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第一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起步一、发展中国家的原有文明农业文明:民族国家形成,农业文明成熟前农业文明:民族国家未成形,原始的采集与狩猎的生产阶段二、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与依附由于殖民掠夺形成的一种经济社会畸形发展•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发展中国家的前现代文明依附性的发展状态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发端1.统一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被削弱•强烈的民族、民主意识: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朝鲜越南古巴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时间地区独立国家1945-1949亚洲12个1960年非洲17个60-70年代拉丁美洲13个2.立志推进现代化的精英人物掌握政权政治:建立科层制的以现代化为取向的政府经济:土地改革、引进技术、建立现代企业等社会:普及教育、发展科技、提高医疗水平等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3.外来因素冲击与国内因素变革之间需要一个转变过程。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时序模式拉美东亚和东南亚及其周边地区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二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一、工业化战略(一)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内向型发展战略•基本思想:利用本国的产品代替传统的进口产品,利用本国的资源在国内生产自己所需的工业制成品以开拓国内市场,利用保护关税或进口配额等措施保护本国民族工业的成长,减少原来需要从国外进口的一般工业制成品,从而减少外汇支出和财政赤字。•缺点:市场保护使国内工业缺乏竞争的压力和技术革新的动力,单纯依赖政府,缺乏国际竞争力(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外向型发展战略•基本思想:用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取代粗放的初级产品的出口,通过出口带动国内工业的发展。•缺点: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二、经济发展战略(一)均衡增长战略•由英国经济学家拉格纳·纳克斯和保罗·罗森斯坦-罗丹提出。•基本思想:各部门应齐头并进,平衡发展,同时建立起一系列工厂企业和各种基础设施。•缺点:规模太宏大,缺乏现实性(二)不均衡发展战略•以辛格和艾伯特·赫希曼为代表。•基本思想: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最有效的部门,逐步积累资金,再建立其他经济门类,进而促进现代技术的应用和规模经济的建立。•两种形式的不平衡增长基础设施超前的不平衡增长基础设施滞后的不平衡增长三、社会发展战略(一)“先增长,后分配”战略•基本思想:为了积累资金,促进经济的较快发展,有必要暂时抑制大众消费,保持工人的低工资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以使经济剩余转化为再生产所急需的资本,重新投入到再生产过程中。•缺陷:贫富差距悬殊加剧社会矛盾(二)“边增长,边分配”战略•基本思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步改善人们的收入过低的状况。•缺陷:短期内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过于微小和缓慢(三)“先分配,后增长”战略•基本思想:将经济剩余和利润更多的投向消费领域,用于分配而不是用来进行扩大再生产,这种战略偏重于提高工资,改善居民的生活、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等。•缺陷:缺少用于再投资的资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或停滞,造成了就业的压力,政府经济困难与财政危机等。四、政治发展战略(一)政治稳定战略•掌权者强调权力集中,限制人们的政治参与和民主自由•在发展的初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二)政治民主战略•强调政治的民主化和政治的大众参与,认为较高水平的民主与政治参与可以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促进现代化的进展。•政治稳定战略和政治民主战略适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三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资本主义模式社会主义模式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计划配置和有限市场调节国家权力结构以分权为特征以集权为特征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发展模式(一)坦桑尼亚的村社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尼雷尔:“恢复和复活自古以来就存在于非洲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原则”。•《阿鲁沙宣言》提出“农业是发展的基础”•乌贾马运动:主要工业国有化,实行农业集体化,建立乌贾马村。•特征:高投入、低效益、高福利、低增长(二)印度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政治上采用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公私混合经济和中央计划的“印度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行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同时并存,而以公营企业为主;实行计划经济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自力更生、进口替代发展模式。(三)巴西发展模式•通过军人统治的高压手段实现了政治稳定,并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大量引进外资以推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进口替代的基础工业,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和劳动力培训等。•问题:1.大规模投资超出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外债负担过重;2.国营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之风盛行;3.分配严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