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防治指南疫情回顾2006年以前,在浙江、安徽、山东、江苏等地有零星报告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小板降低病例2006年,安徽确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聚集性疫情2007~2009年,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陆续报告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疫情发生后,中国疾控疾控中心会同各级疾控中心开展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工作工作进展2008年2月,卫生部下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09年底,中国疾控中心在1例湖北病例标本中发现病毒线索2010年5月,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监测方案》,召开湖北、河南两省项目启动暨培训会工作进展2010年6月,中疾控报疾发〔2010〕239号关于在湖北、河南两省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工作情况的报告2010年6月,卫生部应急办召开专家研讨会2010年8月,中国疾控中心关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和研究工作进展的报告(中疾控报疾发〔2010〕341号)工作进展2010年9月,中国疾控中心召开22省扩大监测会议,布置扩大监测和宿主动物调查工作2010年9月,编制指南2010年10月,卫生部下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目前对该病的认识病原体经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究,证实为一种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m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基因组末端高度保守与裂谷热病毒氨基酸有30%同源性流行病学病例主要为农民,占85%以上,中老年居多,50岁以上者约占80%,女性稍多于男性发病季节应为3-11月,高峰主要集中在4-8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病例多分布于丘陵地带,高度散发未发现人传人证据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疾病蜱是可能传播媒介部分病例自述有蜱暴露史蜱中分离到病毒序列分析表明,与人分离病毒同源性93-100%蜱的宿主动物(牛、羊、犬)中血清学检测阳性自然宿主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已在病例所在村的牛、羊、狗等家畜中发现血清学感染的证据媒介恙虫病病人焦痂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流行因素与风险•媒介蜱分布广泛,活动期较长•120余种蜱,分别隶属于2个科11个属•在国内各省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长角血蜱为侵人蜱种,是河南、湖北疫情发生地的优势蜱种。除新疆、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份外•主要生活于温带次生林、低海拔山地及丘陵边缘地带,一年能完成一个世代,活动期比较长,一些蜱传疾病的研究表明,蜱的成虫、若虫和幼虫均可带毒并传播疾病。•蜱的寄生动物种类广泛,主要寄生于牛、马、羊、猪、犬、野兔、刺猬等,饲养和接触寄生蜱的家畜及宠物,可能被蜱叮咬。家畜野外觅食、宠物(狗)野外嬉戏均可将蜱带回人居环境,增加蜱叮咬人的机会。•疾病认识与防控工作有待深入,群众防病意识不足防控现状下发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然而,在病毒致病机理、疾病分布范围、传播途径、传播危险因素以及临床病程和特征等方面,尚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疾病诊疗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加强中国疾控中心虽已建立了检测方法,但检测方法有待尽快推广由于没有可供应的商品化诊断试剂,医疗机构疾病实验室确诊能力短期难以实现流行区群众的防病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广泛关注,也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压力风险评估&地方性流行,呈散发状态,有发病季节高峰&证实有该病存在的地区&随着全国范围内监测和研究工作的推进,会有更多地区发现有疫情存在&旅游者,野外活动&死亡病例的发生难以避免防治建议加强科学研究加强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加强培训与能力建设提高各级专业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做好风险沟通的准备,加强公众教育流行病学&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诊断、治疗和报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诊疗方案《中医诊疗方案》做好诊断和治疗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进行网络直报疑似病例的报告疾病类别应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对于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当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条目下的“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进行报告或订正报告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实验室检测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按照《实验室检测方案》要求,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标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在标本采集、运输及实验室工作过程中,要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做好生物安全工作标本采集进行一般防护(穿戴口罩手套和长袖工作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接触传播预防控制要点(疾病预防控制局2011-05080)研究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一、病例隔离与管理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呕血、咯血、牙龈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现对无出血表现的病人实施标准预防有出血表现的病人应住院治疗,尽量单间隔离并张贴明确标识。病人诊疗用品专人专用,诊疗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尽量减少探视,所有进出人员做好个人防护。二、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14天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三、医务及陪护人员防护医疗、流调、采样、陪护及转运人员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预防接触传播类疾病的原则进行防护。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时应戴乳胶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从事气管插管或其他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并戴外科口罩和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置专用包装袋并进行消毒。若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进行处置。四、消毒处理病人就诊、住院或转运期间,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要求,做好病房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对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的诊疗用品、生活用具等进行随时消毒。病人康复、离院或死亡后,应做好终末消毒工作。五、尸体处理(略)浙江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专题调查方案2011年7月以来,舟山、台州、绍兴和金华相继报告了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病例。一、调查目的了解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地区人群感染状况及抗体水平。了解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地区主要的潜在传播媒介的种类、分布及带毒状况。了解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地区常见的宿主动物种类、分布及带毒状况。了解既往类似病例情况,回顾分析病例临床经过和特征。二、调查内容与方法$一般资料收集收集当地的一般背景资料,如调查时当地的气象资料(气温、降雨量、湿度、风力、风向等)地理状况(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湖泊、河流、流域等)人口统计学资料生产及生活方式(农、牧业、狩猎等活动)生活及卫生习惯、特殊风俗、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等。三、疫情调查散发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聚集性病例: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个案调查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基本情况:年龄、性别、住址、职业、联系方式等临床资料:发病经过、就诊情况、实验室检查、诊断、转归等病例家庭及居住环境情况:家庭成员、居住地位置环境家禽家畜饲养等暴露史及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可疑蜱虫叮咬史和类似病人接触史$聚集性病例的调查注意调查感染来源如怀疑有人传人可能时,应当评估人群感染及人传人的风险。查看当地医疗机构门诊日志、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并对搜索出的疑似病例进行筛查、随访,必要时采集相关样本进行检测$病例采样检测所有疑似和确诊病例一经发现,疾控中心立即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机构协助采集样本。医疗机构自发现之日起,每天检查血常规,并每天留取0.5ml血清送疾控中心检测抗体滴度变化。四、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对象可能暴露者:与病例有类似暴露史的人员(暴露于有可疑野生动物或蜱的生境)。一般人群:与患者无密切接触,也无可疑生境暴露者。$标本采集与检测采集可能暴露者及一般人群血清各100份以上,采集静脉血5ml,分离血清送检,并收集样本来自人群的基本信息。采集的标本及时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抗体检测。五、宿主动物调查牛、羊、犬血清各20份以上,且每个点总数不少于60份。采集调查动物静脉血5ml,分离血清,血清和血球分装后送检,记录所采集动物的种类、雌雄、饲养方式、蜱等媒介昆虫寄生情况等,具体见附表采集的标本及时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六、蜱的调查$调查地点在病例可能感染的地点,或根据当地的地理景观选择媒介蜱的调查地点。开始阶段可从有确诊或可疑病例发生的村庄开始,随调查的进展逐步像周边扩大。$布旗法用约1平方米大小的白绒布旗,在调查地段内定时进行拖蜱。拖蜱时,手持旗杆伸向一侧,使布旗平铺于草丛上,以等速缓步向前行走,每步行2米观察一次,将附着于旗上的蜱捡入玻管内保存。每小时检获蜱数即为蜱密度,单位为只/布旗人工小时,每次捕蜱时间不少于1小时(如蜱密度单位采用只/布旗人工分钟,每次捕蜱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同时,检查拖蜱者身体上是否附着有蜱,如有,将蜱捡入另一玻管内保存,以区别于布旗法捕获的蜱。凡拖过蜱的地方,短时间内不应在原地重复调查。布旗法检获蜱情况要及时登记在附表3中。带蜱指数调查法。牛、羊、犬等家养动物或其它野生动物用适当方式制动固定后,直接检蜱,计算带蜱指数,采集到的雌、雄蜱各若干只置于75%乙醇溶液中保存,不同动物体表采集到的蜱置于不同的管中,记录采集时间、地点、所来自动物等。带蜱指数调查法结合宿主动物调查进行,有关信息应一并填入附表。各地采集到的蜱的总数不少于100只,如果均为动物体表采集,应来自至少30只不同的动物。七、既往病例调查收集当地人民医院近年来住院的类似病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临床诊疗病历,按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个案调查表采集相关必要信息,对这些病例个案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其临床特征与整个疾病病程的发展经过。同时,尽可能追踪这些病例并进行回访,必要时采集其血清标本进行回顾性诊断(静脉血5ml,分离血清)。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一、蜱的特点蜱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总科,蜱总科又分为硬蜱科及软蜱科。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中原地区常见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虫、若虫有8条腿,幼虫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冬天基本不活动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二、蜱的分布各省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因蜱种不同而异。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