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现在距离上课还有五分钟,大家请先净心,如果环境许可,听经前,先顶礼传承诸上善人,心念口言:“一心顶礼法华会上诸佛菩萨、龙树菩萨、智者大师、天台宗历代组师,妙境长老法师(说法者),乃至一切传承与弘扬止观法门诸上善人。”(一拜)接着,如是观想:断器三过:一、若器倒覆-不专心听法二、及纵向上然不净洁-闻法之发心不正三、并虽净洁若底穿漏-于所受文义不能坚持依依六种想:一、我是病人。二、法师是医生三、法师所说法如药,确实能治我的病。四、于慇勤修起疗病想五、于如来起正士想(这些法,都是如来所说。而如来是正确无误的)。六、于佛法起久住想(希望学法,能护持佛法久住)。佛法的功德,只有在清静心中得。44748381(44748381)20:22:24现在开始上课,请大家先合掌恭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接着念“开经偈”(一遍)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接着开始播放今天的讨论内容,播放时间大约一小时,中间请勿中断。如果有问题,请先打字,等到今天的进度完成时,再一并讨论。请大家将视窗窗口开到最大,方能有最佳的阅读效果。普威(418240777)20:00:56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所谓行者先用止观对破麤乱,乱心既息,即得入定,定心细故,觉身空寂,受于快乐;或利便心发,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若不知定心止息虚诳,心生贪着。若生贪着,执以为实;若知虚诳不实,即爱见二烦恼不起,是为修止。虽复修止,若心犹着爱见结业不息,尔时应当修观,观于定中细心。若不见定中细心,即不执着定见。若不执着定见,则爱见烦恼业悉皆摧灭。此则略说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相。分别止观方法,并同于前,但以破定见微细之失为异也。普威(418240777)20:02:03。。。「或利便心发,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这个麤乱的妄想停下来以后,第一个现相是得定,第二个现相「利便心发」。就是它这个麤乱的妄想一停下来,一入定、心里面明静而住,但是这个人他若忽然间听见这鸟的声音,一听,他心里面一动,就从这里面发出来很多的智慧,就是这样,你若和他谈话,你若一开了头,他的话匣子打开了,无穷无尽的文章都可以写出来的,可能你的笔来不及记录的。是「利便心发」,他非常锐利、非常灵的那种心里活动就发出来了。普威(418240777)20:04:00我在香港青山,随着一个老法师去看一个人,他家里供着大势至菩萨相、观世音菩萨相,就是没有阿弥陀佛相。这个老法师同他谈话,喔!那个人说出那个话就是非常的利得很,看那个人的眼神也是不同,我就疑惑这个人也一点特别呀。不过现在修行人确实有这种事情,就是你「利便心发」发出来。他这种人自己也知道,但是停不下来,你若请他讲开的示的话,那可是不得了,不过这种人也不是多见。普威(418240777)20:05:56这「利便心发」或者我们也用佛法的话来形容,喔!这个人很有辩才,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这就有问题了。他能用他那个由定的经验,这「细心」就是定里面那个微细的境界,「取于偏邪之理」,他能够离开了佛法,另外说明一条道理。他说得非常的微妙、非常的动听,使令你不得不信,除非你是佛教徒,你对佛法有认识,或者能辨别你这个人是邪知邪见,不然的话你不知道他是怎么回事情的。「取于偏邪之理」,不过有的人多数容易感觉到这个心明静而住,这就是常住不变的真心了,多数是这样子,多数是有这种问题,「取于偏邪之理」。普威(418240777)20:08:16所以这个修行的事情,有的人和我说过这样的话:「我不愿意去读经,我愿意修行。」我嘴是没好意思说他不对,但是我心里面就是不同意的。你是佛教徒,你不愿意学习佛法,愿意修行。能说出来愿意修行的话也很难得,但是这修行的这件事,你不学习佛法,你知道怎么修行吗?普威(418240777)20:09:20你修行的时候,有了问题的时候,你用什么来作标准你走的是正知正见的道路呢?怎么能够不学习佛法呢?不过是学习的博学、或者是就学一个法门,或多或少的不同,不学习是不行的。所以这个时候,这个修行人就有这种事情,「或利便心发,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能够这样子,他就是佛了。那就是这样境界。普威(418240777)20:10:42「若不知定心止息虚诳,必生贪着」,说是这个人他若是原来对于佛法学习得不够,他学习得不够,他就不知道他所认为的那个真理,实在是个虚妄境界,是「定心止息」的虚诳的境界,并不是什么真理。实在就是自己的颠倒妄想,是自己的愚痴,所以他还不知道,你把这个麤乱的妄想停下来以后,暂时的看见这个水平静没有波而已,你不知道那只是未到地定,那个止息的境界那还是很浅的,那还是虚诳的,并不是真实的境界。普威(418240777)20:11:40这个境界如果你不谨慎、你不努力,假设你放逸的话,随时也会破坏的,怎么能说这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呢?但是你若不知道,「必生贪着」,「啊!我已经成佛了!」就是这样子,这个境界就是宝,「必生贪着」。普威(418240777)20:12:18「若生贪着,执以为实」,你若生爱着这个境界,就认为这是真实不虚的了,是对了。「若知虚诳不实,即爱见二烦恼不起」,你对佛法的知识,如果你有深一层的认识。所以我们自己直接去读佛说的经,的确不是容易懂,要读这大菩萨的论,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他有的时候说得很微细,不是太难懂,那么你就知道修行这条道路的曲折。那么你修行的时候出现那个境界,你就容易辨别嘛!所以你若知道我现在这个境界是虚诳的,那不要说是无生法忍,连凡夫境界还是浅的,只是未到地定,还不是色界定,这还是不真实的。普威(418240777)20:14:00「即爱见二烦恼不起」,那么这个爱烦恼和见烦恼就不生起了。我们平常的人在这五欲的境界上有爱烦恼、有见烦恼,这个修行人是在他的定的境界里面生起新的爱烦恼、见烦恼,这定的境界有轻安乐,他也很爱着,这个就是佛境界了,这个是常住真心了,这就成了见烦恼了。那么你若知道这是虚诳的,那么这爱烦恼就不执着,就不贪着也不执着了,那么这爱烦恼、见烦恼也就不生起了,不生起了就不会有诳心了,不会说「我是佛了」,就不会这样讲这种罪过的话了。「是为修止」,这就叫作「止」,这还是用智慧来止的。普威(418240777)20:15:23「虽复修止,若心犹着爱见,结业不息」,虽复这样止,他心里面还是不行,还是执着,还是爱着这个轻安乐的定的境界,还从这里面有执着,有这个「见」;或者是执常见,多数是执常见、执我见。「结业不息」,「结」是烦恼,「业」是烦恼的活动,还停不下来,明知道不对,也还感觉到还是好,还是爱着。「尔时应当修观」,这时候应该利用你的智慧,「观于定中细心」,你要再微细的平静下来,把这狂心停下来,观察定里面的微细的境界,这心的境界。普威(418240777)20:16:57「若不见定中细心,即不执着定见。若不执着定见,则爱见烦恼业悉皆摧灭。」你若是细心观察,我原来是个平常的人,心里面杂乱妄想。我现在经过长时期的训练修行,出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这是因缘生法了嘛!并且你若是最初学习的时候应该知道,什么是欲界定?什么是未到地定?什么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非非想定?什么是无漏定?无漏的三昧?你应该都要学习。那么你走这条路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是这个阶段,这是个很平常的境界,不应该有爱见。普威(418240777)20:18:23那么「若不见定中细心」,用这般若的智慧观察,这定心是虚诳的、是本性空的。「即不执着定见」,就不执着这是真实的了。「若不执着定见,则爱见烦恼业悉摧灭」,就不会现起这些烦恼来了,那么就没有事了,就平静下来了,「是名修观」。所以修行这个事情说容易是容易,说难也是难。我们原来不修行的时候我们有这样的毛病,等到修行进步了,旧的毛病去掉了多少,又有新的毛病了,也有这个问题。所以这个事情你非要学不可的。「爱见烦恼悉皆摧灭,是名修观」。44748381(44748381)20:22:48「此则略说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相」,这是简单的说,没有说那么详细。「分别止观方法,并同于前」,分别这个是「止」、是「观」,和前面一样。「但以破定见微细之失为异也」,在这里分别止观,是破除你因你得到的未到地定而生出的爱见烦恼,以这个爱见烦恼为所破的对象,破除这个微细的过失,这是不同于前面的。前面一开始是对治我们普通的爱见烦恼,当然也没有破,只是在妄想上表现于外的流动的这个烦恼,有时起、有时灭而已,还不能说是像初果圣人破除我见了,二果、三果破除爱烦恼,还没到那个境界。44748381(44748381)20:23:02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行者于坐禅中因修止故,或因修观,而入禅定。虽得入定,而无观慧,是为痴定,不能断结。或观慧微少,即不能发起真慧,断诸结使,发诸法门。尔时应当修观破析,则定慧均等,能断结使,证诸法门。行者于坐禅时因修观故,而心豁然开悟,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心则动散,如风中灯照物不了,不能出离生死。尔时应当复修于止,以修止故,则得定心,如密室中灯,即能破暗,照物分明,是则略说均齐定慧二法修止观也。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法五番修止观意,取舍不失其宜,当知是人善修佛法,能善修故,必于一生不空过也。44748381(44748381)20:24:51「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一共是五种差别,现在这等于是过了一关,这未到地定这地方是一个关。把这个关过了以后还应该怎么修行呢?这是第五个来说明,用这第五条来说明;「为均齐定慧修止观」,是为求平等的定慧,令这定跟慧让它相齐,希望能够成就平等的定慧,用这个修止观的方法来成就。这个欲界定也是慧多定少,这未到地定也是慧多定少,都是定慧不平等的。现在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这个定虽然是也不错,但是定慧是不平均的,现在要叫它平均。要这样修行。44748381(44748381)20:26:15所以「行者于坐禅中因修止故,或因修观,而入禅定」,这个「入禅定」有两种情行,这个修行人在坐禅中,因修止故而入禅定,用奢摩他的止的方法入定了,入了未到地定了,或者是因修观而入禅定,用观也可以入禅定的。在美国有一个陈剑明修行人,他也是一个有修行的人,他的著作里面批评智者大师,用毗婆舍那入定是不对的,是错的,他这样批评。但是这件事,我读这个《瑜伽师地论》和这个《阿毗达摩杂集论》,我一看,喔!那上面也有和智者大师相同的地方,就是因观而入定,有这个意思。44748381(44748381)20:28:53这陈剑明是有一点修行的人的,他就是有点疏忽。我们用止的方法来降伏我们的妄想,这个时候不合适,不合适你用如理作意来降伏妄想也是可以的嘛!这样子妄想就停下来,这方法也不能说不对嘛!但是他不同意,他说这不对。可是智者大师在这地方也是说,因修止而入定,或者因修观而入禅定。「虽得入定,而无观慧,是为痴定,不能断结」,说是这个人若是因修止而入定,他虽然入定了,他没有观察的智慧,这个智慧不具足。智慧不具足,我们得了定本来也是很好,不能说不好,但是缺少了智慧,那么这个定叫作「痴定」,这是愚痴定。44748381(44748381)20:32:19这种愚痴定,佛教徒不重视这件事,所以「是为痴定」。「不能断结」,这个痴定,就是虽然得定了,智慧不具足,不具足也什么不好呢?是「不能断结」,他没有能力、没有堪能性,没有能力断除烦恼,「结」就是烦恼。这个有定能降伏多少烦恼,但是烦恼不能断,这个烦恼的功能还潜伏在你的心里,它有因缘的时候,它有机会的时候,它还要活动的。那么这个「痴定」缺少智慧,所以不能断烦恼,般若波罗密就是一个剑,能杀烦恼贼的。你没有这个剑,你就不能杀烦恼贼,不能杀烦恼贼,你还不能解决问题,解决你生死的苦恼。44748381(44748381)20:32:42「或观慧微少,即不能发起真慧」,说没有智慧不能断烦恼;说有智慧,我也可以读经,从《金刚经》上或者《大品般若经》、或者《华严经》、《法华经》这些大乘经论上我可以拿到智慧的,我也可以用。「或观慧微少」,有是有,但是少,你的智慧很少,「即不能发起真慧」,还是不够力。你虽然有一点闻思的智慧,在禅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