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须有疑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选自《训学斋规》译文:书刚开始读的时候,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读到一半时,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再往下读,疑问就会慢慢被解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读书不会产生疑问的人,需要教给他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之头脑里“有疑”;学会了“有疑”,就要想办法去钻研,千方百计去解决疑问,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步。1.朗读句子,给每个分句各作一次停顿,划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疑渐渐释.解释方.始是学正读书无疑者.……的人3.朱熹在本文中说明,读书想有长进须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疑者须教有疑”,第二阶段是“有疑者,却要无疑”。(均用原文回答)4.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完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不如没有书。我们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要敢于质疑,有分辨,有判别。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A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B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卒业。——选自《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笑老妇人太愚钝了。老妇人说:“只要功夫到了没有什么做不了的。”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1.补出文中A、B两处省略的内容。A:李白B:老妇人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未成.完成弃去.离开逢.老媪遇见方.磨铁杵正问之.代指老妇人欲.作针想要白笑其拙.笨拙太白感.其意感动还.卒业回去3.“铁杵磨针”的故事后成为一句俗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4.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匡衡凿壁偷光.车胤萤囊映雪苏秦“锥刺股”孙敬“头悬梁”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以顽强意志战胜学习和生活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称象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注释:置:放刻:做标记译文:曹操得到一只大象。想要知道大象的体重,但是(象太重了)没办法(用秤)称出来,曹操的小儿子叫曹聪,跟曹操说:只要把大象放进船里,标记水痕到达的地方。让大象出来,然后把其他东西装到船上,直到水达到原来刻记号的地方。再称出这些东西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1.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2.划分正确的停顿。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3处)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2处)3.解释下列文句中词的词义。操之幼..子之(的)幼(年纪小)水痕所至.至(到达)复.称他物复(再)4.曹冲想出了什么好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只要把大象放进船里,标记水痕到达的地方。让大象出来,然后把其他东西装到船上,直到水达到原来刻记号的地方。再称出这些东西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5.你认为曹冲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你从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曹冲是一个聪明能干、喜欢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孩子。从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只有积极动脑筋思考。我们才能想出好办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道边李苦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释:诸小儿:小伙伴们。多子折枝:果实很多压弯了树枝。竞走:争着奔过去。信然:真是这样。全文翻译:王戎七岁时曾和众小孩儿一起玩,看见路旁李树上有许多李子,折断树枝,众小孩儿相继跑着抢走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答道:“李树在路边生长而且结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拿来一个真的是这样。1.划分正确的停顿。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2处)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4处)2.解释下列词的词义。尝(曾经)游(游玩)唯(只)必(必定)人问之.之(..代指他不摘李子的理由..........).取之..之(..代指李子....).3.从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人应该学会观察,勤于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4.王戎是如何判断出李子是苦的?路边的李子很多,却没人去摘,所以王戎判断李子是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