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评估指标说明7-技术管理指导与应用研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评估指标序号类别评价指标省级含区市级县级1疾病预防与控制26545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5563信息管理666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1313115实验室检验5556健康教育与促进3337技术管理指导与应用研究8778综合指标1111117710410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1疾病预防与控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7.技术管理指导与应用研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工作任务、项目和内容基本职责工作任务项目内容7.技术管理指导与应用研究指导7.1管理指导7.1.1拟订规划、预案、方案7.1.1.1参与拟订疾病预防控制规划、相关规范标准7.1.1.2拟订重点疾病防治规划工作或实施方案7.1.1.3拟订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各项预案、技术方案、制度7.1.2业务指导7.1.2.1指导实施技术方案和措施7.1.2.2建立完善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指导联系机制,落实责任7.1.2.3指导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工作任务、项目和内容基本职责工作任务项目内容7.技术管理指导与应用研究7.1管理指导7.1.3技术培训7.1.3.1岗位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7.1.3.2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员业务培训7.1.3.3新技术、新方法培训7.1.4工作考核7.1.4.1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绩效评估7.1.4.2岗位技能与责任考核7.1.4.3参与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考核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工作任务、项目和内容基本职责工作任务项目内容7.技术管理指导与应用研究7.2技术支持7.2.1提供决策技术支持7.2.1.1建立专家库7.2.1.2政府决策技术咨询7.2.1.3卫生行政执法技术支撑7.2.2提供技术咨询服务7.2.2.1为社会公众提供咨询服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工作任务、项目和内容基本职责工作任务项目内容7.技术管理指导与应用研究7.3应用研究7.3.1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7.3.1.1公共卫生专题调查和问题确认7.3.1.2公共卫生问题原因分析7.3.1.3公共卫生问题干预对策研究7.3.2技术开发7.3.2.1新技术、新方法研究7.3.2.2适宜技术论证和评价7.3.2.3适宜技术推广和应用7.3.2.4应急处置技术研究7.3.3应用研究7.3.3.1快速诊断和鉴别诊断研究7.3.3.2疾病流行因素和病原学研究7.3.3.3健康影响因素、有害作用机理及干预、控制措施研究7.3.3.4其他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研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评估指标7.技术管理指导与应用研究7.1技能培训7.1.1岗位技能培训率100%7.1.2对下级单位专业培训率100%7.2继续医学教育7.2.1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90%7.3科研能力7.3.1科研项目综合评分(省级)≥207.3.2科研成果获奖综合评分(省级)≥207.3.3专业人员年人均论文发表数≥0.57.3.4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奖综合评分(市、县级)市级≥10,县级≥5指标说明构架1、指标的界定与解释;2、指标的依据;3、指标的计算方法;4、资料收集方法;5、资料来源;6、基本情况登记表7.1技能培训7.1.1岗位技能培训率:100%(1)指标的界定与解释:评价疾控机构年度岗位(管理、技术、工勤)专业培训的情况。(2)指标的依据:依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等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要求。(3)指标的计算方法:岗位技能培训率=参加培训专业人数/应培训的岗位专业人员总数×100%培训包括外出培训和本单位培训。每专业每年至少培训1次,低于6学时不计。(4)资料收集方法:查阅培训计划、方案、学员登记、课程安排、讲义、考题、考试记录、总结报告和证书、技术档案等资料,核算年度岗位技能培训率。(5)资料来源:疾控机构人事管理、职工继续教育管理等职能部门。第二十三条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机制。加强对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保证业务技术人员按照规定参加培训。7.1技能培训7.1.1岗位技能培训率:100%指标要点:1、培训形式要求:每专业每年至少培训1次,低于6学时不计。2、分子的确定:培训形式合格的专业人员数3、考核的是本年度的情况量化数据年度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参加培训专业人员数岗位技能培训率抽查人数资料符合人数抽查培训符合率资料质量7.1技能培训7.1.2对下级单位专业培训率:100%(1)指标的界定与解释:评价疾控机构对下级开展专业培训的情况。(2)指标的依据:依据《若干规定》等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要求。(3)指标的计算方法:对下级培训包括上级要求的和本级计划的相关专业培训。对下级单位专业培训率=开展培训项目数/应开展培训项目数×100%(4)资料收集方法:核查年度培训计划,计算应开展项目数;查看培训方案、总结及学员登记、课程安排、讲义、考题、考试记录、证书等材料,核算对下级单位专业培训率。(5)资料来源:疾控机构综合业务管理及相关专业业务部门。7.1技能培训7.1.2对下级单位专业培训率:100%指标要点:1、评价的是培训项目完成的情况2、分母的确定:应开展培训项目数3、考核的是本年度的情况量化数据年度应开展培训项目数已培训项目数专业培训率计划培训专业人数已培训专业人员数现场核实人数抽查符合人数抽查培训符合率资料质量7.2继续医学教育7.2.1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90%(1)指标的界定与解释:评价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年度继续医学教育情况。(2)指标的依据:依据《若干规定》和继续医学教育规划等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要求。(3)指标的计算方法: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专业技术人员(Ⅰ、Ⅱ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的人数/各类应接受(Ⅰ、Ⅱ类)继续医学教育专业总人数×100%(4)资料收集方法:查阅技术档案、年度继续教育计划、方案、培训班教材、签到、考评结果等工作记录和总结材料,核查单位应完成继续医学教育的专业人员总数、合格人数;现场抽查20名专业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情况。计算学分应以学分卡为依据。(5)资料来源:疾控机构人事管理、职工继续教育管理等职能部门。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十一五”规划继续医学教育对象获取学分的达标率达到90%(西部、边远地区达60%以上)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规定:继续医学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中级以上职称所获得的学分不低于25学分,其中I类学分5—10学分,II类学分l5—20学分;初级职称不低于II类学分20学分。(一)I类学分1、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推广项目(二)Ⅱ类学分自学、发表论文、科研立项、单位组织的学术活动等其它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7.2继续医学教育7.2.1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90%指标要点:1、Ⅰ、Ⅱ类学分的判定2、学分达标的要求3、查阅资料和抽查相结合量化数据年度应达标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应Ⅰ类达标专业技术人员数应Ⅱ类达标专业技术人员数实达标专业技术人员总数Ⅰ类实达标专业技术人员数Ⅱ类实达标专业技术人员数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现场核实人数抽查符合人数抽查继续教育符合率资料质量7.3科研能力7.3.3专业人员年人均论文发表数:≥0.5(1)指标的界定与解释:评价疾控机构专业人员年度内人均论文发表情况。(2)指标的依据:依据《若干规定》等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要求。(3)指标的计算方法:省级以上刊物(包括省级),刊物以正式发行刊物为准。专业人员年人均论文发表数=省级以上刊物专业人员当年发表论文数/同年单位专业人员总数(4)资料收集方法:查阅年度内论文发表汇总资料、相关专业刊物和专业人员技术档案,核算专业人员年人均论文发表情况。(5)资料来源:疾控机构综合业务、科研和档案管理等相关部门和机构。7.3科研能力7.3.3专业人员年人均论文发表数:≥0.5指标要点:1、合格刊物的判定2、以考核年度内发表的为准量化数据年度单位专业人员数省级以上刊物当年发表论文数专业人员年人均论文发表数现场核实人数抽查符合人数抽查符合率资料质量7.3科研能力7.3.4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奖综合评分:市级≥10,县级≥5(1)指标的界定与解释:评价疾控机构承担科研课题和成果获奖情况。(2)指标的依据:依据《若干规定》和疾病预防控制规划等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要求。(3)指标的计算方法:以独立承担或完成、或参与作为主要承担或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奖成果为准;以考核年度内正在执行的项目、获得的成果获奖数为准;项目类别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项目,获奖种类为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成果获奖以发文或获奖证书为准。(4)资料收集方法:查阅单位科研档案、科研项目汇总表,立项批件或合同书、年度课题项目进展表、相关成果获奖资料与证书等,核算科研项目和获奖成果综合评分。(5)资料来源:疾控机构综合业务理、科研和档案管理等相关部门和机构。7.3科研能力7.3.4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奖综合评分:市级≥10,县级≥5指标要点:1、只适用于市级、县级2、符合要求的科研项目、获奖科研成果的判定3、计分方法:如科研项目:独立或牵头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立项分别为每项3分、2分、1分。协作:每降低1名次减0.5分。成果奖:独立或牵头完成:国家级一等奖:30分;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分别为10分、8分、6分;市(厅)级一、二、三等奖分别为5分、3分、1分。协作项目:每降低1名次减1分。量化数据年度科研项目总数国家级项目数省部级项目数市级项目数获奖科研成果总数国家级一等奖数国家级二等奖数省部级一等奖数省部级二等奖数省部级三等奖数市厅级一等奖数市厅级二等奖数市厅级三等奖数综合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