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消瘦厌食第一节消瘦•一、消瘦概述•体重是反映机体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体内脂肪与蛋白质减少,短期内体重下降超过标准体重的10%时,即称为消瘦。•或体重指数BMI(Kg∕M2)小于18.5者,或实际体重低于标准体重20%以上者亦为消瘦。•消瘦者不仅容易疲倦、体力差,而且抵抗力低、免疫力差、耐寒抗病能力弱,易患多种疾病。•◇消瘦的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消瘦的青年人常伴有肠胃疾病•◇消瘦的女性易出现月经紊乱和闭经•◇消瘦的儿童则有营养不良和智力发育的问题•病理性的消瘦一般都是短期内呈进行性的•有体重下降前后测的体重数值对照,且有明显的衣服变宽松,腰带变松,鞋子变大以及皮下脂肪减少,肌肉瘦弱,皮肤松弛,缺乏弹性,骨骼突出等旁证。•至于脱水与水肿消退后的体重下降,不能称为消瘦,不属于本节议论范围。•二、消瘦的种类•1.单纯性消瘦•⑴体质性消瘦:•为非渐进性消瘦,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或特定时期如青春期消瘦。•⑵外源性消瘦:•通常受饮食、生活习惯和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食物摄入量不足、偏食、厌食、漏餐、生活不规律和缺乏锻炼等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和过度疲劳等心理因素都是导致外源性消瘦的原因。•2.继发性消瘦:由各类疾病所引起的消瘦。•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代谢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肝病等;•腹腔手术如胆囊切除术术后等也可能导致消瘦。•如果短期内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且伴有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经休息调整亦不恢复,则可能是罹患某些疾病的先兆。•三、消瘦的机理和病因•1.营养摄入不足可见于小儿营养不良、佝偻病口腔溃疡、下颌关节炎及食管肿瘤;急慢性感染、尿毒症及恶性肿瘤、神经性厌食、慢性胃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2.营养消化、吸收、利用障碍见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肠结核;慢性肝炎、胆道感染、胰腺炎、肝硬变、胃肠道、肝胆、胰腺肿瘤、糖尿病,久服泻剂或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3.营养需要增加或消耗过多如长期发热、恶性肿瘤、甲亢、创伤及大手术后等。•生长发育、过劳、妊娠、哺乳等属于生理性消瘦。•四、消瘦的鉴别诊断•1、食欲减退,进食减少;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肝、胰腺等病变;精神因素如忧郁症,神经性厌食;全身性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血液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等。•2、食欲正常或食量增加;因营养利用发生障碍,或因营养消耗增加使体重减轻。如妊娠呕吐、神经性腹泻,寄生虫病、糖尿病、甲亢等。•3、严重创伤与烧伤由于血浆大量渗出,蛋白质消耗量显著增加等。•4、某些药物原因如甲状腺制剂,长期服用泻药等。•五、病理性消瘦的常见疾病•1、糖尿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代谢紊乱,血糖增高。并影响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导致体内营养障碍,造成消瘦。•糖尿病的初期无明显症状。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饮水多、进食多、尿量多,体重减少,且伴有疲惫懒散、精神萎靡等症状。•糖尿病的并发症较多,可祸及血管、神经、眼睛、心脏、肾脏等器官组织。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2、癌症:不明原因的消瘦是许多癌症的信号。•原发性肝癌早期症状常不明显,除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外,进行性消瘦和右上腹肝区不适应引起重视。•胃癌早期没有特殊症状,但进行性消瘦很明显。•腹腔恶性肿瘤增长过程中,也会首先表现为消瘦。•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恶性网状细胞瘤等。由于机体核蛋白代谢亢进,免疫力降低,同时体温持续升高,使得蛋白质大量分解,消瘦常为早期症状,并日渐加重。•3、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早期肺结核病人症状不甚明显,除经常“感冒”外,消瘦、低热是不可忽略的症状。故对于反复“感冒”不愈伴有消瘦的人,应去医院作X线检查及痰检以明确诊断。•4、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甲状腺功能增高,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机体氧化过程加速、代谢率增高的一种疾病,表现为甲状腺肿大、突眼症等:可有多食易饥,消瘦,多汗,心悸,手抖,大便次数增多等兴奋亢进的表现。•5、艾滋病:•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见于多性伴侣、静脉吸毒、同性恋及输血史;HIV进入人体后,选择性的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的严重缺陷,肿瘤的易感性和机会性感染增加。•感染HIV的单核细胞通过血脑屏障,直接损害脑、脊髓和周围神经。伴发热、腹泻持续1个月;腹股沟部至少2个淋巴结肿大;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或伴有明显的口腔念珠菌感染。•另外,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贫血、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患者,亦多显得消瘦。•对于不明原因的消瘦,应引起警惕,尽早诊治。第二节厌食•一、厌食概述•厌食是指食欲减退或消失。•可因消化系统疾病,或因全身性疾病使胃肠张力减退,或因精神因素的刺激,从而引起神经中枢功能失调而致厌食。•在儿童,厌食常为多种疾病的首发症状。•不良的饮食习惯,吃过甜或油腻食物,吃零食,长期低盐饮食,生活不规律等也可引起厌食。•此外,有的病人并非没有食欲,而是因进食后使原有的症状加重而畏惧进食,如口腔溃疡病人进食后引发疼痛,因而进食减少,临床上须要加以鉴别。•二、厌食的常见病因分类•厌食是一个非特异性症状,可见于许多疾病:•1.胃肠道疾病:常见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癌、克隆病、习惯性便秘等。•2.肝胆胰疾病:常见于肝炎、肝硬变、肝癌、胆道感染及胆石症、慢性胰腺炎等。•3.心肾疾病:常见于心力衰竭、尿毒症等。•4.内分泌疾病常见于甲减、席汉病(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及艾迪生病等。•5.感染: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6.神经精神因素:•常见于神经性厌食、重症神经官能症等。•7.代谢性中毒与营养缺乏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维生素缺乏等。•8.药物刺激:•如氨茶碱、阿司匹林、红霉素、灭滴灵等以及洋地黄中毒所引起的恶心、呕吐与厌食等。•9.其它:•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白血病及烟酒过度等。•三、调理方法•厌食的调理包括治疗原发病和恢复消化功能•首先寻找原因,做必要的检查,发现结核、肝炎等慢性病,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同时改善消化功能,以促进食欲。西药可用:胃蛋白酶合剂、乳酶生、多酶片等。•另外还要注意情绪变化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并给予纠正。•附:神经性厌食症•一、概述•神经性厌食症以长期原因不明的厌食,显著的体重减轻和闭经为其特征。多见于青春期女孩和年轻妇女,发病年龄在10岁以上。•内分泌专家常把神经性厌食的临床表现归纳为“两个25,两个有,两个无”。•年龄多低于25岁,体重比标准体重低25%以上;•有对进食的偏见和进食习惯的改变,•有明显的消瘦和闭经;•既无器质性疾病,又无精神性疾病•二、病因•病因尚不明确,与以下因素有关•1、社会心理因素•青春期是神经性厌食症发病率最高的时期。女孩伴随第二性征发育而来的是日益丰腴的体形。对此,容易产生恐惧不安,羞怯感,有使自己的体形保持或恢复到发育前“苗条”的愿望。•在文明和发达的社会中,有一种以瘦为美的认识误区。尤其在某些职业中,如芭蕾舞演员、时装模特中,该症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同龄)的3—4倍。•2.个体的易感素质•这类患者常常争强好胜、做事尽善尽美、追求表扬和赞美、自我中心、神经质;而另一方面又常表现出不成熟、不稳定、多疑敏感,对家庭过分依赖,内向,害羞等。有研究发现,本病的发生可能与某些遗传素质有一定的关系。•3.下丘脑的功能异常•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存在明显的下丘脑功能异常的表现,如月经紊乱或闭经;血液中甲状腺素水平低;食欲及进食量的异常,情绪低落或烦躁等。•三、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根据我国神经性厌食病例的特点,少年神经性厌食的诊断标准为:•①年龄10岁以上。•②多因精神刺激或学习、工作压力过大而发病。③体重减轻20%以上或同年龄身高标准体重减轻15%以上。•④排除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厌食。•⑤少数患者以身材保持苗条为美,唯恐长胖而有意识地控制饮食,而宁愿挨饿瘦者。•神经性厌食病例应住院进一步检查,详问病史,必须排除内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厌食。•肝、肾、胃肠的检查以及蝶鞍体层像及/或颅脑CT的检查(注意垂体恶病质)都是必不可少的。•还应进行内分泌腺功能的检查,如垂体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生长激素分泌功能等检查。•四、神经性厌食症的预防•①解除慢性的精神刺激和负担过重的紧张学习是预防或减少发病的主要措施。•本病青春期女性发病较多,表明这一时期性格的不稳定,易受外界刺激,或家中不睦,父母之间的矛盾,家中亲友重病或死亡者,或在学校学习成绩意外的受挫折者等等,均易发生本病,因此保持精神的乐观、心胸开阔是至关重要的。•②劳逸结合防止过分劳累•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使脑力劳动与适当的体质锻炼、体力劳动相结合、适当安排娱乐活动与休息,可以防止因过分劳累引起下丘脑功能的紊乱。•③进行正确人体美的教育•少数病例对进食与肥胖体重具有顽固的偏见与病态心理,以致出现强烈的恐惧变胖而节制饮食,保持所谓体形的“美”,因此对正确的健康的“美”的教育,也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