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护理摘要:小儿腹泻是指小儿每天的粪便量增加,粪便的含水量增加,婴儿或儿童每天的粪便量超过10g/kg或超过成人粪便量200g/d【1】。婴幼儿腹泻常发生于0岁~3岁,尤其是2岁以下的小儿,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季节交替时、夏秋季节、饮食结构改变之初多发【2】本症为婴幼儿时期常见病,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3】。目的:研究小儿腹泻的治疗及临床护理。方法:通过检索近十年来有关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护理和治疗及临床分析观察研究文献,阅读并研究近40篇研究文献,总结现代临床护理对小儿腹泻的研究结果而成。结果:小儿腹泻的临床护理应根据小儿患病的不同病因及症状表现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通过调整饮食,控制感染,观察病情等,对症进行护理。结论:对于小儿腹泻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方法,有助于小儿的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关键词:小儿腹泻护理中西医结合综述正文如下:1病因:1.1感染性因素:1.1.1病毒性感染: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以A群轮状病毒、福氏志贺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常见【4】,近年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正常菌群,尤其是双歧杆菌与腹泻的关系密切【5】。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腹泻最重要的病原体,发病时肠道内正常菌群受到破坏,厌氧菌尤其双歧杆菌明显减少。双歧杆菌是肠道主要厌氧菌,约占肠道厌氧菌的98%,健康儿童肠道需氧菌与厌氧菌之比为1∶1000,而腹泻患儿则下降至1∶1【6】,表明肠道内微生态失去平衡。肠道失去了厌氧菌的屏障和拮抗作用,有利于病原体定植和复制,肠黏膜上皮细胞在病毒及其毒素作用下,发生炎性改变,细胞损伤坏死,对水、钠和葡萄糖的吸收功能下降,因而发生腹泻。轮状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居多,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感染后5d能测得血清特异性IgM抗体,2~4周出现IgG抗体。最常见的传染途径是吃了不洁的食物,也可经由空气呼吸道传染。轮状病毒的潜伏期约2~3d,大多症状较轻,主要症状为出现蛋花汤般水样便,大便每天10~20次,伴呕吐,部份有发热、腹胀,半数左右患儿有轻中度脱水,或伴电解质紊乱而使病情S化。病程一般5~7d,也可在10d以上。在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可发生慢性轮状病毒性肠炎,粪便长期排病毒,成为传染源。【7】1.1.2细菌性感染:我国腹泻病主要病源菌谱以志贺菌或致泻性埃希大肠杆菌为主,沙门菌及空肠弯曲菌也成为腹泻病的首位病源菌。【8】主要有两类细菌:一类是产毒性细菌引起,该类细菌产生肠毒素,所致的腹泻多为水样便,频繁、量多,但无腥臭味,常伴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病程3-7天。另一类为侵袭性细菌引起的腹泻,与杆菌性痢疾的发病季节和特点类似。一般起病急骤,高热,甚至惊厥,患儿精神状差,腹泻大量粘液甚至脓血便,有腥臭味。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除腹泻外还有呕吐、腹胀、腹痛、里急后重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重,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可以伴有水、电解质紊乱。如果做大便细菌培养,可以找到相应的致病菌。小婴儿并发于严重感染之后,或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时还可发生真菌(通常是白色念珠菌)性肠炎。患儿免疫力低下,常伴有鹅口疮。大便为黄色稀便,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大便镜检可见真菌孢子和菌丝。另外一些肠道外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泌尿道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患儿也可出现腹泻症状。原因:(1)发热或细菌毒素等引起肠道蠕动增强或消化功能紊乱;(2)感染肠道外的病原可同时感染胃肠道;(3)使用抗生素之后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继发引起腹泻【9】。1.2非感染性因素:包括饮食因素(喂食不当,过早、过多地喂食淀粉类或脂肪类食物,以及突然改变食物性质等易引起腹泻。【10】)、食物过敏和气候因素(气候过冷,使肠蠕动增加,过热使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减少也易引起腹泻【10】)等引起的功能失调性腹泻。【11】2护理措施2.1病情观察:2.1.1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精神状况,若出现烦燥不安,脉率加快,呼吸加快等,应警惕是否输液过量或输液速度过快,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情况。2.1.2观察脱水情况:注意患儿神志状态,有无口渴、皮肤弹性如何,,粘膜干燥程度,眼窝及前囟凹陷程度,尿量多少等。如补液合理,一般在补液后3~4h内应排尿。此时说明血容量恢复。所以应注意观察和记录输液后首次排尿的时间、尿量,补液后24h皮肤弹性恢复,眼窝凹陷消失,则说明脱水已被纠正,补液后眼睑出现浮肿,可能是钠盐过多,补液后尿多而脱水未纠正,则可能是葡萄糖输入过多,应调节溶液中电介质比例。【12】2.1.3.观察酸中毒表现: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改变,小婴:儿有无精神萎靡,注意碱性液体有无漏出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2.1.4观察低血钾症:呕吐与腹泻可导致丢失过多的钾,一般血钾低于3.5mmol/L,患儿表现为精神萎靡、腹胀,躯干和四肢肌肉无力,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及肌张力改变,有无心音低钝或心律不齐,有无腹胀,有无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补钾时应按照见尿补钾的原则,严格掌握补钾的浓度和速度,绝不可作静脉推入,以免发生高血钾,可引起心跳骤停。2.1.5观察低血钙症:腹泻患儿进食少,吸收不良,可使体内钙减少,有脱水和酸中毒时,可出现低钙抽搐,应给药物治疗。【13】2.1.6观察高血钠症:患儿经静脉补液后,如仍有烦躁不安,但皮肤弹性不差,烦渴、惊厥发热等现象时,可抽血化验,若血钙大于150mmol/L,适量减少钠盐摄入。【14】2.2准确记录出入量及大便性症的观察:准确记录出入量及大便性症的观察,是调整静脉输液的质和量的依据。记录排尿次数并观察尿量,一般在输液后3~4h排尿,24小时尿量平均是50ml/kg为正常,尿量减少,可能是入量不够或吐泻丢失水分较多所致,尿量异常增加则易并发低血钾症,记录大便的次数、性质,估计大便中丢失的水分,大便稀薄有泡沫,绿色有酸味表示碳水化合物进入较多以致发酸,有腐败臭味,表示蛋白质消化不良,粪便有油腻发亮,表示脂肪消化不良。感染性腹泻时,大便次数多达一日10次以上,色深黄或带绿色,稀薄可带有粘液。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腹泻,开始大便呈黄绿色,3~4d后转为带有腥臭味,暗绿色的水样便,量多。霉菌性腹泻时,大便往往呈豆腐渣样,色灰白。【15】2.3用药护理:2.3.1静脉补液护理:遵医嘱给予4∶3∶2液体或3∶2∶1液体静脉补液。本组采用先快后慢的输液原则。因为腹泻患儿一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脱水情况,若患儿心肺功能好,当天补液总量的1/3以每分钟40滴~60滴速度滴入,较快地补充体液,改善患儿脱水状况;剩余的2/3量以每分钟20滴~40滴速度滴入。2.3.2口服补液(ORS疗法):这是一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治疗方法[18]。ORS的成分及浓度是1LORS液中含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0g。这种溶液的渗透压接近血浆,符合小儿的生理要求。但是,当脱水纠正、脱水停止后应立即停服,因为ORS液体只适用于补充腹泻引起的体液累积损失量和继续损失量。2.3.3口服米汤: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补液和补充营养的方法,其优点是经济、易得、调味方便、适用面广、效果好。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用谷物为主的传统治疗方法可改善患儿的营养并使腹泻尽早恢复;有学者研究还发现,用短链葡萄糖多聚体来取代ORS液中的葡萄糖,可供给更多热卡且具有较低的渗透负荷,在小肠黏膜损伤时双糖酶减少,而葡萄糖-淀粉酶不易受损,有助于葡萄糖多聚体的吸收,这为应用米汤作为腹泻补液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组患儿更喜欢口服米汤,而拒绝口服ORS液体。由我国儿科研究者发现的一种米汤加盐口服液用于防治腹泻脱水效果好。配方:500mL米汤加1.75g食盐或25g炒米粉加食盐1.75g加水500mL煮5min~8min即可食用。2.3.4思密达与654-2联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思密达口服及654-2静滴或口服。思密达即蒙脱石散,博福2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剂量:~1岁,1/3包,3次/d,1~2岁,1/2包,3次/d,溶于50ml温开水中冲服。654-2用法,剂量为0.2~0.3mg·kg-1·d-1加入10%葡萄糖100~250ml中静脉滴注;仅需口服补液患儿,予65422,0.2~0.3mg·kg-1·次-1,口服,每日3次,所有病例均不禁食,并指导饮食疗法,观察结果。【16】2.3.5思密达保留灌肠:灌肠用药:腹泻Ⅰ号:(本院命名)生理盐水20~30ml、思密达2~3g、654-2注射液0.2mg/kg、利多卡因0.1ml/kg,适用于单纯性的、慢性迁延性、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腹泻Ⅱ号在Ⅰ号的基础上加用黄连素或其它敏感的抗生素,适用于细菌感染性腹泻。用一次性无菌性50ml注射器抽取备好的灌肠药液,排尽空气,注射器连接一次性无菌性导尿管,用液体石腊涂以导尿管前端,患儿取左侧卧位或俯卧位,从肛门插入导尿管15cm,在5~10分钟内缓缓注入药液后捏紧导尿管,注射器抽取空气5~10ml注入导尿管将剩余的药液注入,完毕后嘱家长捏紧患儿臀部10分钟左右,并抬高患儿臀部8~10cm,药物保留2小时以上,达6小时以上效果最好。【17】2.4发热的护理:腹泻伴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之一,体温过高给予头枕冰袋,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鼓励多喝水,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2.5臀部护理:腹泻病儿,大便酸碱性不定,对臀部皮肤刺激性很强,轻者臀部皮肤发红,重者表皮破溃,引起溃疡及感染,病儿疼痛哭闹不定,因此每次便后须用温水洗净臀部,并用干软毛巾轻轻吸干,特别注意大腿根部及阴囊下皮肤皱折处,涂油或5%鞣酸软膏、红霉素软膏,并按摩片刻,促进血液循环,应选用消毒软棉尿布并及时更换,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皮布,防止尿布皮炎发生。如婴儿腹泻次数不减少,臀红不易治愈,则需要将臀部完全暴露,局部可用灯泡照射,以防臀红继续发展。女婴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上行性尿路感染。【18】2.6饮食护理:合理喂养:对重型病患呕吐频繁可暂禁食4~6h。一般患儿均不要禁食,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粥、各种汤类、奶制品及含钾盐食物。母乳喂养者可持续母乳,不可突然断奶,断奶时间一般在1岁左右,断奶前后适当地添加食物,并遵循添加原则,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多种,由细到粗,逐渐代替母乳。2.7消毒隔离:对肠道感染腹泻婴幼儿实行床边隔离,收住同种病室,加强对病儿衣服、食物、玩具、便盒的消毒处理。护理人员的手是重要的交叉感染媒介,故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前用1:200“84”消毒液浸泡或擦拭手背、手心,这样患儿交叉感染率明显降低。【19】2.8中医护理:2.8.1神阙穴隔盐灸治疗:用精制艾绒(苏州市艾绒厂生产)做成底径2.5cm、高2cm、重约1.5~2g的圆锥形艾炷。令患儿取仰卧位,暴露腹部,在神阙穴位上严格消毒(先用2%碘酊擦拭,再用75%酒精脱碘,务必使脐中污垢彻底清除,以避免感染)后,放一块纱布,再添满炒干的纯净细沙盐,盐上放艾炷,患儿如觉烫时则把纱布移开,灸完一炷,只换艾炷不换盐,共灸3~5炷。1日1次,共治疗5次。【20】2.8.2推拿加654-2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1)推拿:患儿仰卧,暴露腹部皮肤,医者将两手掌搓热,用滑石粉作介质,以神阙穴位为中心,顺时针摩腹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发热为佳,后揉脐5分钟,揉双侧足三里穴各10次,最后推脾土、大肠各300次。推三关300次。呕吐者加揉板门50次。患儿仰卧,暴露背部皮肤,捏脊3-5遍;用两食指横按着骶骨部向上推,两拇指将皮肤捏起,边推边捏向上至大椎穴,连捏3-5次,擦脊柱以热为度,然后推七节,向上100次、揉龟尾50次。(2)穴位注射:患儿坐位,用碘伏消毒双侧足三里穴,取1毫升注射器接五又二分之一针头,抽取654-21ml于双侧足三里穴各注射0.25ml,拔针后用消毒棉按压片刻。两法均每日1次,3天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21】2.8.3针灸治疗:(1)取穴天枢(双)、足三里(双)、长强。针刺天枢、足三里时,患儿取仰卧位,直刺0.5~1寸,行捻转提插手法不留针。针刺长强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