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教案设计一、前文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常常是跟谁去钓鱼?今天,有一位唐朝诗人想带我们去水边认识一位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学生齐答:胡令能)作者简介,出示课件,找学生读,注意表扬语。唐朝诗人,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示图片)谁能告诉我,他在干什么?(学生答:钓鱼)那么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你们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小儿:小孩儿垂钓:钓鱼。指导垂、钓(1)“垂”字的“横”比较多,写的时候也有讲究:中间这一横写得稍微长一些,字就站稳了;睡,锤(2)“钓”字这里面是一个点儿。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鱼线、鱼钩从鱼竿上垂到水里,静静地等着鱼儿的上钩。钓鱼可是一门学问,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更是别有一番情趣!2、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学习最可贵的品质是学会疑问,提出的问题越多,学习的收获就越大。那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教师重点罗列。)1、他是个什么样的小孩儿?2、他是怎样钓鱼的?3、他钓鱼时发生了什么?生:外貌?哪儿钓?怎样钓?钓到了吗?发生了什么?……(教师归纳)师:这些问题有的可以从诗中找到答案,有的找不到答案,能找到的我们一起来发现,不能找到的要通过我们的想象来解决。(疑问+发现+想象=智慧。)首先,我们必须把诗歌读懂,读懂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了。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1、自由朗读古诗。2、找学生朗读,教师带读,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再交换。3、学生齐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押en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三、理解诗句,感悟诗意。1、读完古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结合图片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边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着他小小的身体。过路的行人要向他打听道路,小孩远远地就招招手,意思是让过路人靠近一些,因为怕吓跑鱼儿,他不敢马上回答。师:我们说了这么多,诗人只用了四句诗、32个字就写出了这么有趣的画面,这就是中国古诗精炼的魅力。来,我们一起再欣赏一遍。2、理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小孩儿的认真专注理解“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孩儿的天真可爱现在,你们能说说这些词的具体意思吗?蓬头:头发乱蓬蓬的稚子:小孩子纶:垂钓用的丝线垂纶:垂钓,钓鱼莓苔:野草映:掩映,遮掩借问:向人打听,指有礼貌地问遥:远远地怕得:生怕,唯恐应:应答3、说说诗句的意思。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四、教师质疑,赏析词语,感悟诗句。师:从“蓬头”看出了什么?生:蓬头是说小孩头发不是梳得整整齐齐的,而是有点蓬松零乱师:我们可以想象:这小孩儿可能早早就起床,没有顾得上梳头就赶到河边,由此看出小孩什么心情、性格?生:急切、纯真······师:(教师做动作)侧坐不是这样的一本正经地端坐,而是这样随意地坐。是一个很悠闲的姿势!我们想象一下,或许小孩已经长时间地坐在这儿,感觉有点累了,他得换一个感觉舒服的姿势。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孩子坐在一块长满草的地方,他为什么不选一个更干净的地方呢?生:他故意寻找一块长满草的地方,认为这样不容易让鱼儿发现。师:“草映身”(出示图片)河边长着青草,小孩子就坐在草丛中,那绿草映衬着小孩儿的形象,显得格外的自然和谐。师:小男孩为什么远远地“招手”(不是“摇手”)而不是直接回答?他只顾自己钓鱼却“不应人”是不是显得太没有礼貌了?(呈示课件)生:他怕出声会把鱼吓跑,而且不是不回答,而是希望路人走近些,他可以轻声回答。师:现在我们再来读读整首诗,注意读出其中的情趣。五、背诵古诗,拓展训练。1、自由背诵,分别找一位男生、女生上黑板默写。师:(将一人默写的“纶”改为“钓”)“垂纶”指钓鱼用的丝线,“垂纶”就是“垂钓”的意思。那为什么不说“学垂钓”呢?我们读读就知道了,自己读读看。如果是“学垂钓”,诗歌就变为:蓬头稚子学垂钓,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古诗讲究押韵,说垂钓就别扭、不顺耳了。(押en的韵)2、拓展积累,请学生回忆自己背过的关于儿童的诗句。师: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野趣、乐趣、生趣、情趣。这些便是难得的童趣!古诗中描写童趣的诗还真不少,除了白居易的《池上》,还有人能说出关于儿童的诗句吗?生: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