌不足,胃运动减弱,此时即使把食物放进去也不易消化,还损伤胃壁。小鼠实验有人用白鼠做制动实验,造成白鼠的焦急与挣扎,24小时后80%的白鼠患上了胃溃疡。如让制动白鼠近亲繁殖,对其第六代再行制动,12小时后白鼠100%都患胃溃疡。心理治疗:包括行为方式的调整和不良情绪的消除。恶性肿瘤癌症(Cancer)是否属于心身疾病,学者们还有不同的意见,尽管理化因素、病毒、慢性感染,遗传、药物、激素及至年龄都被证实为癌症的病因,然而,人类发现: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有不可忽视的密切关系。生活事件我国古代医籍中明确指出:“郁结伤脾,肌肉消薄,与外邪相搏而成肉瘤”,这里的“郁结”即指人具有难以消除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又说“乳岩由于忧思郁结,所愿不遂,肝脾气逆,以致经络阻塞,结果成核”。临床发现:癌症发生前,病人大都有极度伤心的事件发生,莱森(Leshen)综述了1902~1957年的75篇有关文献,认为忧郁,失望和难以解脱的悲哀是癌症的先兆。格林尼的研究也认为,生离死别的忧郁悲伤和焦虑多发生在癌症前一年左右。生活事件有人报告,在51名可疑宫颈癌的妇女中,有18名因亲人死亡,半年后真正发展为宫颈癌者有11名,约占61%,其余的33名中仅有8名患了宫颈癌,只占24%。姜乾金(1987)通过临床对照调查分析显示,在癌症病人发病史中,“家庭不幸事件”、“工作学习过度”和“人际关系不协调”等生活事件有重要意义。C型性格对癌症病人个性的研究认为:那些谨小慎微、忧虑重重、惯于压抑愤怒、克制情感的人,一旦遭受重大精神创伤与生活磨难,比较容易罹患癌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那些已经患上癌症的病人,其心理状态明显地影响着癌症的发展与预后。病因和影响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与肿瘤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为癌症的病因之一。二是影响癌症病人的存活时间与预后。毫无疑问:重视心理社会因素有助于癌症的防治。自我心智重建:①相信肿瘤是一种疾病,它是可以攻克的;②相信体内的免疫机制是恶性肿瘤的“克星”,能将其杀伤、消灭和消除;③深信抗癌治疗的巨大作用;④正确对待“充满紧张压力的事件”,具备健全的“消除紧张压力”的方法。心理治疗与预防心理治疗与预防给予心理支持:①主动接近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②消除病人的自卑心理;③同病人进行积极的交谈,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自我放松训练:包括瞑想法、气功、催眠法、生物反馈治疗等。心理治疗与预防心理预防:①正确处理生活变故事件,避免强大的心理刺激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②积极协调、正确处理和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③积极参加社会、文娱活动,消除心理疲劳,增强抗病能力。祝:各位朋友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