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的民族关系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古代边疆地区兴起的主要民族、这些民族的发展演变及其与中央政权间的关系。•通过对历代民族关系史的学习,认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乃是历史的主流。•了解我国古代史上的人口迁移情况,分析其历史影响。•知道我国国代中央政府采取的民族政策及历史上在边疆地区设置的机构名称。中国历代边疆重要民族一览秦汉隋唐宋明清北方匈奴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瓦剌、靼鞑漠北、漠南蒙古东北靺鞨契丹、女真满洲西北西域各族西突厥党项漠西蒙古、维吾尔族西藏吐蕃藏族南方越族、西南夷南诏大理一、中国古代几个重要民族的发展情况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匈奴秦朝:北击匈奴,收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并占据河套。西汉:“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卫青、霍去病北击,昭君出塞。东汉:初年匈奴分裂,窦固、窦宪北击北匈奴。•突厥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北地区。隋朝:初年分裂。唐朝:唐太宗大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辖。唐高宗大破西突厥。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回纥: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祖先唐朝:唐太宗任其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8世纪中期,骨力斐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中助唐平叛。唐肃宗始几次和亲。•契丹唐朝:末年,势力发展。五代十国:916年,建国。耶律德光时得到幽云十六州。北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宋金联合灭辽。•蒙古南宋:12世纪中后期,各部混战。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国。1271年,改国号为元。元朝:1279年,统一全国。1368年,灭亡。明朝:分裂为鞑靼、瓦剌等部。永乐年间接受明封号。明中期修长城。明后期,靼鞑首领俺答汗被为顺义王。清朝:分裂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清入关前“联蒙制汉”方针。准噶尔叛乱。•黑水靺鞨——女真——满洲——满族唐朝:8世纪前期,唐朝墨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开元初,玄宗封其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宋朝:1114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次年建立金朝。1125年,金与北宋联合灭辽。东京保卫战和靖康之变。岳飞抗金和绍兴和议。1234年,蒙古灭金。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建立后金并誓师攻打明朝,夺取辽东七十多城。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国号为清。1644年:山海关会战后清军入关。不久,顺治帝迁都北京。二、民族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关于民族关系的基本观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它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统一是至关重要的。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具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但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高考题目欣赏•(93全国)宋代诗人刘迎在诗中写到:“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什么叫“榷场”?举例说明榷场的作用。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参考答案:尽管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战乱和分裂局面,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可阻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乃是历史的主流。•2、“汉法”与“旧俗”之争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其结果往往是采取了汉法。如辽实行双轨制,蒙古和满洲入主中原后,都重视农业生产。这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现。它证明马克思的一个观点:“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3、历史上的民族融合(1)三次高潮:•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辽宋夏金元(2)主要途径民族迁徙,杂居相处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不同民族之间实行通婚少数民族的汉化改革中原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之间联合斗争•练习–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实质是A、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B、各民族人民经济文化交往的过程C、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D、中原先进文化向周边扩展的过程课堂练习•材料一: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任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得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资治通鉴北篇》卷150•材料三: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曲俱贱,科役不烦故也。——《武溪集·论河北榷盐》回答:①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其历史作用?②材料三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参考答案•①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②不全面: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即辽政权放弃落后的生产方式,仿行汉法,逐渐向封建制度转化。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四种类型少数民族内迁:如东汉末年五族内迁政府移民实边:如秦朝迁移内地人民到河套中原人为躲避战乱南迁、外迁:请举出三个比较突出的时期向海外谋生:郑和下西洋后许多人到南洋•历史意义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人口分布趋于合理促进江南的开发,加速经济中心南移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南洋的开发四、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新疆(西域)两汉设西域都护,唐朝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朝设伊犁将军。•东北秦朝设辽东郡,唐朝设黑水都督府,元朝设辽阳行省,明朝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黑龙江、吉林和盛京三个将军辖区。•蒙古地区元朝设岭北行省,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西藏元朝是宣政院辖地,明朝设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清朝设驻藏大臣。•西南地区汉武帝设九郡;元朝设云南、四川行省;明朝实行先土司制度,后实行“改土归流”,清朝雍正帝大规模“改土归流”。•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清朝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设行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历代边疆机构一览东北北方西北西南西藏台湾秦汉隋唐元朝明朝清朝历代边疆机构一览东北北方西北西南西藏台湾秦汉辽东郡西域都护郡隋唐黑水都督府都督府安西、北庭都护府元朝辽阳行省岭北行省云南、四川行省宣政院澎湖巡检司明朝奴儿干都司先土司后改土归流都司、卫所清朝三个将军辖区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雍正帝改土归流驻藏大臣台湾府和台湾行省五、中国历代政府的民族政策•古代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现代(新中国)三条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一个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体政策:50年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高考题目欣赏•(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回答: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6分)参考答案•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