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本次讲座主要探讨的问题有:•什么是区域活动?(是什么?)•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如何设计区域活动?(怎么样?)•如何指导区域活动?(怎么样?)一、区域活动的涵义•场景一:•上午10:00,大一班王老师刚组织完了集体主题活动“绿色家园”。然后把小朋友们5人一组,分别分配到了“娃娃家”、“积木区”、“图书角”等区角进行活动,要求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想自己所在的区角怎么做到“绿色环保”。•场景二:•下午16:30,中一班李老师组织完科学活动“区分生熟鸡蛋”后,宣布小朋友们可以自由活动了。小朋友们进入幼儿园的各个区角,开始自己的活动。而李老师和另外一名配班老师开始收拾教室里的物品,开始为幼儿离园作准备,两人都没有进入区角进行指导。•请问:以上两个场景中的活动是区角活动吗?为什么?区域活动,也称为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从三点理解区域活动:•区角活动首先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区角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教师对区角活动的指导具有间接性特点二、区域活动的意义•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集体性教育活动长期以来是幼儿园课程的主要载体或唯一载体,虽然它具有便于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育资源的节俭高效利用等特点,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如不能因此施教,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夸大或滥用,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等。全美幼教协会(NAEYC)在2000年出版的《幼教绿皮书》中指出当前幼儿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对儿童个别差异的关注不够,一味要求每个孩子在同一时空、用同样的方式学习,教育方式没有真正重视到儿童个别差异的存在,也没有配合儿童的差异去调整教育方式。可见,集体教育活动形式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中难以“独支大厦”。区域活动有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区角活动之所以受到幼儿的喜欢,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它能为幼儿提供较宽松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活动区,自由地选择活动材料,自由地操作。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从儿童的需要出发,通过创设更多的区角活动,给幼儿一定的自由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自由的去活动,发展自主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角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区域活动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社会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最为常见的区角活动。在角色游戏中,角色的身份不同(如在“娃娃家”中扮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孩子等),所说的话、做的动作也各不相同。而家庭成员要进行各种活动,游戏情节也在不断变化。幼儿在游戏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应对各种事件,使自己在游戏中能胜任角色。这样可以使幼儿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了解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同时也能学习到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如“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此外,幼儿通过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可以逐步认识和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从中了解到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和方式方法,进而增加同情心、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会把娃娃家中的“爷爷”“奶奶”扶下车,超市里营业员会主动说出“请、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三、区域活动的设计(一)区域活动的目标设计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区角活动就必然有着教育的特征:目的性和计划性。但区角活动的目的性与集体活动的目的性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体现是不一样的。区角活动没有全班统一的活动目标,它是根据幼儿的个别情况来设计目标的;此外,区角活动并不为每次活动都设置目标,它的目标比较笼统、宽泛,是方向性的目标。(二)区域活动的空间设计1.大单项与“小麻雀”2.考虑“相邻性”什么样的区域和另外一种区域相连会对孩子的发展更有促进作用呢?比如说我们的娃娃家,可以把图书区和它相连;娃娃家还可以和积木区、表演区相连。这些方式都是为了让娃娃家有更加丰富的主题。如果跟商店相连,他们就想到要去买东西;如果和搭建区相连,他们就会带“孩子”看搭建的场面。这样会有一些语言的互动。3.考虑区域自身特点如,图书区应该是所有区角中最安静的,并且应有充足的光线。因此,适合靠窗而设,远离音乐表演区、角色游戏区等较为嘈杂的地方。地上可以铺上漂亮、柔软的泡沫垫,在桌上铺上美丽的花布等,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舒服的阅读环境。如,积木区靠墙设在一个固定的角落。一方面,给幼儿提供可以充分利用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来回走动破坏搭建的物品。4.考虑幼儿高度高度适宜高度适宜高度适宜(二)区域活动的内容设计•1.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材区域活动源自生活,模拟生活,服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幼儿园生活2.选择能给幼儿带来操作机会的内容•幼儿的神经系统特点是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不平衡,兴奋占优势、易扩散,而抑制过程不完善,所以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幼儿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多提供一些使幼儿的大肌肉和小肌肉“动起来”的活动。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多做一做、动一动、说一说。这样可以使幼儿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都能得到锻炼,使幼儿的基本动作能得以训练、巩固、娴熟。这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幼儿的神经系统发展和思维发展。•操作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法,当形形色色的操作材料呈现在幼儿的面前时,他们能主动与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在触、摸、摆弄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探索,并在发现、探索中有所收获。例如,在玩建构游戏时“小小建筑工们”根据材料的特性变戏法地运用土豆、蒜、萝卜搭建出一座座高楼大厦、蜿蜒的山路;还会用“沙、泥土、石头”修筑一道道战壕,领略一番解放军的风采。•同时操作活动也有利于充分发挥个别幼儿的才能,尤其是一些平时不爱说话易被教师忽视的幼儿。有的往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表现出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并富于创造性。3.与主题活动内容相结合(三)区域活动的材料设计•(一)尽量使用自然、环保型材料(二)确保活动材料的安全性•安全但不完全脱离自然,卫生并不表明绝对无菌。第二编学前儿童观和学前教育观LA2006/11/30LA2006/11/30第二编学前儿童观和学前教育观LA2006/12/01第二编学前儿童观和学前教育观LA2006/11/30第二编学前儿童观和学前教育观——安全、卫生、美观。安全但不完全脱离自然,卫生并不表明绝对无菌,美观但不花哨。(三)活动材料的丰富性•提供幼儿运动的器材应具有多样性:玩具既有整体操作的也有可以拆卸的,既有静止的也有活动的,既有幼儿园提供的也有幼儿自带的;多种类型的玩具,同一玩具的多种规格、质地、色彩等。•活动材料过少,会导致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发生。所以,教师应根据区角的活动内容,提供足量的材料和玩具。但注意丰富性对于不同的年龄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小班,为幼儿所提供玩具、材料的种类可以少一些,但同一种类玩具或材料的数量一定要充足。而在大班,为幼儿提供的玩具或材料的数量可以适当少一些,但种类一定要丰富。LA2006/11/30LA2006/11/30LA2006/11/30第二编学前儿童观和学前教育观BJ2007/01•(四)投放材料要有层次性•首先,为不同年龄幼儿,投放层次不同的材料。如在图书角,小班幼儿阅读的图书要画面简单,颜色鲜艳。以家庭生活、幼儿园的生活、小动物的内容为主。情节不易复杂,篇幅不宜太长。中班幼儿可以阅读一些有关日常生活和人物方面的图书。图书的篇幅可以增加。大班幼儿则可以阅读配有简单文字的图书,图书内容的科学性可有所增加,可以提供较多的知识书和一些寓言故事。如,小班经常投放一种套娃的玩具。这种套娃是从大到小,有十个对应的不同的套娃的高度。小班的孩子还区分不出相对的大和小。所以他们总是套不回去。有时候就不爱玩了。当然,我们也允许孩子在玩套娃的时候,一开始大的放下面、小的摞上面。而不是玩儿玩具本身的功能。那老师们该如何处理呢?我们可以把套娃隔两个去掉一个、隔两个去掉一个,或者隔一个去掉两个。使我们小班初期接触到的套娃是明显的大、中、小。•其次,为相同年龄幼儿,投放层次不同的材料。如:中班幼儿的动作更灵活有条理,能积极运用各种感官探究周围世界,理解能力增强等等。但每个孩子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个人的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各不相同。这要求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根据每名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分层次的投放。如:科学区《图形拼拼拼》中,教师投放了三个层次的材料,第一层次的材料有现成瓶盖、小棍,用瓶盖和小棍拼简单的图形,可以满足第一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学习拼摆;第二层次的材料有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可以满足达到第二层次的幼儿的发展水平,用不同图形拼摆,发现图形中的组合变化;第三层次的材料是在此基础上添加白纸,鼓励孩子们把自己拼摆的图形记录下来,可以满足达到第三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的拼摆并进行简单的记录。再次,为同一幼儿,也应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五)投放能激发幼儿探索性的材料•有意识地将问题隐含在材料中,形成一定问题情境,从而使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发现事物间的简单关系。这样,材料就起到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的作用。•如,在科学活动“沉与浮”中,教师投放了积木、弹珠、棉花圈、纸、石头、可乐罐等多种玩具材料,让幼儿操作、尝试,一样样地放进水里,发现规律。在“观察盐水和清水里的鸡蛋”的活动中,教师则准备了两杯水(一杯盐水、一杯清水)、一小撮盐、鸡蛋等,让幼儿自由操作和探究。这样的材料提供了一种探究的环境和气氛,幼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认识事物、发现规律,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为什么我的可乐罐沉了,你的可乐罐却是浮的呢?”“同样是水,为什么一个杯子里的鸡蛋沉下去了,一个却浮在水里呢?”“放一点盐和放多点盐,鸡蛋还会一样吗?”……随着问题的不断涌现,幼儿的探究兴趣会高涨,探究也就会更深入。四、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活动前:•老师的主要工作是做好计划,比如我们要制定各区域的目标,•要确认孩子能获得哪些发展。还要在环境具体的设想的方面,注意调节。•第二,我们要做好准备,时间的准备。我们怎么能让孩子玩够有效游戏时间?•比如说大型积木去,如果先要换鞋,对于小班孩子来说穿鞋、拖鞋浪费时间就比较长,有效时间就短了。因此我们要做好时间的准备,让小班孩子直接套鞋套而不必换鞋。还要做好空间的准备,要将各个区域,做好设想。尤其是玩具材料。游戏中:•老师最重要的指导就是创设环境、投放材料。第二,老师是孩子探究过程的观察者。刚才我们举过一些观察的案例,我们就要在这个探究的过程里,多观察儿童有哪些游戏需要,什么时候需要老师介入,什么时候要给我们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第三,老师是孩子操作进程的支持者,我们会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他提一些语言的建议。或者建议他与同伴交流,吸取同伴的经验。第四,老师是孩子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我们允许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有一些坚持,或者有一些小小的越轨行为。•老师在游戏中要一观察、二思考、三指导。•不要急于介入。案例“老师,我还要玩”(中班)区角活动前,我对孩子们提出了不乱扔材料的要求。区角活动开始了,孩子们自由选择区角玩耍。我发现结构区里的孩子有拿着材料敲打的,有拼了又拆的,有拿着材料到处跑的……不一会,材料扔得满地都是。这还了得,怎么能对我的要求置之不理呢?我不满地说:“你们在玩什么?别把材料弄坏了,快把材料收好!”孩子们流露出胆怯的眼神,急忙把材料收进篮子里。虽然没有了刚才的喧闹,但活动也就这样结束了。这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