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报告内容体改总体目标体改的主要内容(体系)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主要进展存在主要问题明年工作安排和要求一、体改总体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3到5年内,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增强气象业务和服务能力,提升气象科技水平。新业务技术体制框架—归纳新业务技术体制主要特点:体现多轨道业务与功能体系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体现业务、技术、组织的高度集约化体现科研和业务的紧密结合体现部门内外的开放性体现观测体系的综合化、系统化、一体化体现预报预测、公共气象服务的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体现资源和信息的高度共享、技术保障快速响应体现科技和人才的保障作用科技、人才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一体化观测平台(天、空、地)(运行、保障)科技和人才支撑的多轨道业务体系气候天气大气成分生态气象农业与公共服务平台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运行、保障)一体化观测平台(天、地、空)科技、人才平台)多轨道业务1.多轨道业务多轨道业务近期发展的重点8条轨道(省级6条),但绝不意味着永远只有8条轨道。重点体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包括地方特色需求)、体现业务服务能力提高和科技进步要求、体现轨道业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如天气轨道中海洋、交通、水文、航空等专业气象发展)。气候与气候变化轨道大气成分轨道天气轨道雷电轨道农业与生态气象轨道空间天气轨道人工影响天气轨道气候与气候变化轨道大气成分轨道天气轨道雷电轨道农业与生态气象轨道空间天气轨道人工影响天气轨道轨道(国家需求)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大气成分人影空间天气雷电科技、人才平台生态与农业气象信息流考核标准主要“四有”,即:★有任务明晰的多轨道业务流程;★有责任明确的多轨道业务岗位;★有定量化的多轨道业务产品(包括服务产品);★有初步的社会反馈效益。多轨道业务流程图预报预测系统•大气圈•陆地/生态•海洋圈•冰雪圈•固体地球•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系统(CCOS)•天基•空基•地基一体化设计标准化运行质量监控公众服务决策服务专业服务科技服务政府决策效益评估公共服务系统DATA反馈、改进、提升信息系统•高性能计算•高速网络•海量存储检索•数据同化•可视化产品社会--经济发展信息•人口•资源•环境多轨道业务--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空间天气---雷电--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科研型业务)预报科技信息科技探测科技业务服务科技需求发展数据信息流科技支撑层次轨道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市天气地面观测☆★高空观测★☆雷达探测★★★☆☆数值预报★★分析处理★★★服务产品加工★☆★☆决策服务提供★★★★专业服务提供★★★☆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层次轨道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市气候变化监测★气候模式★分析处理★★决策服务提供★☆空间天气监测★分析处理★服务★☆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层次轨道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市大气成分采样、观测★☆★☆☆分析处理★☆☆服务★☆雷电观测☆★★★分析处理☆☆☆实验室测试☆检测★★☆防御措施设计施工★☆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层次轨道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市生态与农业气象观测、监测★☆★★★预报模型★分析评价★☆☆服务★★★★人影监测★★★分析处理☆☆★实施☆★★★作业后评估☆★★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各级气象部门承担轨道业务轨道国家区域省市县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空间天气人影雷电2.集约化不是简单集中、堆积,而是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分工、协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优化业务布局与分工、调整业务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创新来实现,这也是这次改革的重点。考核标准★8条轨道、6大体系必须建立在资源高度共享、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目前,观测系统集约化、数据信息和保障体系集约化、天气和气候模式的集约研发、人才资源使用的集约化。3.研究型两个“面向”,两个“结合”关键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队伍科技素质形成科研和业务的有机结合、科技创新促进业务发展的体制机制最终体现在提升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上。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研究型业务项目(科研、技术开发、系统集成等项目)的组织形式、责任主体和经费渠道;★二是建立研究型业务项目转入业务运行的转化评定流程和计划进度流程,也需安排相应的转化经费;★三是建立明确的研究型业务的成果和效益评价办法,以及升级发展规划,以保持螺旋式上升的持续发展。4.开放式多学科融合、多部门协同、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考核指标“三个面向”:☆面向全世界开放;☆要全面向外部门开放(充分利用国家高科技主力军资源,利用国家投资资源乘势发展,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的发展就是典型;☆要向全社会开放,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广聚人才、广纳良策、广集资源。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主要内容1.气象观测业务体系改革2.气象预测技术体系改革3.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改革4.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改革5.气象科学研究体系改革6.气象教育培养体系改革1.气象观测业务体系改革存在的问题★观测属性单一★空间和时间尺度也以天气尺度为主★自动化水平不高★观测精度和稳定性较差,★机动观测业务尚未建立★集约化程度不够★新拓展业务的支持能力不足★观测规范、标准不适应★行业缺乏统一规划重点走天基、空基与地基相结合的路子,运用成熟技术,实现遥测、遥感、连续、自动化调整台站布局和网络结构,建设一体化的气象综合观测体系逐步取消部分目测项目,拓展以大气成分观测和生态与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特种观测建立有利于“观测一质量控制—产品开发—应用”互动的探测体制和机制2.气象预报预测技术体系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⑴预报预测核心技术发展不快★探测资料应用技术水平远远滞后于探测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发展水平。⑵天气气候等轨道预报预测水平不高,产品精细化不够⑶预报预测业务平台有待改进多功能、多媒体、可视化的综合人机交互工作平台还没有形成。⑷预报预测业务体制不尽合理预报预测业务分工“上下一般粗”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中央台省台市台县局重点三定精细化、无缝隙、多领域长的更长,短的更短,专的更专重点也即★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提高中、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组织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提高中、长期天气预报准确率★突出临近天气预报,提升突发性灾害性天气能力★发展专业气象预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气象的需求预报时效预报对象预报方法范围临近预报(0-3h)害性天气及其相关灾害外推预报(客观+主观)中国大陆和海区短时预报(3-12h)害性天气及其相关灾害气象要素精细数值预报,集合预报,专家系统,预报员订正精细数值预报,解释应用,预报员订正中国大陆和海区短期预报(12-72h)灾害性天气及其相关灾害落区概率预报气象要素集合预报,预报员订正精细数值预报,解释应用,预报员订正全球中期预报(4-10天)气象要素集合预报,解释应用,预报员订正全球延伸期预报(次季节预报)重大过程,气象要素趋势全球集合预报,物理统计全球3.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改革存在问题★气象服务针对性、多样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气象灾害防御和管理工作薄弱,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体系尚未建立,气象灾害和气候资源监测、评估指标和方法仍不完备;★气象服务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不够,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业务能力建设缓慢,预警公众覆盖面存在明显空隙;★气象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与用户的沟通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与用户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规范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决策服务针对性、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公众服务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实现气象预警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专业服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联合有关部门构建专业气象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以及支持科研业务发展的反馈机制。构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统一公众服务出口电视天气预报服务广播气象信息服务气象与农情电视服务城市环境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网上气象信息服务电话气象信息服务气象警报服务决策气象服务气象局公众气象服务气象台专业、科技服务专业台、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各轨道业务产品各类气象情报及灾情信息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需求信息反馈以各级气象局名义业务流程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各轨道产品影视制作单位网站运行单位电话公众服务运行单位手机气象信息运行单位报纸气象信息运行单位广播气象信息运行单位气象警报系统运行单位其他系统气象信息运行单位公众气象服务再加工和包装以各级气象台名义专业气象服务信息共享平台气象专业监测信息各部门共享资料各轨道业务产品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平台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相关行业用户以各级气象局专业气象台名义服务效益评估气象科技服务信息共享平台气象专业监测信息各部门共享资料各轨道业务产品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平台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相关行业用户以各级气象局专业气象台名义服务效益评估4.信息技术保障体系改革主要问题⑴数据处理与管理★现有数据处理业务体制滞后于新型探测系统的发展;★新增数据的业务技术规范急需建立;★数据质量缺少监控措施;★数据管理、汇交和共享政策不系统;★数据标准不完善,未形成行业标准。⑵信息系统结构与信息共享平台多圈层数据收集、融合、共享机制和信息系统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尚未建立健全,资源还未能实现高效配置与充分共享;信息系统的应用服务能力不强;⑶技术保障保障体系建设滞后,投入不足;保障业务能力不高,基础设施陈旧、技术手段落后,缺少应急机动装备和备份技术措施;保障研发功能缺乏,难以形成“研究—开发—使用—再研究”的链条;保障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反馈不畅,反应迟缓,维修响应时效低;重点走“高速,宽带,安全,数字化”的路子建立标准化的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全网监控实行国家、区域、省三级大型气象设备维修供应体制加强技术保障快速反应重点气象通信系统9210工程(VSAT)地面分组交换网(CHINAPAC)专网与公网:由专网专用为主向公网专用为主转变卫星网与地面网:地面网为主,卫星网为辅,辅助网作用:备份分流开拓通信、网络系统综合观测系统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信息存储检索系统技术保障系统教育培训系统科技支撑系统国际资料共享系统(GTS)国防、政府、行业部门信息共享系统(同城系统)国际气象信息服务系统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共享平台计算资源共享系统信息系统总体结构框架示意图(虚线内为信息系统)中国气象信息网站观测数据收集流程图数据分发流程图5.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主要问题针对业务需求设立科研项目存在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在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和业务结合、科研与业务人员流动、科研成果的业务转化评价体系等方面尚不完善;在学科带头人数量、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科技团队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在观测资料方面特别是雷达和卫星资料的深层次应用,一些关键技术的科学合理把握引进、吸收、消化和创新以及基础科技的储备和积累等方面,都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重点继续推进院所的体制改革:竞争、流动、开放、搞活分类建立科研与业务紧密结合的体制与机制常规性业务(天气、气候)研究型业务(气候变化、大气成分、人影、雷电、农气与生态)基础性业务(观测、通信)建立七项机制建立观测、分析、模式、预报预测、服务各功能间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的研究型气象业务体系建立科研单位和业务单位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科技和业务人员流动机制建立面向业务发展需求的科技立项机制及管理机制加强科技成果业务转化的中试基地建设,建立科技成果向业务转化的有效机制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和业务转化的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创新理念6.教育培训体系改革主要问题一是适应新形势下气象事业发展的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尚未形成;二是气象教育培训能力不强,包括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条件等还不适应新型业务技术体制对气象人才培养的需求;三是教育培训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四是没有形成有效、合理、稳定

1 / 8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