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专业:经济学作者:黄敬准考证号:060113100016指导教师:是否拟申请学位:是联系电话:18330216546完成日期:(定稿完成日期,年月日)(黑体三号)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历史遗留的城乡问题、我国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和制度及户籍制度等各方面原因,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制约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影响了中国和谐发展的进程。我国迫切要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全面体制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解决三农问题,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差距;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保障贫困人口的生活;促进教育、就业和创业的公平,为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提供长效动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保证社会的稳定及发展。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公平1目录引言·······················2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含义和现状··············2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含义················2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3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32.1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的历史原因············42.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制度性原因···········42.3农村经济发展的自身原因················4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分析··············53.1推进全面的体制改革··················53.2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63.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63.4加大发展农村的教育、科研事业·············7结语·······················8参考文献·····················82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收入稳步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发展态势。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乡差距表现在居民收入水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差距。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直接影响社会、政治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近年来,国家虽然采取了多种惠农措施,但城乡收入比例仍维持在3:1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引起了更方面的关注,并从多方面开始着手解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通过经济、制度、法律、教育等方面解决,努力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建立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促进中国的长效稳步发展。由此可见,研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分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探索一条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含义及现状从二十世纪80年代,城市改革开始,城乡二元体制逐渐形成。要解决城乡经济非均衡发展,首先要了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对症下药;并且了解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严峻形势,更能刺激对这一问题解决的速度及力度。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含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出现的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收入。这里所讨论的居民收入都是以货币收入为基础的。一方面城镇居民享有将农村居民排除在外的多项福利补贴,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生活费用指数要大大低于城镇地区。这两方面因素将从不同的方向影响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特征。3收入差距是指以高低收入水平差别或占有收入比重的不同而表示的差距,它是与收入均等相对应的概念。收入差距可以分为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相对差距是以收入比重或收入相对额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将总人口按人均收人高低分为若干几组,高、低组的收入额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差距,称之为相对差距。绝对差距是指以货币或实物指标表示的居民高低收入水平差距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在改革初期,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于城镇改革,这一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暂时性缩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开始进行城镇改革,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开始逐步上升,除了个别年份,城乡差距总体上表现出了非常强劲的上升势头。就目前来说,农民占全部人口近一半。如果中国的一半人口,尤其其中主业为农业的人口,收入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中国社会就已经失去了起码的收入分配的公平。尤其21世纪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倍以上。表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比较[1]年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城市居民家庭均可支配收入(元)城乡对比(以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为1)1978133.6343.42.571985397.6739.11.861990686.31510.22.2.19951577.74283.02.6320002253.06280.02.7920053254.910493.03.2220105918191093.2320149892288442.92当然,研究城乡收入差距不能简单地比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如果把社保、医疗、教育等因素考虑进去,实际差距比一般统计上的差距要大得多。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赵人伟曾说在参加王梦奎主编的一本书的写作时,当时官方公布的城乡收入差距数字是2.5倍,如果考虑社保因素是5倍。如果把对城市居民的八项补贴算进去,是4.2倍。[2]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居世界首位。之所以出现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政治的,又有经济的;既4有行政的,又有法律的。2.1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的历史原因今天的城乡收入差距有着历史的延续性,至少决定了今天城乡收入差距的起点。导致古代形成收入差距的原因不少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著名经济学家樊明、喻一文就此问题查阅了大量文献,均未找到合适的数据能反映某个朝代的普通居民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3]因此,我们只能从理论上对中国古代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判断。如果城乡劳动力是同质的,存在城乡统一高流动的劳动市场,则城乡收入差距不存在;反之,则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虽没有正式制度阻碍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但城镇的职业教育以及市坊制、行会制会限制农民进入城镇从事可能收益更高的工商业。所以,我们推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古就存在,延续至今。2.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制度性原因1958年1月以主席令的形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将中国公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大类,对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同时,不准农村居民到城市就业。[4]随着户籍制度的建立和固化,我国形成了城乡分割二元经济体制。具有城市户口的居民生来就可以享有就业、养老、收入、社会福利、子女上学等方面的福利,而农村居民似乎生来就是受苦的命,只能“脸朝黄土背朝天”。城乡居民在身份待遇上存在一系列严重差别,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其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工补农”、“以乡养城”的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造成的。全国解放以后,为迅速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建立和发展民族工业,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交换价格剪刀差,将大量农村财富转移到城市和工业领域,完成了工业的原始积累。在工业获得一定发展之后,国家并没有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反而采取了另外一种剥夺农民财富的办法,即廉价征用农民土地,使农民失去“财富之父”。2.3农村经济发展的自身原因从1978年起,我国一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集体所有,不得随意转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种土地政策弊端日益突出,土地很难大规模集中。据统计,我国农业种植业的平均规模为每户0.5公顷左右,而欧盟在205公顷以上,美国在200公顷以上。[5]过小的土地经营规模既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又不利于农业新技术和机械化的推广应用,也不利于农业劳动力的节约,最终结果就是农业生产“一高两低”,即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纯收益低,最终导致农民收入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基本上没有什么理财的概念。农村居民有了钱最多也就拿到银行存起来,到期取点利息,没有投资的意识。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文化素质比较低,导致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要解决这一难题,不应限制城市的发展,应该从加快农民增收出发。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从多方面采取措施。3.1推进全面的体制改革深深植根于现行制度中的不平等只有通过对造成这种不平等的各种制度因素进行全面而彻底的改革才能得到遏制。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高流动性的劳动市场以及改革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体现社会公平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首先应当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统一、流动的户籍制度。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要求(如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固定的住所),应该依法给其办理暂住户口或常住户口,并依法拥有当地居民应享有的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彻底打破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消除依附在户籍上的特权和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削弱户口的限制性功能,从而取消一切由农民的身份问题带来的对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在就业、住房、工资、医疗、子女入学等各方面给予进城农民平等待遇,为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鼓励具有竞争能力的农民向城市流动,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大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清理整顿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6业和进城务工手续,妥善解决进城民工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和工资待遇问题;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从贷款、税收、收费等多方面采取措施,鼓励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分流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次,改革土地集体所有制,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解决三个问题:土地产权明晰问题;土地流转问题;国家征地时应给予农民合理补贴问题。[6]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使土地集中到部分善于种田的能人手中,剩余的劳动力则转移到城镇就业。这在法律层面已没有障碍,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促进土地流转的机制,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步伐,让无论是留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家庭,还是全家进城落户的家庭,都能放心地转出承包地,不至于担心土地承包经营权被收回。[7]实践中,坚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实现土地规模化,现代农业机械化,降低劳动成本,增加农民收益。3.2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整体推进“三化”进程。首先,立足农业,发展农业,以农业产业化为主体措施创新农业经济。其次,超越农村,建设农村,以农村工业化为基本途径改造农业社会。再次,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以农民市民化为核心目标转化农业人口。农民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8]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向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拓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扶持农产品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农业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建立“龙头企业”加“基地”带“农户”的新型生产经营体制,形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