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参赛)【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对话型文言文,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九年级的学生们完全可以借助注解和学过的文言知识翻译。本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文章围绕“三”展开:“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层层递进,最终“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三叠”式的运用,使得整篇文章的结构整齐而对称。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来和齐王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就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疏通文意,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文言文判断句、倒装句的一般形式。过程与方法: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赏读课文中“三”的运用,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情感价值: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赏读课文中“三”的运用。教学难点:赏读课文,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战国时候,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千古传诵的历史散文,也是有关齐威王纳谏的,那么这一次纳谏和谁有关系呢?生:邹忌师:对,文章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它选自《战国策》。(板书课题及《战国策》)二、初读文本,疏通文意(一)断句1、ppt展示《邹忌讽齐王纳谏》去掉所有标点符号的原文。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断句。例如: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师示范下面请同学们读ppt上的内容,自己进行断句。不认识的字词或不确定的读法,可小组间相互讨论,如还有疑问,最后全班交流。2、学生自由朗读,进行断句,并适当小组谈论。3、班级内交流疑惑处。4、学生们以开火车形式进行断句朗读,并说明为何这么读。5、其他生评价其对错,联系学过的文言课文及文言知识说明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文言词汇以及文言特殊句式。(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亮点。寓教于乐,课前不需让学生预习,课上通过断句的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会断句的同时,让学生在语境中推断文言词汇的意义,学会文言特殊句式的一般形式。并很好地梳理了之前学过的文言知识,使两者之间有了联系。)(二)朗读感知1、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文意,重点琢磨一下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含义。2、生释题,其他同学补充3、师ppt展示,让生齐读:邹忌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让齐王接受了谏言。4、齐读课文5、分角色演读看来,大家对本文的字面意思已经了然于胸了,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的理解文意,我们来分角色来把文章演读一遍。六位角色在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准备完成两个任务。(一、大家来评价评价六位角色;看看谁的朗读最能体现人物微妙的心理和不同的感情;二、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开一个疑团:老师备课时,发现本文有很多内容和“三”有关,看看文中有哪些和“三”有关的内容。)(板书“三”)六学生上台演读,其他生看并思考。6、生评价六个角色(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肯定)同学们,第二个问题课后和同学们再探讨探讨,期待第二节课你们的表现!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束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导入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两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还没解决,需要同学们的帮忙。二、精读文本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上》中说:“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古人在表示较多而非最多这个意义时,选用了“三”这个数字。我们经常有听到这些:“三思”,“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卷我屋上三重茅”。本文作者也非常钟情于“三”,那么具体体现在哪呢?(一)解读“赏谏”我们以第三段为例。请同学们找出这段中与“三”有关的文字,并结合文本概括其内容。学生自读文本,思考后交流:齐威王:三赏朝廷:三变(板书)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齐威王男,众人女,四境之内齐)(二)解读“比美”据史载,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刚愎自用。是谁,用什么方法,让齐王明白了什么道理,而使他从谏如流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上文中去继续寻找和“三”有关的内容,去寻找答案。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明确:三问三答三思(板书)(三)解读“进谏”上面我们领略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家事,咋一看,这似乎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风马牛不相及,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指定一生读第二段,其他学生听完后概括这段内容,并找出“三”。明确:三比(板书)(四)小结梳理同学们,请看板书,你能发现什么吗?同桌之间讨论生回答。如果没有在“比美”中的“三问”“三答”,便没有邹忌的“三思”;如果邹忌不拿自己与齐王进行“三比”,齐王就不会“三赏”谏臣,齐国就不会发生“三变”;就不会有“四国朝齐”,就不能形成“战胜于朝廷”的辉煌局面。(五)再读课文,品味邹忌的劝谏技巧那么,邹忌究竟使用什么样的讽谏方法让齐王开张圣听,从谏如流的呢?学生讨论:结合人物身份、地位,说话语气,劝谏结果,归纳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总结邹忌劝谏的技巧。邹忌的劝谏技巧:1、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2、类比推理。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人易于接受。3、设喻说理。自己比美听不到真话,设喻让齐王明白,以他的身份,直言不易更甚。4、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由于尊卑关系,下级劝上级不宜直言,且邹忌巧用攻心术,站在齐王角度巧劝,使齐王欣然接受。……三、拓展延伸说一说,写一写:运用邹忌的劝说技巧,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劝谏方式。话题一:劝谏父母不要抽烟。话题二: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学生思考后交流四、齐读(背)课文,教师小结【作业】:课后将拓展延伸部分写一写,并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背诵并默写课文【教学板书】: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教学小感】为什么会写这个教学设计呢?这要追溯到前段时间在苏建敏老师带领下的金华之行。听完余映潮老先生的《春》、《石壕吏》以及他的讲座,童志斌博士对古文的深解后,作为新兵小将的我,有着醍醐灌顶的敬畏,还有重任在肩的大彻大悟。这次金华之行,在我看来是教育教学的盛宴,是教师快速成长的大摇篮。回来后,我就一直思索着,我能不能将这次金华之行听到的、学到的皮毛用上一二呢?特别是余老提到的“三”的艺术。冥思苦想后,有了点点思路。这就是我上这堂课的契机。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情完全不同,但在这两节课中,两班的孩子上课精神都非常饱满。也许是提问少了,让孩子们自己发挥的东西多了;也许是在古文教学时让孩子们自己尝试断句,自己寻找原因的这种方法给他们带来了乐趣;也许是自己心态的转变,在不经意间影响到了学生,使得他们也不再沉闷……我想,这是个收获的季节。收获的是从容,是智慧,是诗意,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