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论期末复习及拓展题汇编语文课程论[一]【性质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语文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2、工具性工具性,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内涵应该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3、人文性人文性,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4、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其实践性特征体现在:对话与理解的实践、体验与感悟的实践、训练与养成的实践。(二)简答题1、语文课程的功能(1)知识传递:文字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社会知识(2)能力培养:读、写、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活动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义务课标(培养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高中课标:审美教育(4)文化教育功能:文化知识教育;文化熏陶(5)启迪心智、健全人格的功能(6)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的功能(7)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2、语文课程的价值(1)人的发展价值。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课程是生命课程。语文教育既是一个国家全民的基础教育,又是一个民族成员的素质教育,同时还应该是每一个人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提升素养的价值。语文课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自身的价值。(3)文化传承的价值。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构成的一部分。语文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一种文化的生成和创造过程。走进语文世界,感受到的是它的文化气息,触摸到的是它的文化脉搏,使我们感动的是它的那种文化情怀和文化构成的生命。2(4)审美陶冶的价值。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可以强化和促进语文学科智育与德育的功能效应,有利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3、语文课程的特点——综合性、复杂性、丰富性4、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沿革和名称变易?【期末复习题,供参考】(1)发端于瑞士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裴斯泰洛齐。他教育发展史上被称为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赢得了“各科教学法之父”的美誉。因之,裴斯泰洛齐可以称为语文学科教学法的创始人。(教师讲习所又附设“练习学校”)(2)中国的师范教育。从1897年的南洋公学首开“教授法”课程,讲授“各科教授之次序法则”算起,可视为本学科设科之始。语文教学法在我国才有109年的历史。(三)论述题1、语言与言语的关系?语言和言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语言是代码,指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言语是信息,指说话者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语言和言语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语言和言语的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它比较稳固,具有相对静止的状态,特点是潜在性、重规则;言语是个体应用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自由组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特点是显在性、重应用。第二,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言语是个人行为,在符合语言规则的同时,具有个人体验的特性。2、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1)课程标准的界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工具性: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体现在: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是学校课程中,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②人文性: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人格。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在:语文课程从来都植根于人文精神的价值、情感和态度之中,出处在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关系到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生存;具有情感色彩,包含伦理道德内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揭示了语文最本质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统依存的。工具性是语文用于交际、交流的属性,人文性是承载文明的属性;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忽视工具性,就不能反映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本体特点;忽视人文性,就等于抽掉了工具性的内容与灵魂。我们在认识工具性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时防止和克服片面化倾向,强调人文精神教育;在倡导人文性、弘扬人文精神之际,不能脱离科学精神。要在自然-人-社会相统一的基础上,确立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内在相通的大科学观,拓宽科学3视野,使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更富有广博的内容和实践意义。(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3)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几个层面:①形式与内容。语文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求他们学习它的形式。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祖国的语文去认识和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正因为语文是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形式与内容,即文与道,总是互相交织,有机统一在一起的。②应用与审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是语文独立设科的目的。语文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语文审美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审美资源。语文的应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必须并重,不能偏废,二者的内在统一,共同构成语文课程重要的教育理论基础。③语言与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思想情感的教育。语文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就是学习民族语言与其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历史。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学习文化、理解文化、传承文化,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又一个重要的层面。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课程是生命的课程。语文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真正脱离动物的本质,脱离低级趣味,更好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人只有依赖语言才能成为有意识的生命。理解“生活”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存”是语文课程的能力目标,认识“生命”是语文课程的最大价值所在。人正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而这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语文学习过程就是借助言语作品进行言语行为从而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语文教育伴随着每个人走过漫长的人生道路,影响着人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语文教育既是一个国家全民的基础教育,又是一个民族成员的素质教育,同时还应该是每一个人的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念与目标】(一)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所以,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2、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是课程目标下的分科目标,是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它也就成为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3、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情感、态度、价值观。44、语文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5、技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本的教研,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特色和优势,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二)简答题1、简述确定语文课标的依据。(1)是对学生的研究。必须充分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学阶段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能力与基础,从而制订出不同学段的语文课程目标。(2)是对社会的研究。必须考虑当代和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的需把握语文及其对公民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从而制订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目标。(3)是对学科的研究。必须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从而制订出充分发挥学科教育功能的课程目标。比如,语文学科“既然具有工具性,就必须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一工具的能力,即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也就是说听说读写的能力;既然具有人文性,就不可避免地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美感熏陶。”(4)历史经验和外国经验。语文教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外国母语课程的理论与经验,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5)主观和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包括语文教材的质量、语文教师的水平、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教学和学习环境及教学手段等。主观条件包括对语文课程性质和教学规律的认识、对教师水平和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及能力的了解等。2、简述确立语文课标的意义。(1)对教材编写者。语文教材是从语文课程的特性出发,依据语文课程的目标而编写的教学媒体。它为语文教材的设计确定了内容领域、难易程度以及前后教学阶段的继承关系,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层次和内部关系勾画蓝图,是检验和评价语文教材的重要标准。(2)对语文教师。是教师施教的依据。教师正确把握课程目标具有先行的前提和意义。首先,课标能指引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教学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进。其次,课程目标能帮助教师确定检验教学的标准,预见教学应有的结果,使教学向最有成效的方向发展。(3)对学生。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首先得以知道教师要求和期望于他们的是干什么,在学习一开始就能做出相应的思想准备;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在目标的指引下,获得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和情感态度;再次,根据目标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4)对学校和社会。是学校、家长和社会评价教学质量的准绳。课程目标是预先设计的结果,究竟有没有达到结果、达到什么程度。就要以课程目标为准绳进行衡量。3、制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出发点首先,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其次,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应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另一重要维度。再次,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5新的理解。4、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三)述题1、试述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语文教育,尤其是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