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诗歌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怎样才算读懂?】•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1.明白表层意思2.领会深层意思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一、从标题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关注诗歌题目的作用1、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表露作者心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闺怨》《恨别》《春夜喜雨》《观书有感》《咏蝉》托物言志《春日秦国怀古》《石头城》怀古咏史2、点明与写作内容有关的季节或时令特征如《山居秋暝》《临安春雨初霁》《春雪》《早梅》【2011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黄庭坚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作者看到的是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归雁掠过,作者仿佛置身湖上,想着唤一叶小舟回家。这时耳边响起朋友的声音,作者恍惊自己把画境当作真景了。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闺情李端天已将明,孤灯闪烁,诗中女主人公仍在那儿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原来是黎明时分那声声悦耳动听的喜鹊鸣叫,把她引到门前去的。“乾鹊噪,行人至。”这不明明预兆着日夜思念的“行人”──出了远门的丈夫马上要回来吗?!“不忿朝来鹊喜声!”这不仅是对一只鸟儿的恼恨,这里凝聚着的是对丈夫痴恋的深情、多年来独守空房的痛苦以及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无望的怨叹。二:知人论世知人——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及创作风格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的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故那时的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夫丧与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后她生活孤苦,决定了她后期的作品充满愁绪……有许多作者的生平,我们不了解,虽给我们做题带来些困难,但我们还可以从诗歌中找相关的信息。阅读陆游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鹊桥仙·夜闻杜鹃①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②惊残:惊醒。③故山:即家乡。这首词前三句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运用__________手法,突出了杜鹃悲切的叫声;全词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衬托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去、事业无成的悲叹。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孟)郊寒(贾)岛瘦诗歌的个人风格类论世——了解时代背景,相关社会生活注意:概括只为一大致倾向而非全貌,切勿以偏概全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④北宋诗重义理。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三、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疑难词语、难懂的典故,深入理解诗意。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解读】通过我们对欧阳修的了解及注释的提示,可以知道作者的身世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作者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而遭贬。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落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远离官场、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四、通过诗中意象体味作者情感。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这些特定的意象,我们称之为“传统性意象”。例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香草美人象征理想等,一提到“羌笛”,不仅要想到羌笛是一咱管乐器,而且要想到那幽怨凄凉的声音,想到寄寓于声音之中的别意与乡情。宣城见杜鹃花(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⑴、“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烘托伤春、惜春之情,·抒发乡愁、思念之情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偶成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1)这首诗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请用两字短语概括诗中描绘的景物。(2)试从内容主旨角度评析这首诗。淡云、轻风、丽日、红花、绿柳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句写景:白云、春风、丽日、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菩萨蛮·塞上秋望(清)冯云骧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3分)(2)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直抒胸臆的句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1分);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1分)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1分)(2)下阕“飞蓬”一句,借断根干枯后随风飞转的蓬草,暗喻戌边将士行孤苦无依的漂泊感;“迷鸟路”“白雁哀鸣”即写景,也烘托了将士们“归家无期的内心痛苦”;“绝寒”“孤城”一联则通过写与世隔绝的边寒黄昏、闭门孤城,暗示了戌边将士们孤独寂寞的思归愁绪。(能结合具体文本,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可得4分)五、关注诗歌“情点”:情点: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达或透露诗人思想感情的字眼。汴河曲唐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问: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答案:诗的感情基调是愁。《汴河曲》就汴水春色、堤柳飞花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梅花绝句(其三)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注】坼(сhè):裂开。怎样理解“雪堆”这个词?“何方”是什么意思?“放翁”指的是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雪堆”是比喻。比喻梅花像白雪一般(布满四周山中),表现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何方”是“有什么方法”的意思,“放翁”是指诗人自己(陆游自号“放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笑傲寒风的梅花的爱慕心情。六、读懂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1.主语后置”意即“晴川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妻子正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阅读下面的元代散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山坡羊•叹世陈草庵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⑴如何理解“那个不去红尘闹”的“闹”?⑵赏析“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的手法。答:⑴表面是指上文的鸡叫、鸦噪,(1分)实际是暗指人们为追逐功名而趋之若鹜、竞奔不已的丑态。(2分)⑵“今日少年明日老”,以夸张手法,极写人生易老。(1分)“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将青山的美好与人的憔悴,大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分析1分)形成鲜明对比(手法1分),劝喻人们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情感1分)六、通过诗歌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意。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答: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09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