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肿瘤疫苗Contents研究背景1治疗历史2生物学特点3主要种类及简介4研究展望5研究背景•近年来,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手术切除,在技术手段和治疗效果等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副作用大、特异性差和易复发等。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方法,基于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具有监测和清除肿瘤细胞的能力,通过激发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杀伤肿瘤细胞,成为预防和治疗癌症最有希望的手段之一。•被Science杂志列为201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肿瘤疫苗是一种通过增强或诱导机体对肿瘤细胞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免疫治方式。利用肿瘤细胞或抗原物质制备抗肿瘤疫苗,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以及细胞因子释放,以期达到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的目的。治疗历史1、60-70年代免疫学研究已经发现淋巴细胞可以清除肿瘤细胞,2、80年代中期NIH/NCISteveRosenberg发现白介素2(IL-2)可以体外扩增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有些患者回输后有治疗效果,这是最早的细胞治疗技术,叫LAK细胞.3、在90年代中期,Stanford大学的免疫学教授IrvingWeissman实验室发明了CIK方法,用于肿瘤治疗。但推广应用后也发现没有明确的治疗效果,在2000年之后美国也不再应用自体CIK细胞用于肿瘤肿瘤了。4、Rosenberg实验室在去年6月份的NatureMedicine,今年5月份的Science,和6月份的JCI,发表系列文章,证明了TIL治疗有效是因为从中扩增出来肿瘤特异性的T淋巴细胞,甚至只要回输单一克隆的肿瘤特异靶点的CD4T淋巴细胞,就可以控制晚期肺转移的胆管癌。生物学特点Title肿瘤疫苗来源于自体或异体肿瘤细胞或其粗提取物,带有肿瘤特异性抗原(TSA)或肿瘤相关抗原(TAA)Title通过激发特异性免疫功能来攻击肿瘤细胞,克服肿瘤产物所引起的免疫抑制状态,增强TAA的免疫原性,提高自身免疫力消灭肿瘤。TitleTSA的免疫治疗可以启动以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为主的抗肿瘤效应,有效打击肿瘤防止转移、复发且不伤及无关组织。主要种类根据肿瘤疫苗具体用途;可分为:•预防性疫苗,如用与某些特殊肿瘤发生有关的基因制备疫苗,接种于具有遗传易感性的健康人群,进而可以控制肿瘤的发生。•治疗性疫苗,它以肿瘤相关抗原为基础,主要用于化疗后的辅助治疗。•根据肿瘤疫苗来源:可分为•肿瘤细胞疫苗、基因疫苗、多肽疫苗、树突状细胞(DC)疫苗、CTL表位肽疫苗等。主要种类及简介•肿瘤细胞疫苗采用肿瘤自身细胞作为疫苗基础,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MHC、B7及细胞因子等基因序列靶向导入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丧失恶性表型,同时在细胞表面大量表达MHC及B7等免疫分子,使肿瘤细胞免疫原型大大增强,回输体内即可通过“旁细胞效应”杀伤机体肿瘤细胞。•存在的问题:•1.某些肿瘤细胞的体外长期培养有一定困难;•2.肿瘤细胞携带的癌基因及肿瘤病毒是否有致癌的危险;•3.可能产生对自身肿瘤抗原的免疫耐受。主要种类及简介•多肽疫苗利用肿瘤抗原表位肽序列人工合成的多肽疫苗,能模拟T细胞识别的肿瘤抗原决定簇,不经APC递呈过程,即可直接与MHC分子结合,激活T淋巴细胞,诱导强有利的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是目前主动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一项新策略。但是多肽疫苗发展的前提是肿瘤抗原的发现及其CTL表位的鉴定。•特点:安全、特异性高。主要种类及简介树突状细胞(DC)疫苗应用肿瘤抗原或抗原多肽在体外冲击DC,使其致敏,然后将其回输或免疫接种到荷瘤宿主,进行肿瘤免疫治疗,能够显著地诱导机体产生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并且能够治疗荷瘤宿主以及肿瘤患者。优点:DC疫苗具有很强的抗瘤活性缺点:需要大量激活DC细胞,疫苗制备工艺复杂,比较费时、费力。主要种类及简介•基因疫苗又称DNA疫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基因结合于表达载体上(重组病毒或质粒DNA),再将疫苗直接注入机体,借助载体本身和机体内的基因表达系统表达出期望的抗原,从而诱导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存在的问题:•1.长期表达低水平的外源抗原,有引起免疫耐受性的可能。•2.质粒DNA免疫有可能诱导产生针对质粒自身的抗体,从而降低免疫效果。•3.基因整合问题是基因疫苗安全使用所存在的最大问题。研究展望•当前是肿瘤免疫治疗发展的重要时期,分子细胞生物学和肿瘤免疫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肿瘤疫苗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人类肿瘤的诊断、治疗甚至预防等方面将会取得更大突破。•如何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克服肿瘤的免疫逃避、诱导靶向的细胞免疫,以及提高肿瘤疫苗的安全性和特异性都将成为研究肿瘤疫苗的核心问题。目前的多种免疫因子和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以及混合瘤苗的制作,可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向。•将具有光热、磁学性质的材料结合于免疫治疗,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参考文献•【1】白经修、段芳龄,肿瘤疫苗,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8.12,7(4),304-307•【2】许铁峰,夏立平,肿瘤疫苗的研究及进展,海南省第二届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93-99•【3】汪英、李锡春,肿瘤疫苗研究进展(综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4),19-21.•【4】周伟、张冬云、李新伟,肿瘤疫苗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医药,2009.02,236-238.•【5】姚文秀、青晓燕、谷涉群,肿瘤疫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肿瘤预防与治疗,2012,25(1),41-44.•【6】钱振超,肿瘤疫苗的研究、应用与开发—21世纪的展望,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9,6(3),167-168•【7】方罗、林能明,肿瘤疫苗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国药房,2012,23(14),1253-1258.•【8】孟冉冉、张跃伟、赵广生、张宁,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抗肿瘤研究进展,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2,10,20(19),1597-1600.•【9】詹阳、闵涛玲、胡海峰,肿瘤疫苗的设计原则和研究进展,世界临床药物,35(3),172-176.•【10】余化平、徐燕梅、罗远林、刘娟、李菲菲、宿向东,治疗性肿瘤疫苗的研究进展,中国疗养医学,2015,24(10),1038-1042.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