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深圳市翠园中学孙曙光沧海桑田,几经跌宕。大自然慷慨地赐予中华神州以莽原丛林,磅礴巨川与肥田沃土,它们的巧妙组合,构成了蔚为奇观的美景,这就是自然遗产的魅力。这就是我们的土地.中华大地,江山壮丽,风光秀美。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游人雅士为这些绮丽河山所陶醉、所倾倒。当你在山水间徜徉,无论是寻古探幽,还是猎奇揽胜,无疑会醉心于大自然自造化神工之奇绝。这就是我们的土地.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目标分解:1、井田制的性质、特点及瓦解情况。2、战国以来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3、土地兼并及其对策4、以租佃经营为主的土地经营方式5、理解土地制度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我国城、乡人口比是1:3(大约25:75),即中国农民占中国国民总数的75%;而城、乡财富拥有比例是96:4,即中国农民人均财富拥有额仅为城市人口的1/72,用百分比显示是1.38%。这个1.38%,充分说明了:相比于城市人,农民真正是一贫如洗的。另一个类似的结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收入分配课题组得出的,他们以1988年、1995年、2002年全国范围的住户调查数据,发掘出了一项让中国人羞耻的世界之最:以城、乡为界划线的中国人口在收入上的差距居于“世界最高”!从这个角度上说:世界上最不公平的国家是中国!农民的贫穷与诸多问题有关,也一定与今天中国的土地制度有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学完之后,看看我们能否为今天中国严峻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我衷心地希望,将来有同学愿意投身于这方面的研究能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悲悯情怀去关注今天中国农民、农业、农村的命运。现在的中国农民穷到了什么程度?探究一:解题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本课重点阐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基本知识结构和内容如下:1、废井田、开阡陌:从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2、战国以来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3、土地兼并、影响及对策4、经营方式的发展变化: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一、废井田、开阡陌:从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井田制探究二:依据下列材料,探究井田制的基本内容:思考:井田制与今天的土地制度有何区别?井田制与分封制是何关系?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面积大致相等的方块田,故称“井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田里不鬻”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千耦其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一、废井田、开阡陌:3、废井田、开阡陌: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探究三:井田制是怎样瓦解的?1、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2、瓦解情况:不事公田,私田私有3、私有制确立形式税制改革:齐: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秦国:商秧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西周至春秋;天子对天下土地拥有所有权。从“天子即是国家”的角度来讲,西周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一、“废井田,开阡陌”问题1: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的是什么时期的诗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语出《诗经·小雅·北山》,其意思是什么?问题2:周王将王畿之外的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之后,贵族如何经营受封的土地?贵族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土地,对土地没有处置权。他们将其中一部分土地分授给劳动者耕种。分授劳动者的土地叫“私田”,贵族自己占有的叫“公田”。“公田”由得到份田的农民集体耕种(劳役地租),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方里九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右图是明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中所绘的“屋三为井”示意图,请结合孟子的话解读一下。问题3:现在,让我们能给井田制下一个定义了吧。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问题4:春秋时期井田制面临着怎样的危机?春秋时期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直接破坏着井田制。因为先进农具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公社农民得以开辟更多“私田”,而不肯“尽力于公田”。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多。贵族之间争田夺地的现象频繁发生。问题4:为什么贵族和劳动者经营“私田”的兴趣要比经营“公田”的兴趣大得多?对于“私田”的耕种,贵族无须向周王贡献财物,劳动者也无须向贵族负担劳役。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农民的剥削,仅用助耕公田的方式已远远不够了,因而许多诸侯国开始改革赋税制度。(注意:井田制下,劳动者是集体耕种“公田”,“公田”的全部收获物都要缴纳给贵族。)问题5:春秋末期,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以及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初租禾”、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各是什么意思?改革后,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商鞅,战国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又名公孙鞅、卫鞅,卫国(今河南濮阳)人,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应召入秦,进献富国强兵之策,便提出变法重点放在两面个方面:一是废除旧的分封制,把秦国建成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二是“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发展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管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号敬,。他辅佐齐桓公,进富国强兵之策,改革内政,奖励耕战,使齐国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相地而衰征”——相,视也;衰,差等也;征,征取也。意思就是说,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征收不等额的租税。每亩土地的租额,按土地的好坏和产量的高低,而有轻重之分。“初税亩”——即“履亩而税”。也是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初租禾”——即按照农作物收成的数目,抽出几成,以为田赋。“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意思是废除商周以来的的井田制,公开允许买卖土地。(注意:井田制下贵族没有随意处置土地的权利。)史家的记载,都加上一个“初”字,表示其为前所未有的事。也就是说,“初税亩”等措施是不合“周礼”的。“初税亩”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古代税法的产生。以上都是当时的统治者一种财政上的措施。无论公田、私田,按土地好坏一律征收贡税,这就打破了井田制中“公田”和“私田”的界限,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从所有制关系分析,以上措施的实行,标志着土地所有制关系开始从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新税制的实行,也意味着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正走向崩溃。(本目小结)一、废井田、开阡陌1、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2、春秋:井田制瓦解现象:“公田不治”“私田增多”、贵族争田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3、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确立税制改革: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大举变法:商鞅变法废井田1、下列能够说明井田制实质的是:A、井田的土地归周王所有B、井田制中有公田与私田之分C、公田由贵族占有,收获物交给贵族D、公田由得到份地的农民耕种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3、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思考:我国土地制度演变的过程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商周以来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战国以来以土地私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二、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基本形态1、国有:“公田”或“官田”,国家经营,用于封赏或对百姓授田,旧制度遗存,越来越少。2、私有君主所有:宫廷掌握,君主私人开支地主所有:官僚地主掌握,佃农租耕自耕农所有:农民自有,自耕自收地主土地的来源:赏赐、买卖和兼并自耕农土地的来源:开荒、国家授田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1:左图反映的是什么?此前中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是一种什么土地所有制形式?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是何时开始确立的?问题2:战国以来,古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有哪几种?土地国有制——国家政权直接掌握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当时被称为“公田”或“官田”。这部分土地由国家经营,或用于封赏和对百姓授田。唐宋以后国有土地数额越来越少,但一直存在。屯田制和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存在的证明。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不同于土地国有制,这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问题3(合作讨论):课本第19页引自《汉书·食货志》的一段史料反映的是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在东汉和唐代有何突出表现?其根源是在哪里?这种社会现象严重时,可能导致什么社会问题的发生?土地兼并;田庄经济大发展;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1。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如大批流民的出现),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往往酿成农民起义;2。另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也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3,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1、土地兼并及其影响: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使田庄经济发展起来。主要朝代的土地兼并情况:A、东汉和唐朝:田庄是最普遍的大土地经营单位B、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C、明清: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2、历代解决土地兼并的方式:限田、均田探究四:古代中国土地兼并不可避免的主要原因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的存在问题5:当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到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时,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常常采取什么措施?为什么说屯田制(如三国时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和均田制(如北魏颁布“均田令”)的实行证明了土地国有制的存在?采取“均田”、“限田”或“屯田”的措施。屯田制下,由士兵、罪徒或国家佃户开垦的土地,属国家所有;“均田令”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有一定的土地,而且,受田农民得到的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这些情况都证明了土地国有制的存在。曹魏时期的屯田反映曹魏时期军屯的壁画(本目小结)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土地私有制(1)君主土地所有制(2)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地位)(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问题1:“租佃”、“佃”是什么意思?问题2:租佃方式最早出现于何时?为什么自宋代开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为何普及全国?(用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秦代。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土地兼并更为激烈,因此,大量农民只好租种地主或官府的土地为生,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意味着土地兼并的激烈),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高,所以租佃制普及全国。唐代契约贞观十七年(643年)文书,是耕田人赵怀满向田主张欢仁、张富二人租佃土地若干亩若干步,每亩支付地租小麦二斛二斗为定额,按亩步计算,一次付清。田主对租佃人规定:麦必须“干净好”;必须在六月前付毕;若拖延一个月,则每斛地租增加一斗;若拖欠不付,则以耕田人家财抵充。”土地经营方式的演变1、自耕农经营(主要形式)A、田庄—“部曲”,强烈的人身依附B、租佃概念发展变化:宋——契约纳租明清——契约纳租货币地租雇佣关系影响:依附减轻,自主性增强,积极性提高C、雇佣结论:生产关系的改进,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地主控制下的土地经营方式共同探讨“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田,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1、此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作者对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正确吗?3、分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提示:1)租佃现象2)不完全正确3)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两种趋势:“佣耕”的农夫人身关系逐渐减弱;租佃关系在农村经济中占的比重逐渐增大。问题3:东汉时期佃客(部曲)对豪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明清时期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及雇工对雇主的关系有怎样的不同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