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古代印度文明一、印度的历史风貌•就地理范围而言,古代印度大体上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的领土。我国自西汉起就有了关于印度的记载,当时将印度称为。“身毒”,东汉时改称“天竺”。“印度”这一译名起始于唐代的佛僧玄奘。•印度具有两个相互对立的特点: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1、民族和语言•印度没有全国统一的语言和字母;印度没有一个纯粹的印度人种。居民成分包括所有三大不同人种——黑人,黄人和白人——且组合和比例各不相同。北部和西北部是浅肤色的地中海人,为印度一雅利安人的后裔。在南印度分布最广的是著名的达罗毗荼人。另一类型的人,被称为澳大利亚人种。蒙古人种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北边境地区。在西部沿海地区可发现阿尔卑斯山区的类型,有的还稍有日耳曼人特征(眼睛呈灰色或蓝色)。印度人也没有什么典型的饮食,不过他们比欧洲人更加喜欢吃大米、蔬菜和调味品。北印度人觉得南印度的食物难以下咽,而南印度人也不爱吃北印度的食物。2、地理和气候•印度在地理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南部的三角地带或半岛部分,被称为德干,完全属热带范围,德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是个缓坡高原。印度北部被称为印度斯坦,北部以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为界,南部从低矮的文迪亚山与德干高原相隔。气温包括热带的酷热和北部高山的严寒。印度斯坦大部分地区是平原,面积约为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面积的总和,有印度河和恒河这些大水系流经。水流平缓的恒河比印度河较少泛滥,最能造福人类。作为“母亲河”,恒河长期以来一直是印度人的圣河。•印度的气候受季风影响很大。在通常情况下,每年的六月,包含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水汽的季风向东北方向横扫大陆,带来大量,但不规则的降雨。南部德干的西海岸和东北部恒河平原(现孟加拉),洪水常常泛滥成灾。印度还常常遭遇干旱。印度河一恒河水系为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但南印度半岛几乎都是靠降雨来灌溉其肥沃的土地的。由旱季引起的反复发生的饥荒给印度历史打上了烙印。•此外,印度雅利安人在他们的次大陆上与外界隔绝的程度也远不及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人。印度西北部的山脉不是不可逾越的,实际上,在大部分时间里,印度北部与中东和中亚之间的相互影响超过印度北部与半岛南部之间的相互影响。3、传统且轻视历史•印度从古代以来,不管是思想上、文化上,都是以印度教为主流,这情况类似于中国以儒家为道统的传统。•有赖于「传统」,印度的音乐、舞蹈、手工艺闻名于世,他们遵照传统、保护传统,父传子、师传弟,一代传一代,一脉相承地薪传至今。职业的世袭尊古,不擅加改变,是传统文化倍受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印度不太重视历史,这是研究印度史的一大障碍。印度传统的保持依靠的是一套因袭已久的社会制度。这制度并非国家制定的,而是社会中大家的共识。4、包容性•在印度文化中,除了代表印度正统文化的婆罗门教之外,以佛教、耆那教为代表的沙门团体等,即使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亦被包容于其文化内涵之中。•「包容」的意义,彼此之间虽然有不同的看法,有争议、甚至有冲突,但基本上是各行其道不赶尽杀绝的。因为彼此都出自于印度文化圈或者说是南亚文化圈,如同有着共同母亲的亲兄弟一般,具有雷同的DNA,但却有不同的面貌与性格。他们彼此之间有其差异性,也有其共通性,,所以很容易沟通,也因此在印度,各宗派间有论理性的争辩,在发展上有强有弱,但不会产生宗教战争。然而后来进入印度的伊斯兰教、基督教,这些不是出自于印度文化圈,不是出自于同一个母亲,由此产生了极大的冲突。5、尊重生命和非暴力倾向•尊重生命,讲求仁爱和平,是印度文化的特性。不杀生,不仅是佛教的主张,也是其它宗教的共同主张。同样地,佛教所讲「五戒」的内容,即使与其它宗教有一些出入,但大体上各宗派所普遍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可以说是相近的。也就是说,在道德上,各宗派之间的看法颇为一致,皆强调个人品格的提升,不侵犯别人、不侵占别人,尊重万物生存的权利,强调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协,乃至人与物的平等。二、印度河谷文明•1、印度河谷文明的重新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以为印度文明的历史是从北方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的。但是20世纪20年代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改写了历史。把印度的文明史提前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从而使它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和中国文明并称为最古和最辉煌的四大文明:哈拉巴(Harappa),摩亨佐·达罗(MohenzoDaro)。随后又发现了许多城市的遗址,这些遗址和文物被冠名为“哈拉巴文化”,也被称为印度河谷文明。这一文明的大致年代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前1500年。这一古代文明的分布范围比埃及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要大。它以印度河口以北、以南海岸为底边,朝东北延伸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山麓丘陵地带。创造这一文明的民族较普遍的看法是达罗毗荼人。•2、城市文明•在已发掘的约70个中心城市中,摩亨佐一达罗和哈拉帕是两个主要遗址,哈拉帕城址位于旁遮普地区拉维河(印度河的支流)的左岸,摩亨佐一达罗城址位于信德省(令巴基斯坦境内)的拉尔卡纳县,靠近印度河的右岸。一个在印度河的上游,一个在印度河的下游,二城虽相距644公里,但相似之处颇多。城市明显看出是统一规划的产物。摩亨佐·达罗遗址保存最好。上城的中央建筑物是一个大浴池,以烧砖砌成,沥青抹缝,以防渗漏。浴池的东北部也有一个建筑群,其中有一座大厅。浴池的西部有十余间大粮仓,通风良好,可保持仓内干燥。下城是居民区和商业区。•3、社会状态•考古发掘不仅表明有富人和穷人的分化。当时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有祭司、商人、战士、农民、渔夫、工匠、雇工和奴隶。•鉴于没有发现宫殿和王陵之类的建筑,却有会议厅,有人认为当时的政体不是君主制或君主专制,而是共和制,或由祭司掌权的神权政体。看来,当时存在不少城邦(城市国家)。也有人认为,当时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统一的国家。实情到底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4、宗教和文化•在宗教信仰上,人们崇拜各种神祗和偶像,特别是崇拜母神。人们还普遍崇拜男性生殖器、石头、树木和各种野兽,特别是公牛。此外,各地还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如有的地方崇拜火。•印度河文明已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出土的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文字符号有400~500个,其中基本符号有62个,后来又简化为22个。•当时还有精湛的造型艺术。陶器上有优美的动植物图案。出土的一尊青铜舞女的塑像,是雕塑艺术的精品。•有文字记载的文学作品尚未发现,但口头文学、民间故事和寓言可能已经成就斐然。•5、印度河文明时期的特点•第一点,缺乏大的变革。这两个城市看来是全面计划后而建立起来的。就我们所知道的,两者的主要设计是相同的。直到印度河文明的末期,两个城市都没有改变。如此一贯、连续的传统世上从来没有过:控制这一纪律严明的社会的也许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第二,印度河城市没有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那样的公共纪念物或陈列品,这儿没有大的会议厅(除摩亨佐·达罗外)。•第三,暴力机构非常薄弱。在摩亨佐·达罗发现的武器同精良的工具比起来是拙劣的。在每个城市的一边出现一个“城堡”小丘,哈拉帕后来在上面设了要塞(但十分简陋)。•第四,有远距离贸易。•6、印度河谷文明衰落的原因•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地区哈拉帕城与摩亨佐·达罗城在公元前2000年达到了顶峰时期,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骤然衰落。关于这一文明衰落的原因,迄今为止,普遍认为主要由于雅利安人入侵。还有人认为贸易的萧条导致城市经济的衰落。也有人认为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所致。更有的学者从地质学和生态学上找原因。此外,英国学者捷文鲍尔特和意大利学者钦吉曾提出了另一个标新立异的看法:公元前1750年,一艘外星人乘坐的核动力飞船在印度上空游弋时因故爆炸,殃及地上居民,毁灭了印度河文明。但多数学者对此说尚不敢苟同。三、古代印度政治和社会的演进•1、早期印度-雅利安人的社会•约公元前1500年,就在印度河谷文明消失的过程中,古代印度遭到了一些军事上占有优势,即拥有战车的部落的入侵。这些人侵者自称为雅利安人,称他们安家定居的地方为雅利瓦尔塔,即雅利安人之国。他们属于印欧语系的民族。与古代文明并存的有三支大的游牧民族:闪米特人,蒙古-突厥民族,印欧人。雅利安人是印欧人的一支,其中位于西方的一些部落入侵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希腊,而位于东方的一些部落则入侵了伊朗。进入伊朗后,有些部落在那里安居下来,其余的则继续向东进至印度河流域。•通常将古代印度早期的历史称为吠陀时代(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600年)。吠陀一词意为知识。古文献《吠陀》是印度教的“圣经”。根据吠陀的记载,雅利安人身材较高、蓝眼睛、肤色白皙。雅利安人刚到印度时,还是游牧民,主要依畜牛为生,他们逐渐转向农业。若干有亲属关系的家庭聚居一处,形成村庄;若干村庄组成氏族,若干氏族结成部落。部落的首领是国王。同希腊情况相仿,国王的权威取决于他个人的才能和开创精神,不过,也受到贵族会议的限制,在某些部落,还受到自由民的限制。总之,雅利安人社会与当时其他印欧语系的社会极为相似,而与较后数世纪中发展起来的古典印度教则有很大的差别。•问题:最初在印度的雅利安人和西方的雅利安人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为什么后来发展的道路却那样的不同(印度的历史明显不同于希腊的历史,虽然它们都是印欧人建立起来的)?•回答:印度雅利安人印度化了。印度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遇到了一个拥有大的都市中心和密集的居民的高度发达的文明。当雅利安畜牧者在那里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得很近地生活下去。这样和平共处和互通婚姻达数世纪之后,其必然结果是文化融合。•2、雅利安人社会的变化•雅利安人开始从印度河流域扩散到森林茂密的恒河流域。因而,人口密度的中心从西北部转向东部,东部成为最初的强大王国的所在地。•从畜牧业转向农业,促进了建立新村庄所必需的各种行业,如木工业、冶金业、纺织业和制革业等。•经济发展转过来又促进政治上的合并。传说这一时期印度有十六大国(其实是大约数),在印度历史上也被称为“列国时代”(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与这些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相平行的是社会结构方面的重大变革。到公元前500年时,种姓等级制度连同它的所有基本特点开始起作用。•印度在宗教上也发生了变化,公元前十世纪形成的婆罗门教遇到最初的挑战。•3、孔雀帝国•公元前4世纪,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帝国建立,它就是孔雀帝国。在印度列国之中,恒河下游区的摩揭陀王国由于地处两条主要的商队路线上,又控制铁矿丰富地区,故很快强盛起来,超越其他国家。摩揭陀凭借自身的有利条件,后来成为孔雀帝国和笈多帝国形成时的基地。•在列国时代,印度北部地区曾遭到波斯帝国和亚力山大帝国的入侵。约公元前518年时,大流士皇帝已越过兴都库什山脉,使旁遮普西部成为其帝国的第二十块辖地。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入侵印度。•亚历山大撤离三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21年,旃陀罗笈多·孔雀夺取了摩揭陀国难陀王朝的王位,建立了他自己的王朝,历史上称为“孔雀帝国”(公元前321年至公元前187年)。在以后几年里,他稳步地朝西北方向扩大自己的统治,直到他的帝国从恒河流域扩展到印度河流域,并包括这两条大河的三角洲地区。•旃陀罗笈多的儿子频头沙罗(约公元前298—273年)似乎征服了德干,而他的孙子,著名的阿育王(公元前273-232年)则征服了羯陵伽王国,即印度东部。因而,在后者的统治下,孔雀帝国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包括了除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到了阿育王时期,传统型的帝国统治发生了根本而独特的变化。阿育王致力于促进和实现佛陀的教义。他兴办了许多并不给国家带来直接利益的公共事业——医院和国家公费治疗,大路两旁的果园和休息场所,分配施舍物给各个教派,派佛教传教团去外国。他最强调的是宽容和非暴力主义。•4、新的分裂时期•印度与中国不同,在中国,是长期的帝国统一间隔以短暂的分裂;而在印度,则恰恰相反——是短暂的统一和长期的分裂。公元前2世纪初,随孔雀帝国崩溃而起的是长达500年的混乱和黑暗。不过,在这一时期中,可以看到一个经常起作用的因素,那就是印度与外部世界的相互影响日趋增长,并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诸领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希腊人、帕提亚人、西徐亚人、贵霜人等民族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