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jta疗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康复医学教研室尹瑞雪Vojta疗法2主要内容概述:*定义理论基础:*移动运动三因素*Vojta七种姿势反射中枢性协调障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3一、概述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学者VaclavVojta博士提出,是一种集诊断、治疗、预防为一体的运动疗法。首先从研究小儿脑瘫(CP)的异常反射、异常肌紧张的抑制入手,对CP的诊治进行尝试。在20世纪70年代初,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疗CP的理论与手技,并总结出7种“vojta姿势反射”。4定义:让患儿取一定的出发姿势,通过对身体特定部位(诱发带)的压迫刺激,诱导患儿产生全身性、协调化的反射性移动运动,促进与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又称为诱导疗法。主要内容Vojta七种姿势反射:早期脑性瘫痪和脑损伤性疾病的诊断中枢性协调障碍:症候学的辅助诊断治疗技术:反射性俯爬、反射性翻身5二、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小儿CP运动障碍特殊性:中枢神经损伤引起,机能处于发育状态之中,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机能发育。从神经运动生理学的观点出发,促进反射性俯爬和反射性翻身两个移动运动的完成与协调发展,通过这两种移动运动反复规律地出现,促进正常反射通路和运动,抑制异常反射通路和运动,达到治疗目的。6(一)阴性体征和阳性体征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出现以下两种体征:阴性体征:正常情况应该出现的功能因素即正常因素的减弱或消失,如翻正(立直)反应和平衡反应。阳性体征:在患儿身上出现了正常情况下并不出现的因素即异常因素。如巴氏征、紧张性反射群(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Moro反射)。异常因素分为:①原始反射;②正常发育过程中不出现的因素:不随意运动、震颤等。治疗原则: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恢复(促进阴性体征的恢复);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抑制阳性体征的出现)。基本方针:①促进正常因素;②抑制异常因素;③两者同时应用。7(二)神经系统的层次性和可塑性层次性:–脊髓-延髓-桥脑-中脑-间脑-皮质下-皮质。–下位受上位控制,当失去上位控制后就会出现下位中枢的释放现象,出现异常的姿势与运动。–Vojta通过促进移动运动的促进手法,促进正常运动功能形成,从而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的出现,阻断恶性循环,防止关节挛缩变形,达到治疗脑瘫的目的。可塑性:–在结构与功能上脑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并能适应改变了的新环境,即脑的适应能力,如神经再生和突触发生,从而使脑损伤具有恢复的可能。–Vojta通过诱导刺激,不断强化突触的传递功能,促进递质释放,增加突触电位,激活或建立新的突触联络,恢复正常的移动运动功能。8(三)对移动运动的认识:(四方面)移动运动的特点构成移动运动的三要素支持点与三维运动反射性移动运动9移动运动的特点:I.开始于一定的出发肢位,运动后又恢复到出发肢位的一种反复性的、协调的自动机能(如走路)。II.全身骨骼肌参与运动,而且是按某种规律各自发挥作用(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III.移动本身不是目的,但往往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10构成移动运动的三要素I.姿势调节能:决定身体稳定性的能力(静态反应和动态反应)。II.相位运动能:决定移动性的能力。III.抬起结构与支持性:由水平位逐渐抬起而最后成为垂直位,由全身支持逐渐缩小基底面而最后成为双足支持。举例:四爬运动11支持点与三维运动移动时,首先要确立支持点,然后全身肌肉向支持点方向收缩,身体重心向支持点进行向垂直、前方及侧方的三维运动。确立支持点、三维运动和移动运动三要素是顺利进行移动的基本保证。12反射性移动运动(reflex-locomotion,R-L)特点:1、有反射性俯爬(reflex-kriechen,R-K)与反射性翻身(reflex-umdrechen,R-U)两种。132、无目的性,不必考虑“是否促进”,可给予长时间大量刺激。3、针对三要素(姿势调节能、相位运动能、抬起结构与支持性)而言,促进一种就可促通另两种。4、通过诱发R-L可以激活四肢的正常运动模式:如前臂旋后、腕关节的桡背屈、下肢外旋、外展及踝关节的背屈等。由此纠正异常运动模式,如前臂旋前、手握拳、下肢内收、内旋、交叉步态及尖足等。145、诱发R-K时,颜面侧的肘、膝起支持作用,后头侧上下肢作为推进器官进行相运动,头回旋,又回到原来的出发姿势。出发肢位中间肢位终了肢位刺激刺激(抵抗运动)出发肢位--诱发带等张性收缩等长性收缩全身骨骼肌收缩中枢神经系统156、通过对R-L运动模式的诱发和促通,可使R-L运动模式在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组织系统化。①ACNSR②BCNSR③ACNSRB④BCNSR利用时间和空间积聚的原理AB诱发带CNS中枢神经系统R运动反应16R-L在脑瘫运动疗法中的意义:1、R-L的出发肢位有利于促进脑瘫患儿姿势发育的成熟与抑制异常姿势发展。R-K的俯卧位和R-U的仰卧位是最稳定的姿势。2、R-L可促进肌肉收缩方向的转换(正常时肌肉收缩方向均向着支持点---重心向侧方、垂直及前方移动)。3、R-L促进正常运动发育的运动模式。4、R-L的刺激促进运动模式的再现。5、利用促通手技可诱发出存在于正常运动发育过程中的、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利用的运动模式。17R-L正反馈回路机制诱发带主诱发带辅助诱发带骨膜及肌肉伸张的固有感受器刺激刺激直接诱发肌肉的伸张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及程序设计刺激R-L肌肉收缩、支持性、抬起动作、相运动18三、Vojta姿势反射Vojta姿势反射中枢–中脑的红核、黑质及周围网状结构。–大脑皮质、锥体外系及小脑也参与。有七种Vojta姿势反射,用于早期诊断脑瘫。Vojta姿势发育分期:–第1屈曲期:0-6周;–第1伸展期:6周-4月;–第2屈曲期:5-8月;–第2伸展期:9-12月。19(一)拉起反射1、诱发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头正中,检查者面对患儿,把两手拇指从小儿手掌尺侧伸入掌心,用其余四指固定小儿腕部,当确定小儿发生手握持反射并紧紧地握住检查者的拇指时,将小儿用力从床上拉起,使躯干与床面成45°时,观察小儿头部与下肢的变化。202、正常反应:分五相Ⅰ相:头背屈,两下肢轻度外展屈曲。(0-6周)Ⅱa相:拉起时,躯干屈曲,头颈在上部躯干延长线上,双下肢稍向腹部屈曲。(7周-3月)Ⅱb相:拉起时躯干进一步屈曲,头颈前屈,下颏抵胸,双下肢屈曲,大腿可抵腹部。(4-6月)Ⅲ相:躯干伸展,用坐骨结节支撑体重,肩外展,被拉起时,上肢屈曲有用力的表现,头抬高,下肢半屈曲半伸展,并略抬高。(7-8月)Ⅳ相:躯干伸展充分,以骶椎为轴,上肢用力主动拉起,下肢轻度外展,伸展不动,足背屈,足跟贴床。(9-12月)213、异常反应a、拉起时,头向后方呈极度背屈状态,多为肌张力低下型脑瘫。b、头背屈、四肢极度屈曲。c、头极度背屈,下肢硬性伸展,拉起时呈角弓反张状态,拟拱型桥,又称桥状拉起。d、脊柱与四肢硬性伸展,拉起时全身似木棒,无髋关节的分离动作,又称棒状拉起。e、各相指标较同龄儿延迟。22(二)立位悬垂反射1、诱发方法:取俯卧位,检查者双手扶持小儿腋下,将小儿垂直提起,注意不要触碰小儿背部,注意观察两下肢动作反应。2、正常反应:Ⅰa相:两下肢呈弛缓性半伸展、半屈曲状态(0-3月)Ⅰb相:两下肢主动屈曲向腹部(4-7月)Ⅱ相:两下肢主动地自由伸展(7-12月)233、异常反应:①双下肢内收、内旋、硬性伸展,交叉尖足,多见于痉挛性脑瘫。②两侧下肢一侧伸展,一侧屈曲,这是受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所致。③上肢伸展,下肢屈曲,或上下肢全呈屈曲状态。24(三)俯卧位悬垂反射1、诱发方法:小儿取俯卧位姿势,检查者用双手掌扶持小儿腋下并呈水平状提起,观察头部、躯干及四肢的变化。2、正常反应:Ⅰ相:头、躯干、四肢依重力呈自然下垂及轻度屈曲状态(0-6周)Ⅱ相:头颈伸展达躯干延长线上,脊柱略伸展,四肢呈轻度屈曲状态。(7周-4月)Ⅲ相:头颈、躯干对称性伸展,6个月时伸展能到尾部。上肢自由伸展,下肢轻度屈曲或伸展。(4-12月)253、异常反应:①手握拳吃手,上肢屈曲紧贴胸部,下肢硬性伸展。②上下肢均呈伸展状态,这是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所致。③头与四肢下垂,脊柱上凸,呈倒“U”字形,多为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或者脊髓性肌营养不良疾病的特点。④头背屈、脊柱与下肢呈硬性伸展、下肢交叉、尖足、角弓反张。26(四)Collis水平反射1、诱发方法:使小儿仰卧位或侧卧位,手指伸开,检查者位于小儿身后或一侧,一手握住一侧上臂,另一手握住小儿下肢大腿根部,从检查台上向上水平提起,观察另一侧上下肢的姿势变化。272、正常反应:Ⅰa相:上肢突然伸展,手指张开呈拥抱反射样、头部下垂、下肢呈屈曲状态。(0-6周)Ⅰb相:手指张开但不呈拥抱反射样,上肢轻度屈曲或伸展,头颈伸展与躯干平行。(7周-3月)Ⅱ相:手指张开、支撑在检查台上,下肢稍弯曲或略伸展。(3/4-6/8月)Ⅲ相:上下肢对检查台都呈支撑动作。(6/8-12月)283、异常反应:①头背屈、手握拳紧贴胸部,上肢呈屈曲状态。②上肢呈拥抱反射样动作,上肢伸展、下肢也伸展③上下肢伸直,但无支撑样动作。29(五)斜位悬垂反射1、诱发方法:小儿取俯卧位,检查者用双手握住小儿胸腹部垂直上提,然后迅速向一侧倾斜,观察上侧上下肢和头部及躯干的变化。302、正常反应:Ⅰ相:上肢呈拥抱反射样动作,上侧下肢屈曲,足背屈、内旋、趾张开;下侧下肢伸展,足背屈、外旋、趾屈曲、脊柱侧弯上凸。(0-10周)Ⅰu相:是ⅠⅡ相过渡期,上肢呈拥抱反射样,下肢屈曲,头颈部较Ⅰ相略伸展。(2.5-5月)Ⅱ相:四肢对称屈曲,手指伸展,下肢屈曲略外展,足呈中间位,略外展。(4/5-6/7月)Ⅱu相:是ⅡⅢ相过渡期,上肢稍外展,下肢缓慢地屈曲或伸展。(7/5-9月)Ⅲ相:头部立直,上侧上下肢充分伸展外展,下侧上下肢轻度屈曲。(8/9-12月)313、异常反应:①上肢呈拥抱反射样姿势,下肢呈硬性伸展状态。②手紧握拳、紧贴胸部,下肢伸展。③上肢屈曲,吃手,下肢硬性伸展。④头背屈,肩后伸,四肢伸展。下肢内收、内旋、交叉、尖足。⑤头下垂,脊柱上凸、上下肢呈弛缓性伸展状态。32(六)Collis垂直反射1、诱发方法:小儿取仰卧位,检查者位于小儿头上方,用手握住小儿一侧大腿,待肌紧张发生后,向上迅速提起,使小儿垂直倒立姿势,观察另一侧下肢的反应,然后再检查另一侧。2、正常反应:Ⅰ相:自由侧下肢屈髋、屈膝呈90°的姿势。(0-3月)Ⅱ相: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展,上肢呈保护性伸展反射样,出现双手支撑动作。(6/7-12月)333、异常反应:①自由侧下肢呈硬性伸展姿势,尖足、上肢屈曲或伸展,多为痉挛型脑瘫的特点。②自由侧下肢呈屈曲状态。③肌张力低下,患儿呈倒垂状,无头、颈、躯干的伸展。无双手的保护性伸展动作,自由侧下肢呈弛缓性伸展或屈曲状态。34(七)倒位悬垂反射1、诱发方法:5月以下取仰卧位,5月以上取俯卧位,足底向着检查者,躯干与检查者垂直,检查者双手分别握住小儿两侧大腿,迅速上提呈倒立悬垂状,观察小儿头、颈、躯干的伸展状态以及上肢与躯干的夹角。352、正常反应:Ⅰa相:头朝下呈倒立悬垂后,上肢出现拥抱反射样,头颈部无伸展动作。(0-1.5月)Ⅰb相:两上肢呈拥抱反射伸展相动作,上臂与躯干成90°角,头正中略有伸展,髋关节稍屈曲。(1.5-3月)Ⅱ相:头、颈伸展到胸腰部,髋关节伸展,上臂与躯干成135°角。(4/5-6月)Ⅲ相:头、颈、躯干伸展到骶尾部,上肢伸展有保护性伸展反射样动作。上臂与躯干成170°角。(6/7-12月)Ⅳ相:自发的随意运动,当小儿呈倒立悬垂后,小儿躯干屈曲,有主动抓住检查者的抓人动作。(9-12月)363、异常反应:①手紧握拳,上肢屈曲紧贴胸部,头、颈、躯干无伸展动作。②双手伸展,肩后退,上肢向后呈非对称性姿势。③上肢屈曲于胸前呈吃手样动作。37Vojta7种姿势反射(一)拉起反射(二)立位悬垂反射(三)俯卧位悬垂反射(四)Collis水平反射(五)斜位悬垂反射(六)Collis垂直反射(七)倒位悬垂反射38四、中枢性协调障碍由Vojta提出,是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