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素的合理使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抗菌素的合理使用第一部分药源性疾病及其危害性一、概述药源性疾病是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病。这一类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其危险性较低。第二类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或特异反应。这类疾病较难预防,其发生率较低但危害性很大,常可导致病人死亡。影响药源性疾病的因素一方面与病人本身状况有关,如年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生理周期、病理状况等。另一方面与医药人员在用药过程中不当有关,如过量长期用药、不恰当使用药品、多种药品的混用等。一般不包括药物极量所引起的急性中毒。它的发展与化学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密切相关。药物引起的损害,也和其他病因引起的损害一样,有其流行病学特点。有潜伏期、发病机制、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及不同预后。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心律失常、弥漫性肺炎、肺纤维化,暴发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皮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精神错乱、消化道出血和癌肿等,均为明确的病症。二、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WHO在过去的统计表明,全球有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药源性疾病是列在心脏病、癌症、肺病及中风之后的第五大疾病,药物性死亡已成为全球居第五位的死亡原因。哈佛一位学者研究表明,美国每年因为治疗错误而死亡的人数,达到15.7万,全球则约有1/3的病人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用药不当。“比因车祸、纵火、他杀加起来的死亡总数还多。”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达250万,住院病人中每年又有近20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致死的人数竟是一些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而且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是药三分毒。”据专家介绍,药物能防治疾病,也可能引起疾病。任何药品都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即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这主要是由于医学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用药人之间的个体差异造成的。因此,药品对人体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危害,知道其危害,便可避开其不利之处。1、对肌体的直接伤害。许多药物如果不适当的使用,往往造成对一些脏腑的直接伤害,如:各种抗生素对肝肾功能的直接的伤害,放射性治疗对肌体局部的直接伤害,化学疗法对胃黏膜及骨髓造血机能的破坏作用等。2、抑制和破坏脏腑功能、导致内分泌的永久性失衡。临床使用大量激素类药物,均会导致相应的脏腑功能受到抑制,造成患者内分泌严重失调而终生依赖药物。23、破坏和抑制人体自身修复疾病的康复功能。药物的无节制使用,往往会造成人体自身功能的抑制,人类与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一样,本身就具备生存所需要的、保证健康的三大功能:(1)抵抗外来病毒、细菌感染的免役功能;(2)康复,机体病变的自愈功能;(3)修复,机体因病、因伤而缺损的生命再造功能。无节制地滥用药物,必定会导致各种药物取代人体自身固有的、为生存需要所具备的三大功能,使人体康复功能被药物取代而长期废弃不用。人类的功能用则进、不用则退,长期依赖各种药物必定会使自身的康复功能丧失贻尽。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一代人的功能退化还会经遗传贻害于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人类整体物种对疾病的康复功能全面退化。4、滥用药物导致大量的细菌、病毒进化成对人类健康危害更大的新病株。抗生素的发现,解决了不少因细菌病毒所感染的多种传染病,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临床的医生们过于夸大、甚至迷信药物的治疗作用时,便造成了当今医学界普遍存在的滥用抗生素的现状。患者偶有小疾,便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但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还促使不少细菌病毒加速进化、成为毒性更大、耐药性更强的新病株,药物的研究周期远远落后于病毒细菌的进化。5、据统计80%的西药对染色体有诱变作用,这一点对于长期服药的病患者危害更大,有的产生药物依赖性(不服药症状加剧),有的产生药物抵抗性(用药剂量加大)。西药不仅导致各种药源性疾病,而且可诱发或加重与老化有关的各种疾病,促进人体老化;西药对人体疾病治疗不但有其局限性,而且给人体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毒副作用。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的统计报道,在临床发病率中,大约有30%属于药源性疾病(由于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大约21%属于感染性疾病;大约16%属于医源性疾病(由于误诊和医疗事故引起的)。如西欧一些国家发现,用新药“反应停”治疗孕妇的呕吐反应,竟然出现1200多个类似海豹一样的胎儿,他们缺臂少腿。在日本则因长期使用抗症药氮碘喹,酿成了万余人致盲及下肢瘫痪。药源性疾病已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老人、儿童已成为药源性疾病的重灾区。近十多年来全球社会结构正趋向老年化,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六七千万。美国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10%,而用药量却占到全国用药总量的25%至28%,是青少年药品总消耗量的3.0至3.5倍。而老年人由于体内各种生理机能减退,慢性疾病也在增加,所以,老年人用药频繁、用药量大,再加上因往往合并有多种并发症需要联合用药的情况也较为普遍,所以,老年群体已成为引起药源性疾病的重灾区。有资料显示,我国70岁以上老人患药源性疾病的人数已达25%。同样,儿童用药市场的混乱以及儿童本身的生理特点,也致使儿童成为药源性疾病的另一个重灾区。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组副组长吴季俭指出,“根据调查发现,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聋哑学校中,70%的聋哑儿童都是由于小时候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其中,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耳聋的儿童,是由于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造成,其中95%以上用的是氨基糖甙类药物。最主要的就是由于国内很多新药缺乏儿童临床试验资料,以及儿童药物市场的匮乏致使家长直3接给孩子使用成人药物。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且较为常用的3000多种药物中,儿童处方药所占比重不足3%。我国患病儿童占总患病人口的20%左右,但90%以上的药物没有儿童专用剂型,儿童剂量只能根据体重、体表面积或年龄等因素将成人剂量折算后给儿童使用。但由于儿童对药物敏感、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全、解毒排泄功能弱,所以,成人药物在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在小儿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应。此外,专家还指出,女性比男性更易引起药源性疾病,如保泰松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女性比男性多3倍;而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女性同样比男性多2倍。而引发药源性疾病最多的药物便是,以青霉素、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为代表的抗生素类药物,以氨基比林为代表的解热镇痛类,以及以巴比妥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镇静安眠类药物等。具体而言,氯毒素包括氯毒素片剂、针剂和氯毒素眼药水,如长期使用还可导致白细胞减少,进而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这类药品导致血癌的潜伏期可长达7年。另外,长期服用利血平的妇女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易患乳腺癌。作为常用的治疗结核病的异烟肼,如与另一个治疗结核病的药物——利福平合用,会加剧对肝脏的损害,而且使肝脏损害的发生率高达25%左右。专家指出,这种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现在已进一步渗入人体的各个生理系统,包括药源性的神经系统损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药源性肝损伤、肾损伤、变态反应、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等,不一而足。2009年3月英国发布药品警示:含15种成分的的感冒药有致命副作用,幼儿慎服。感冒了吃感冒药,在人们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但日前一则英国药品和医疗产品管理中心(MHRA)发布的信息引起了人们对感冒药的关注。该机构称,大多数感冒咳嗽药都含有15种可能导致副作用的成分,多种常用的非处方类儿童感冒药和咳嗽药不仅没效果,而且还可能带来各种副作用甚至会造成致命危险。该机构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69种常用感冒药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导致幻觉以及干扰睡眠等副作用。”大多数感冒咳嗽药都含有15种可能导致副作用的成分。这些成分包括使鼻腔黏膜血管收缩的伪麻黄碱、麻黄素、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羟甲唑啉、塞洛唑啉;属于抗组胺剂的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曲普利啶、抗敏安;抑制咳嗽的右美沙芬、福尔可定以及用于除痰的愈创甘油醚、吐根剂等。MHRA援引一份报告指出,至少5名两岁以下儿童因过量服用此类感冒药而死亡,而且有超过100个出现有害反应的严重病例,在有些病例中,有儿童不得不因为药物反应而入院接受治疗。据有关专家介绍,基本上我国出售的治疗感冒、咳嗽类的西药里面都含有上述15种成分,比如白加黑、新康泰克、感叹号等。引发感冒症状的主要原因是感冒病毒进入了人体,而感冒药只能起到缓解感冒症状的作用,而无法清除感冒病毒。很多人把感冒药当成了随身携带的药,一有感冒症状就去吃几颗,其实这样做是很不科学的。是药三分毒,如果一味依赖感冒药的话,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服用感冒药其实主要是为了应急,并不能保证治疗效果。感冒药一般都是对症药,起到缓解感冒症状的作用。如感冒药中添加了伪麻黄碱,主要作用是疏通毛细血管,缓解鼻塞;而感冒药中的抗组胺剂则能够让分泌的粘液减少,对打喷嚏流鼻涕有较快的缓解和减轻症状的效果,而不是直接起到抗病毒作用。4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一、概述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原虫以及蠕虫等)侵犯人体后所致的各部位感染或传染病的药物,其涵盖广泛,分类与定义各书说法不一。其中抗菌药物主要对抗细菌,包括有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抗结核药、抗麻风分枝杆菌药。20世纪是抗菌药业绩辉煌的历史瞬间,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者弗莱明在实验中偶然发现青霉素(Penicilline);1935年德国推出磺胺药前体—百浪多息(Prontosil);1941年盘尼西林上世并应用,开拓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此后,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相继上市,使人类有效地防治细菌感染的幻想成为现实。抗菌药的问世改变了人类历史,它使医生治愈了梅毒、天花、麻疹、肺炎、结核等传染病。没有抗生素,许多在今天活着的成人,或许在婴儿或青年时期就已夭折;没有抗菌药,在1938以后的15年,100万人将死于流感和肺炎,7万多个母亲死于产褥热,13万人死于梅毒。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版的《药物的奇迹》一书曾指出:感谢抗生素!从1920年美国人平均寿命54岁而到今天的75岁,在延长的近20年的岁月里,首要归功于抗菌药。二、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概念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概念为安全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这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新启用抗生素在若干年内都会因病菌产生耐药性而失去原有效力,然而不正确的使用,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量大、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关系复杂,联合用药日趋增多,预防用药日趋广泛。因此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仍逐年上升势头。三、抗菌药物的毒性反应药物毒性(Toxicity)泛指药物或其他物质对人体的毒害作用。这种作用是潜在性的,与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有关。使用小剂量和短疗程的药物,可以不显示毒性,而大剂量、长疗程用药,则因药物在体内蓄积或其毒性的累积,则可显示毒性反应,造成人体功能障碍或器质性损害。一般地说,停止用药并进行治疗,毒性反应可逐渐消退。但有的药物毒性可迁延很久,甚至停药后毒性反应继续发展,造成严重后果。5抗菌药物毒性反应的严重程度随剂量的增大和疗程的延长而增加,其机制可为药物的化学刺激,人体细胞蛋白质合成或酶系功能受阻等,也可由宿主原有的遗传缺陷或病理状态引起。毒性反应是抗菌药物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肝脏、肾脏、血液、消化道、泌尿道、给药局部的血管和皮肤等方面。(一)抗菌药物的肾毒性抗菌药物易在肾脏产生毒性作用,肾脏是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特别易受药物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下列几方面特点造成的。由于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故也容易受到某些药物的作用而出现毒性反应。常见的肾毒性药物主要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癌药甲氨蝶呤以及某些β-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