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重庆市中医院失血性休克是指因较大的血管破裂丢失大量血液,引起循环血量锐减所致的休克。其特点为静脉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和心动过速。系最具有代表性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的常见病因严重创伤、骨折、挤压伤等所致的外出血和内脏(如肝脾)破裂引起内出血;各种原因如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出血引起的咯血;泌尿道出血引起的血尿;女性生殖道出血引起的阴道流血;腹腔、腹膜后、纵隔等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等内出血。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诊断传统的诊断主要依据为病史、症状、体征,包括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收缩压下降(<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mmHg)或脉压差减少(<20mmHg)、尿量<0.5ml/(kg·h)、心率>100/min、中心静脉压(CVP)<5mmHg或肺动脉楔压(PAWP)<8mmHg等指标。近年来研究发现氧代谢与组织灌注指标对失血性休克早期诊断有更重要参考价值;血乳酸和碱缺失在休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休克复苏中每搏量(SV)、心排量(CO)、氧输送(DO2)、氧消耗(VO2)、胃黏膜CO2张力(PgC0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等指标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临床意义。失血性休克分级:Ⅰ级:失血量<750ml,占血容量比例<15%;Ⅱ级:失血量750~1500ml,占血容量比例15~30%;Ⅲ级:失血量1500~2000ml,占血容量比例30~40%;Ⅳ级:失血量>2000ml,占血容量比例>40%。大量失血定义为24h内失血超过病人的估计血容量或3h内失血量超过估计血容量的一半监测一般临床监测包括皮温与色泽、心率、血压、尿量和精神状态等监测指标。尿量是反映肾灌注较好的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循环状态。血压的变化需要严密地动态监测。对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维持“允许性低血压”(permissivehypotention),即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0~80mmHg。体温监测:当中心体温<34℃时,可导致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氧代谢监测传统临床监测指标往往不能对组织氧合的改变具有敏感反应,此外,经过治疗干预后的心率、血压等临床指标的变化也可在组织灌注与氧合未改善前趋于稳定。因此,同时监测和评估一些全身灌注指标(D02、VO2、血乳酸、SvO2或Scv02等)以及局部组织灌注指标如胃黏膜内pH值(pHi)与PgC02等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实验室监测血常规监测动态观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的数值变化,对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和判断是否存在继续失血有参考价值。电解质监测与肾功能监测对了解病情变化和指导治疗十分重要。凝血功能监测常规凝血功能监测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D-二聚体。此外,还包括血栓弹力描记图(TEG)等。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止血)和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两个方面。原发病的有效治疗是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的基础。止血治疗对于出血部位明确、存在活动性出血的休克患者,应尽快进行手术或介入止血。不去设法制止出血,只顾用输血来补充血量以纠正休克状态,是无效和错误的,治疗出血的首要任务是止血。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应尽快进行止血,否则,在不断出血的情况下,尽管积极补液、输血,血容量仍不会恢复,休克也不会得到纠正。止血治疗原则上是先采用暂时止血措施,待休克初步纠正后,再进行根本的止血措施;但是在难以用暂时止血的措施止血时,即应一面补充血容量,一面施行根本的止血措施止血治疗采用何种止血方法,应根据出血来源而定:四肢、头颅或身体表浅部位的较大出血,可先采用填塞、加压包扎暂时止血,待休克基本纠正后,再作手术处理。内脏脏器如肝、脾破裂、宫外孕破裂等出血,则应尽早进行手术。各种原因的上消化道出血、咯血,一般宜行内科保守治疗,必要时可考虑手术。补充血容量(液体复苏)液体复苏的目的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组织、器官必需的灌注、氧供和氧耗维持正常止血功能液体复苏的目的减轻SIRS和减少MODS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代谢的平衡作为多数临床治疗用药的载体液体复苏的发展1以往常用的失血性休克复苏方法始于20世纪60年;规范在美国外科医师学院创伤生命支持高级训练课程中主要内容是:确认发生失血性休克,便立即和迅速地给予大容输液,要求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直至出血被制止,这个过程被描述为“stayandtreat”。早期复苏选择停下来抢救2在采用以上方法治疗时发现,在出血未被有效控制,大容量液体复苏和提升血压可以导致持续出血、血液稀释和体温下降,构成所谓“死亡三角”。一些学者提出,在出血未被有效制止前,应该尽快将伤员转送到有手术条件的医院,复苏只在即将手术前才开始进行,这个策略被称作“scoopandrun”。早期复苏选择卷起就跑3失血性休克早期复苏取决于失血的情况和伤员状态,为避免伤员在短期内死亡,对大出血和严重休克患者给予液体复苏是必要的,但同时也应该避免因快速和大量液体复苏所引发的问题。这样,一个主张低度干预的复苏策略—“treatandrun”。早期复苏选择边治边走42003年,美军总结近10余年海外战争中救治经验,提出战时休克复苏方案:是否需要复苏依据伤员的意识和脉搏状态意识清楚、桡动脉有力,不须给予任何输液;对脉搏微弱和意识水平降低者应给予输液;复苏应使收缩压维持在80~85mmHg;复苏应给予小剂量的高渗晶体或人工胶体液。早期复苏选择美军战伤休克的复苏方案51994年Bickell等,对598例躯干刺通伤患者分别给予延迟复苏和立即复苏对预后的影响的研究:延迟复苏者生存率高于立即复苏者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前者优于后者。早期复苏选择立即或延迟复苏6早期复苏选择立即或延迟复苏2000年Turner等临床报告1309例创伤员生存率:早期复苏伤员89.6%,延迟复苏为90.2%。为什么?几乎没有悬念的对失血性休克给予立即和大容量液体复苏治疗方法竟然得到与预料相悖的结果。7早期复苏选择立即大量复苏①大容量复苏可能延误决定性治疗(如外科手术)②在出血未被有效控制,为了提升血压大容量液体复苏和可以导致持续出血氧输送不足酸中毒血液稀释凝凝血功能障碍凝血病体温下降低体温低温死亡三角1输液量因病人而宜,有活动性出血的休克病人,出血未控制之前不主张早期快速给予大量的液体进行复苏,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给予一定量的液体维持机体的基本需要,在相应的手术处理后再进行常规液体复苏,此即限制液体复苏的概念。输液量限制性液体复苏活动性出血存在的情况下,应限制大量液体输入研究证实开放的血管口的出血量与主动脉根部和此部位的压力明显相关血压恢复后,小血管内已形成的栓塞被冲掉,导致重新出血随着血压的回升,保护性血管痉孪解除,血管扩张出血输入的液体降低了血液粘稠度,增加了出血量输液量23Burris等9项研究(1992—2000年)显示:以低血压为目标进行复苏的死亡率为20.3%以正常血压为目标进行复苏的死亡率为60.9%新的复苏策略已经开始向临床推荐输液量可允许性低血压可允许性低血压(permissivehypotension):即将血压维持在能够勉强保持组织灌注的较低水平4输液量低血压可允许维持的时间是多久?低血压时间越长,复苏的难度就越大,并发症就越多。维持血压的目标要考虑出血的严重程度,还要考虑完全复苏被延迟可能的时间。但目前还没有就血压水平与机体可耐受时间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低血压时间5输液量脑损伤(TBI):在死于创伤的伤员中,约60%与TBI有关,脑缺血是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脑缺血,平均动脉压至少90~110mmHg。对伴有TBI的休克伤员不推荐使用“可允许性低血压”。广泛的软组织挫裂伤、烧伤等低容量性休克的应用尚未进行研究,不宜将其推广到这些类型的创伤。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应用复苏常用的液体种类●生理盐水●林格氏液●贺斯万汶●明胶●右旋糖酐晶体●全血●红细胞●血浆血及血制品胶体天然胶体人工胶体●白蛋白液体复苏种类等渗液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高渗盐液7.5%氯化钠3%氯化钠高渗高胶溶液7.5%氯化钠6%右旋糖苷溶液4.2%氯化钠+羟乙基淀粉(霍姆)晶体液1晶体液种类只有一过性血流动力学稳定组织水肿增加血管外肺水肿毛细血管灌注不良降低组织氧合晶体液2等渗晶体液不足①增加心肌收缩力②快速升高血压(数分钟即见效)③改善微循环;④减轻组织水肿;⑤利尿;⑥高渗NaCl与胶体的配伍可提高疗效、延长作用时间晶体液3高渗液主要作用①扩充容量:升高血浆渗透压,改善组织灌流,减少休克能量耗竭;②改善微循环:恢复血容量及血流动力学,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③抗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缺血--再灌注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的作用,有抗氧自由基作用晶体液4高晶/高胶的作用④扩充血浆容量持续时间更长,效果更好:7.5%NaCl4ml/kg输入休克机体后,扩充血浆容量约8m1/kg,等量的高晶高胶液增加的血浆容量约14m1/kg,增加的血浆容量维持时间可达2小时,晶体液5高晶/高胶的作用然而,没有足够循证医学证据证明高张盐溶液作为复苏液体更有利于失血性休克。但对存在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可以很快升高MAP而不加剧脑水肿,因此高张盐溶液可能有很好的前景。休克患者应不给含糖液体,尤其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应禁止补充含糖液体,因输注含糖液体后可引起和加重再灌注损伤●生理盐水●林格氏液●贺斯万汶●明胶●右旋糖酐晶体●全血●红细胞●血浆血及血制品胶体天然胶体人工胶体●白蛋白液体复苏种类1980NewGenerationHES1915WorldWarⅠ1945WorldWarⅡ1960WarInVietnam明胶GELATI右旋糖苷DEXTRAN羟乙基淀粉HES贺斯HAES-steril2000AClassofItsOwn人造胶体发展简史1理想的人工胶体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扩容效能强,接近天然胶体②平均分子量/平均分子数(MW/MN)接近③过敏或类过敏反应轻或无④不干扰交叉配血,不影响异体血输入⑤无毒性:⑥无蓄积⑦性质稳定、价格便宜⑧具有携氧功能临床常用的合成胶体有三种:右旋糖苷类、明胶和羟乙基淀粉(HES),它们均未能完全满足上述理想条件人工胶体2人工胶体706代血浆右旋糖酐贺斯/万汶分子量2万7.5万/2万20万/13万取代级0.910.5/0.4浓度6%6%6%效能50%100%100%时效1小时4小时4-6小时凝血抑制抑制单纯血液稀释过敏反应高多低肾功能急性肾衰损害对肾功能无影响剂量1000ml1000ml33ml/Kg(1800-2500ml)贺斯50ml/Kg(3000-3500ml)万汶效果不佳,副作用大!应用渐少临床日益广泛使用3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贺斯﹚本品较低分子羟乙基淀粉有较高的分子量、独特的取代程度﹙克分子取代级MS=0.5﹚和取代方式﹙以C2位置为主,C2/C6=5:1﹚,故有较强的容量扩充效应和较长的维持时间。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容量不足和休克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贺斯﹚有两种制剂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最大日剂量为33ml/kg,每小时最大滴速为20ml/kg10%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最大日剂量为20ml/kg,每小时最大滴速为20ml/kg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作用与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相似,但本品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良处理:适当减少分子量;降低取代级,下降约20%﹙MS=0.4﹚;改变了取代方式﹙C2/C6=9:1﹚;分子量分布更加集中﹙减少了对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有不利影响的大分子比例,也减少了分子量低于肾阈值而快速排出小分子的比例﹚。这些改进使其安全性、耐受性、提高胶体渗透压的作用均有所增加。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最大日剂量可用至33~50ml/kg。据患者需要可持续使用数日。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是人血白蛋白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