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一、文学常识纪昀,字晓岚,清学者文学家。著有《四库全书》,晚年自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揭示社会问题。二、基础知识1、生字难字(略)2、书下注释:(如有出入,以教材为准)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圮:倒塌。阅:经过。岁:年。棹:船桨。(做动词用,划船)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物理:事物的道理。木柿:木片。湮:埋没。颠:颠倒,荒唐。河兵:水手。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臆断:主观判断。三、结构一段事件和尚结论,二段,学者结论,三段老水手结论,第四段,证实及主旨。四、写作手法略五、习题练习1.文中写到了哪三个人?他们分别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和尚、学者、老河兵;向下游寻找,在原处深挖寻找,向上游寻找。2.从最终结果来看,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你说说他作出这样的判断的依据。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3.讲学家说完自己的见解后,“众服为确论”,而后文却证明他的说法是谬论,此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不要轻信他们的见解,要自己亲自动手探究后,方能评判他人的见解正确与否,不要根据表面现象就轻易盲从,这样对己对人都十分有害。4.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认识。无论是实际工作还是科学研究,必须有谨慎求实的态度,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做出判断,不可主观臆断,轻易的下结论。例:略。5.如何理解和尚、讲学家与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僧:考虑不周,盲目行动。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综合各种因素,根据实际经验判断,实事求是。6.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讲学家是嘲笑和尚的作法,说明他自以为是空有理论。老兵嘲笑讲学家的错误的主观臆断,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实践经验丰富。7.文章开篇交待“阅十余岁”,有什么作用?强调时间之久,导致石兽不可轻易被找到,由此引出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