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临床应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泻心汤临床应用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2第一节泻心汤类方1、大黄黄连泻心汤2、附子泻心汤3、半夏泻心汤4、生姜泻心汤5、甘草泻心汤6、黄连汤7、黄芩汤8、黄芩加半夏生姜汤9、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10、旋复代赭汤1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泻心汤类方(11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三黄泻心汤”,“火齐汤”泻心汤最早出于西汉时期的《汤液经法》,其方名制定与《汤液经法》重五行学说,如五脏补泻、药性五味生克制化的特点有关。清代医家张璐亦指出:“伊尹三黄汤,仓公名火齐汤,《金匮要略》名为泻心汤。”《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西汉淳于意所用‘火齐汤’泻心汤,可治疗涌疝心火不能降“胞脉闭也”;刘渡舟1、大黄黄连泻心汤商伊尹《汤液经法》方药学之鼻祖林亿比较大黄黄连泻心汤与附子泻心汤指出,方中应有黄芩,唐代孙思邀《千金翼方》中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后细字注,已提及“此方必有黄芩”的看法。因此,怀疑此方应加黄芩,在唐代早已开始,自宋以后许多注家都同意此观点。《伤寒论》所述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金匮要略》之泻心汤均为《辅行诀》中记载泻心汤之变方。其中小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连各三两。上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服,主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心下痞、按之濡、脉关上浮。而《金匮要略》中泻心汤主治证是心气不足、吐血、衄血。【伤寒】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主治】热痞证无形邪热壅滞于心下,中焦有热(关主中焦,浮主热)1、大黄黄连泻心汤【金匮要略】“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17)大黄二两,黄芩、黄连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主治】吐血、衄血,因火热迫于血分,血分热盛而迫血妄行所致。血分病,取其厚味而直泻血分之热。大黄大黄是蓼科植物,药用部分是大黄的根茎。蓼科大黄属约有60种植物,几乎全部分布于北半球的亚洲部分,而以我国为其分布中心,约占总数的2/3以上。我国西北及西南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寒山区,甘肃、青海、四川、西藏、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均有出产。大黄饮片呈棕黄色或棕红色,横断面有花纹,味苦,有清香。大黄的图片示黄连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连的根茎。主产于四川东部者品质最佳,称川连。因其根茎多分支,形似鸡爪,故有称为鸡爪连。产于云南德钦、维西、腾冲等地者,品质稍次于川连,称云连。黄芩黄芩为唇形科多年草本植物黄芩的根。目前发现,黄芩的同属植物共有300多种,广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有101种及29个变种,但以河北北部出产者最为道地。素有“热河黄芩”之美誉。黄芩根呈圆锥形,质硬而脆,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成空洞。故处方名有人书“枯黄芩”者。应用依据诸药协同,共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化瘀止血之功。大黄不仅能泻三焦实热,且其苦降作用能使上炎之火下泄,釜底抽薪,引热下行,降逆平冲,直折上焦、中焦热势,具强而有力的泻火、止血作用;黄连尤善清心经实火;黄芩更长于清肺火及上焦实热。组方服用法:以麻沸汤(沸水)渍之——取其轻清宣泄之气,以泻热消痞。大黄: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大黄、黄芩、黄连。组方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热在气分,闭塞中焦,而产生的“火气痞”火热迫于血分的吐血、衄血【功用】泻火解毒,燥湿泄热。【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尿黄、便秘;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汉代“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大黃二兩黃芩一兩黃連一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他剂型,如散剂和汤剂,分别名为“三黄散”和“三黄汤”唐代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收载了巴郡太守进贡给皇帝的养生秘方“三黄丸”春三月黃芩四兩大黃三兩黃連四兩夏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七兩秋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冬三月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将泻心汤改做为蜜丸,且因季节、疾病之不同三味中药之间用药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宋代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的成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收录了本方,名为三黄丸。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之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瘄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小儿积热,亦宜服之。【刘渡舟教授总结泻心汤用法】一治涌疝:涌疝热证也,热结而大小便不通,下无出路而上涌。(火热内结,大小便不通)二治心下热痞。三治心之阴气不足,阳气有余之吐衄。四治三焦积热,按上中下分部所出现的各种火热之证。五治“火中”动风动痰之证。心下痞恶寒汗出【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邪热壅滞于中——表阳不足,肌肤失其温煦。——卫阳不固,津液外泄。【主治】热痞兼表阳虚证2、附子泻心汤【治法】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方药】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服用法:三黄以麻沸汤渍之,取其味薄以泻热,附子单煎,取其味厚以扶阳。【临床应用】凡前面所述大黄黄连泻心汤后【临床应用】中所列病证而属阳热内郁,表阳不足者,皆可用本方治疗。【词解】①蒸蒸而振:【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①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蒸蒸,形容热势由里向外蒸腾。振,指周身振颤。蒸蒸而振,是形容内热由里向外蒸腾,身体振颤,即战汗的前趋表现。【提要】论柴胡证误下后的三种不同转归。【主治】寒热错杂痞3、半夏泻心汤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邪郁少阳,治宜和解,不可攻下。误下转归①柴胡汤证仍在—邪未内陷—复与柴胡汤,必战汗而解。③但满而不痛—邪热内陷,中虚气滞(痞证)—宜半夏泻心汤。【释义】(1)误下转归②心下满而硬痛—邪热内陷,与水相结—大陷胸汤主之。(2)半夏泻心汤证治主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呕逆下利肠鸣——寒热错杂,气滞于中。气机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寒滞于下。病机:寒热错杂于中,气机失降失职。传导失司【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干姜三两黄连一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治法】和中降逆消痞。——降逆止呕开结——温中散寒辛开苦降法泻热消痞补益脾胃煎服法:七味同煎,去滓后再煎,取其寒热补泻药性相合,以除寒热错杂之痞。【临床应用】1、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2、妊娠恶阻;3、其他:复发性口疮、美尼尔氏综合证等其它疾病。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29二泻心类方现代药理研究1抗菌、细菌内毒素作用康梅等采用连续稀释培养法对48株院内感染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株进行质粒消除试验,与传统SDS法相比较,三黄片质粒消除率为31%(15/48),其耐药性也随之部分消失,SDS法粒消除率为27%(13/48),说明三黄片对耐药质粒有较强的消除作用。刘秀书等实验表明三黄胶囊对大鼠酵母性发热有解热作用,具有明显的泻下和促进胃肠蠕动作用,还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痢疾杆菌。三黄泻心汤和黄芩苷具有抗炎活性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药理和药效学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抗病原微生物、抗炎、保护胃黏膜、促凝血、止血等作用被大量的实验研究所证实促凝血或止血的作用刘保林,出血血证上消化道出血三黄泻心汤能缩短小鼠的出、凝血时间和家兔血浆复钙时间,3P实验呈现阳性结果,表明该方具有明显的促凝血或止血的作用。对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影响提示其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可能主要作用于内源性凝血系统方而对胃钻膜的保护作用通过强化胃粘膜屏障发挥为胃豁膜保护作用,胃粘膜的前列腺素合成功能增强。对心血管系统以及血液系统的影响三黄泻心汤可缩短凝血和血浆复钙时间,促进血小板凝集。三黄泻心汤具有显著降低动脉血压,而三黄泻心汤对肺动脉血压的降压作用优于对全身动脉血压的降压作用。血压血糖——泻心汤具有类似磺服类药物和双肌类药物的降糖作用。脑缺血再灌注——能减轻由氧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抗脑缺血在灌注损伤的作用。肥胖陆灏等在研究三黄片改善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中,发现三黄片可明显改善实验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其效果与二甲双胍相似,提示可能与抑制TNF-A的分泌、降低血清游离脂肪酸的水平有关。三黄胶囊可促进小鼠小肠蠕动,注射用双黄连和三黄胶囊均可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及棉球肉芽肿的形成,两药联用对肠粘连的形成还有明显抑制作用。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35三泻心类现代临床应用一、止血—百试百效方《金匮要略》: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清代名医陈修园说:“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三黄泻心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炎胃溃疡出血三黄泻心汤合四逆汤或附子理中丸,治疗壮实男士的胃病黑便。一清胶囊与附子理中丸同时服用,或用生姜红枣汤送服一清胶囊胃炎、胃溃疡出血金氏报道以大黄粉(冲服)5-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每日1剂。西药:6-氨基己酸6.0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甲氰咪胍0.2g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静脉注射,间隔8h1次。对照组单用上述西药治疗。两组中Hb60g/L或血压下降者给予输血、输液、升压等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天。中晚期肝癌上消化道出血咳血暗红、唇红、失眠者。根据成都市中医医院对3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其平均止血时间为4.29天。支气管扩张出血鼻出血大黄3克、黄连5克、黄芩5克,开水泡后加白糖30克,每日一剂,治疗儿童反复发作鼻衄。(郭东华,儿童反复性鼻衄的治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9(5):36)牙周炎、牙龈炎以及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牙龈出血。多见牙龈红肿充血、口臭、便秘,有的伴有高血压、胃炎、失眠、焦虑等。牙龈出血眼部出血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以及外伤等导致的眼部出血,外伤性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等。皮下出血如脾功能亢进导致的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痔疮出血通便、止血、消炎女,20岁。面部前额、双颧、双颊等处见红色豆粒样丘疹数十个,散在分布,持续2年余,丘疹微痛痒,有的丘疹顶部有小脓疱。性情急躁,带下色黄,大便秘结,舌尖红,苔薄黄,脉弦。药用:黄连6g,黄芩10g,制大黄10g,野菊花30g,白花蛇舌草30g,紫花地丁30g,紫草15g,淡竹叶6g,夏枯草10g,丹皮10g,生甘草6g。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药渣再水煎取液温洗面部。10剂疹消,病未再发。痤疮乃心胃热毒,血热蕴发熏蒸于面部,阻滞肌肤而发为座疮。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泻心火解毒,大黄泻热引火从大便而走,加野菊花、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助清热解毒之力,紫草凉血消疹,加淡竹叶丹皮利尿清热,引火从小便而走,生甘草调和诸药,如此,则心火热毒分从二便排除,痤疮随消。痤疮结节性红斑女,34岁。双下肢结节性红斑3年,加重1个月。伴有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双下肢伸侧散布对称性红色结节,略高于皮面,周围水肿,肤温高,自觉疼痛,触之痛甚。伴有畏寒,咽喉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药用:黄芩10g,黄连6g,黄柏10g,生地12g,丹皮10g,赤芍12g,金银花12g,玄参12g,牛蒡子10g,独活10g,木瓜10g。水煎服,每日1剂。7天后双下肢结节消退近半结节性红斑属中医“瓜藤缠”、“梅核火丹”范畴,为素体血分有热,外受湿邪,湿热蕴结,导致脉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结节性红斑在症状发生之前,约有80%以上的患者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中50%左右是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泻心汤方中3味药均具有一定抗菌作用三黄清心火燥湿,生地、丹皮、赤芍清热凉血;金银花、玄参解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