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应用解剖学•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构成。一、外鼻1.外鼻构成:由骨及软骨构成支架,外覆软组织与皮肤。2.皮肤特点:下部皮肤富含皮脂腺,与皮下组织连接紧密;上部皮肤与皮下组织连接疏松。3.静脉特点:外鼻静脉无瓣膜,与颅内海绵窦相通,该处的感染易向颅内扩散。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间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外鼻的支架:•1.骨性支架•①鼻骨位于正中。•②上颌骨额突位于两侧。•③额骨鼻突位于上方。•④梨状孔由鼻骨下缘、上颌骨额突•内缘及上颌骨腭突游离缘围城。•2.软骨性支架•①鼻外侧软骨。•②鼻大翼软骨位于隔背软骨下外方的•鼻翼内。•③鼻中隔软骨•④鼻副软骨及小翼软骨外鼻软骨支架主要由鼻外侧软骨和大翼软骨构成。•外鼻的血管•1.动脉(6支)鼻背动脉、筛前动脉、•额动脉、面动脉、上唇动脉、眶下动脉。•2.静脉①大部分经内眦静脉、面前静脉汇入颈内•静脉;②小部分经眼上、下静脉汇入海绵窦。二、鼻腔•鼻腔(nasalcavity):由鼻中隔一分为二,前•起于前鼻孔,后至于后鼻孔。每侧鼻腔以鼻内•孔(鼻阈)为界,前部为鼻前庭,后部为固有•鼻腔。一般所指鼻腔系指固有鼻腔。•鼻腔的切面:冠状面呈三角形;矢状面上内侧壁及•外侧壁均呈四边形。鼻前庭为前鼻孔与固有鼻腔之间的间隙。鼻前庭前界为鼻孔,后界为鼻内孔(鼻域),表面皮肤覆盖。皮肤长有鼻毛,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故易发生疖肿。皮肤与软骨紧密连接,一旦发生疖肿,疼痛剧烈。固有鼻腔(鼻腔)•固有鼻腔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有内、外、顶、底四壁。•1.内壁:即鼻中隔,由软骨部(鼻中•隔软骨和大翼软骨内侧脚)和骨部•(筛骨垂直板、上颌骨鼻嵴、犁骨)•组成。固有鼻腔-内侧壁颅骨影响图固有鼻腔-内侧壁手绘结构图2.外壁:即鼻腔外侧壁从下向上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分别称为下、中、上鼻甲,其大小依次缩小约1/3,前端的位置则依次后移1/3。每一鼻甲的下方与鼻腔外侧壁均形成一潜在的间隙,分别称为下、中、上鼻道。固有鼻腔-外侧壁手绘骨结构图•外侧壁:由上颌骨、泪骨、下鼻甲骨、筛骨迷路、腭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构成。固有鼻腔-外侧壁结构影像图3.顶壁:呈穹隆状前段倾斜上升(为鼻骨和额骨鼻突构成);后段倾斜向下(为蝶窦前壁);中段水平(为分隔颅前窝的筛骨水平板);筛骨水平板上多孔(筛孔),又称筛板,容嗅区粘膜的嗅丝通过抵达颅内。4.底壁:即硬腭的鼻腔面,与口腔相隔。前3/4由上颌骨腭突,后1/4有腭骨水平部构成。鼻腔的血管、淋巴和神经•1.血管•⑴动脉•眼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又分为筛前和筛后动脉筛前动脉横行于筛窦顶骨管中,是鼻内镜手术时筛顶的标志,其前即为额隐窝。•上颌内动脉(来自颈外动脉又发出蝶腭动脉、眶下动脉和腭大动脉•利特尔动脉丛:•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为鼻出血常见部位。此•区称为:利特尔区(littlearea)⑵静脉•①克氏静脉丛: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丛称~。•②鼻咽静脉丛: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部•有扩张的鼻后静脉丛称~,为老年性鼻出•血的好发部位。2.鼻腔的淋巴•鼻腔前1/3的淋巴管与外鼻淋巴管相连,汇入耳前淋巴结、腮腺淋巴结及颌下淋巴结。•鼻腔后2/3的淋巴汇入咽后淋巴结及颈深淋巴群。鼻腔粘膜•嗅区粘膜:–分布在鼻腔顶中部、向下至鼻中隔上部及鼻腔外侧壁上部等嗅裂区域。•呼吸区粘膜–呼吸区所有柱状上皮,表面均有丰富的微绒毛,用以保持粘膜的湿度,杯状细胞内含大量粘液颗粒,具有分泌功能。三、鼻窦•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中的一些含气空腔,左右成对,共4对。按其所在颅骨命名,分别是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鼻窦的解剖位置和窦口所在部位•按照位置,鼻窦分为两组:•前组:上颌窦、额窦、前组筛窦。•后组:后组筛窦、蝶窦。•按照窦口开口位置也分两组:•低位开口组:额窦、前组筛窦。•高位开口组:上颌窦、蝶窦、后组筛窦。四个鼻窦的位置关系四组鼻窦开口位置鼻窦开口部位示意图第二节鼻的生理学•一、鼻腔的生理•㈠呼吸功能•1.气体交换作用•2.温度调节作用•3.湿度调节作用•4.过滤及清洁作用•5.粘膜纤毛系统的作用•㈠呼吸功能•1.气体交换作用•㈡嗅觉功能•1.识别、•2.报警、•3.增进食欲、•4.影响情绪的作用•㈢发声共鸣功能•参与声音的再加工,使其变得悦耳动听。•㈣鼻的反射功能•喷嚏反射使气体从鼻腔和口腔迅速急速喷出,借以清除鼻腔中的异物或刺激物。•二、鼻窦的生理•㈠增加呼吸区面积能加强对空气的加•温和加湿功能。•㈡共鸣作用。•㈢减轻头颅重量。•㈣吸收压力,保护重要器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