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机型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1.发热期(1)发热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达到39~40℃,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持续3~7日。(2)全身中毒症状1)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2)多数病人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3)重症病人可出现嗜睡、烦躁不安、谵妄、抽搐等精神神经症状。(3)毛细血管损伤表现1)充血特征三红(颜面、颈、胸部潮红),呈醉酒貌;眼结膜、软腭与咽部充血(黏膜“三红”)。2)出血皮肤出血多在腋下和胸背部,呈点状、搔抓样条索状淤点;黏膜出血可见眼结膜和软腭黏膜,尤以软腭出血更具有特征;少数病人内脏可出血变现为呕血、咯血、黑便等。3)渗出与水肿主要表现为球结膜水肿,斜视时在内眦部出现“涟漪波”。2.低血压休克期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休克,多在体温下降的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多发生在病程的第4~6天,一般持续1~3天,血压下降初期病人颜面仍潮红,四肢温暖;随休克加剧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尿量减少;重症病人出现DIC、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少尿期多发生在起病后的第5~8天,一般持续2~5天。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严重者可发生高血容量综合征。4.多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的第9~14天,一般持续7~14天。多尿期分为三个阶段:1)多尿早期(移行期),尿量每天500~2000ml。2)多尿期,尿量超过2000ml/d,多为3000~5000ml/d,症状逐日减轻,氮质血症逐渐好转,此期易引起水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钠、低钾等。3)多尿后期,尿量由高峰回复至正常,主要表现基本消失。5.恢复期多尿期后,尿量逐渐回复至正常,一般情况也逐渐好转,但仍需1~3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有关。2.组织灌注量改变与广泛小血管损伤、DIC、出血等有关。3.体液过多与病变损害肾脏有关。4.潜在并发症出血、急性肾衰竭、肺水肿等。【护理措施】1.消毒隔离病人用过、接触过的物品进行消毒;严格探视制度,减少交叉感染。2.注意饮食和休息病人要绝对卧床休息,忌随意搬动病人,以免加重组织脏器的出血;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可过早下床活动。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发热时应注意适当增加饮水量,少尿期严格限制水、钠和蛋白质的摄入,以免加重钠水潴留和氮质血症,病人口渴时可漱口或用湿棉签擦拭口唇;多尿期宜高蛋白、高糖、富维生素软食,尤应注意摄取含钾多的食物。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过度。3.病情观察严密进行观察病情,以早期发现和防治休克、肾衰竭和出血等。早期发现休克征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意识,观察皮肤粘膜和内脏有无出血,严格记录24h出入量,如出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4.对症护理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可放置冰袋,禁用乙醇擦浴,以免加重皮肤的充血、出血损害。必要时可配合药物降温,忌用退热药,以防大量出汗诱发低血压,促使病人提前进入休克期。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防止皮肤出血及继发感染。少尿期应注意控制补液量和速度,遵循“量出为入,宁少勿多”的原则。【健康教育】1.预防措施防鼠灭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搞好环境卫生,建立家庭防鼠措施。注意个人防护,尽量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防止鼠排泄物污染食物或食具,防止被鼠咬伤。2.疾病知识宣教加强疾病知识宣教及疫情监测,病人要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本病特点和临床经过的规律,以及并发症的表现。帮助病人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3.生活指导指导病人合理安排活动与休息,发病期应卧床休息,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注意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