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腹针疗法洪光薄氏腹针简介腹针疗法是山西薄智云教授几十年理论探索和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辩证施治、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脏腑、经络及相关部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疗法。腹针疗法的适应证临床上大致可分为:①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病、癔病等;②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③虽病程短,但与脏腑的正气不足有关的疾病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综合征、腰痛、双腿麻木、酸困等;④其他针灸适应证,经治疗疗效不佳者,均可为腹针适应证。中国腹针疗法发明人薄智云教授示范腹针疗法。为什么腹针能治疗这么多的疾病?--------腹针获取疗效的依据?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任何的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因此,薄氏认为:经络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根据上述的理论,在母体内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成形的,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最早通道是脐带。因此,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在这一过程中,脐带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在组织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后会控制供给某些组织的营养量,有效地对所有的组织和系统进行控制,使人类的遗传能得到有序的延续。故而,薄氏断言: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在中医的理念中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医经络系统的概念既包含调控的作用又包含供给营养的作用。因此,经络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可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薄氏早在1993年的《北京中医》4期上,便发表文章认为腹部存在着先天经络,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先天经络系统的提出完善了经络系统的理论,使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资料和理论的依据,促进了学科的发展。现代医学如何认识人体的腹部呢?人类的第二大脑近年,西方的医学家也提出了与先天经络相似的理论,他们把腹部称为:人类的第二大脑。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由此而来否定了每人只有一个颅中脑的观点。科学家研究明确了两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颅脑面临惊恐释出的应激激素会冲击胃发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据11月号德国《地球》杂志报道,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肚子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一“第二大脑”也被称为“腹部大脑”,它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细胞还多。有科学家认为,通过观察人的肚子能了解人的思想,也就是说“人的决定是从肚子里作出的”。报道说,人体的神经传递物质——血清基95%都产生于腹部的“第二大脑”。这套神经系统能下意识地储存身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而且每当需要时就能将这些信息调出并向大脑传递,这也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理性决定。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尔·格肖恩介绍说,这个“第二大脑”也会生病,并导致神经机能病。而另据获悉,许多科学家已将一些病症的起因归为“第二大脑”的神经系统没有发挥功能,例如神经性恐惧症和抑郁症等。现代医学还把脐带干血细胞作为治疗血液病的首选,并从胎儿出生时便进行储备,因为其是血液的初始细胞有非常强的再生能力腹部经络的特点胎儿在母体发育成熟后,先天经络已经形成。胎儿娩出后,人体的营养摄入方式发生了变化,通过食道摄取食物,鼻子吸入氧气,后天的经络系统开始发育和创建。先天供给营养的途径被人为地切断〔脐带被结扎〕系统的功能被新的方式所替代,融入新的系统同时被人们所忽略。但是,这一系统在腹部依然存在,当人们在发生疾病时便可以在腹部找到与全身应答关系非常明确的相关位置点,只要根据腹部先天经络分布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许多的疾病症状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缓解。因此,腹部除了传统的经络系统,还有一个被人们所忽略了的新的先天经络系统--腹部全息系统。生物全息律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体内存在着局部是全局的缩影,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可再现整体之象的规律。从生物全息律看,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源于同一生物胚的延续,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率的缩小。复针作为一个微针系统,同样其每一个特定区域和穴位都包含着整个肌体的生命信息,都是构成整体的全息单位,在结构上是整体成比率的缩小。薄氏在对腹部经络分布特点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研究后认为:腹针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先天经络对全身的调控作用和腹部经络系统对全身的影响是首要的条件。腹针疗法治疗时强调取穴准确,针刺深浅合理,操作严格规范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同时证实了腹部经络系统有序分布的客观性和与全身经络分布的相关性。为揭示经络的特性和科学地对经络系统的功能进行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使腹针疗法成为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无痛、安全、高效、快捷的,具有广泛适应症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方法。现代医学为依据,巧妙立法显奇效腹针疗法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充分对传统的中医脏腑、经络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根据腹部经络的特点,使传统针灸中的腹部穴位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认为,先天经络位于腹部的浅层,而传统的经络位于腹部的深层。把腹部不同的经络系统的不同功能进行了巧妙的整合,使腹针疗法成为具有广泛适应证的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腹针疗法提出:“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针灸发展新思路,为腹针疗法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使腹针疗法成为与时代科技同步发展的新学科,同时也为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使针灸学科的可重复性大大提高,任何医师经过严格的培训都能够很好地掌握。腹针在海外薄智云教授(右二)与新加坡针灸协会会长王善平(右三)及秘书杨新达(右一)合照。另一位是华龙医疗与医药咨询中心负责人陈仁俊。腹针是怎样进行操作的呢?腹针穴位定位规范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表的标准定位点,穴位的穴性是根据不同的穴位在临床上的不同功能确定的,每一个穴位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而决不是任意点,这是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和基本的理念。因此,准确的定位取穴和对每个腹部穴位的穴性进行了解是学习腹针的基础。腹部穴位有“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的特点,必须严格执行腹针的定位标准和操作规范。薄氏腹针-神龟图平躺时,设中庭穴至神阙穴的距离为8Y;躯体外侧至神阙穴的距离为6X;曲骨穴至神阙穴的距离为5Z。则:中脘穴至神阙穴的距离为4Y;下脘穴至神阙穴的距离为2Y;水分穴至神阙穴的距离为1Y;大横穴至神阙穴的距离为4X;中枢穴至神阙穴的距离为2X;关元穴至神阙穴的距离为3Z;气海穴至神阙穴的距离为3Z/2。又设神阙为(0、0);则有:中脘(0、4Y)、下脘(0、2Y)、水分(0、Y)、大横(4X、0)、天枢(2X、0)、滑肉门(2X、Y)、商曲(X/2、2Y);关元(0、3Z);气海(0、3Z/2);外陵(2X、Z)。上风湿点(5X/2、3Y/2)、上风湿外点(3X、Y)、下风湿点(5X/2、3Z/2)、下风湿下点(3X、2Z)。薄氏腹针-神龟原图腹针常用术语方解:天地针是由中脘、关元组成,位于神阙穴上下,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大肠的募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两穴合用具有益气血、壮筋骨、调补先天与后天之本的作用。临床上运用于四肢的骨及肌肉疾病。1、天地针:中脘、关元2.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方解:方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两穴合用有理中焦、调升的功能;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肺气肃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气,因此四穴合用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出肾与肝。”故此方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功能。临床上运用于椎源性疼痛及瘫痪;还用于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3、腹四关:滑肉门(双)、外陵(双)方解:该四穴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与引气归元合用时兼有通腑之妙。4.调脾气:大横(双)方解:大横是足太阴脾经输穴,有作者认为其穴有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常与腹四关合用治疗全身关节炎症。5.风湿点:上风湿点(双)、上风湿外点(双)、下风湿点(双)、下风湿下点(双)方解:上下风湿点是腹针发明人薄智云老师的治疗上下肢关节疼痛的经验穴,有消肿止痛的作用,与大横穴合用可祛风湿、利关节、消肿痛、开瘀血。临床风湿点与腹四关合用于腰部疾患和坐骨神经痛。风湿点与调脾气合用于全身关节炎或肩周炎等。腹针1、落枕基本处方:中脘(1D)、商曲(F2S)、滑肉门(F3M)加局部穴位(根据疼痛部位加减)。基本处方图解主方:中脘(1D)、商曲(F2M)、滑肉门(F3S);刺法:中脘(深刺D)、商曲(浅刺S)、滑肉门(中刺M);加减:当病人的患病部位在肩部时再在商曲的外下方取穴浅刺,当病人的患病部位在颈部牵拉疼痛时,在商曲的内上方取穴浅刺即刻便能使症状缓解。2、肩周炎基本处方:中脘(1D)、商曲(J2M)、滑肉门(F3S)加局部穴位(根据疼痛部位加减)。主方:中脘(1D)、商曲(J2M)、滑肉门(F3S);刺法:中脘(深刺D)、商曲(中刺M)、滑肉门(浅刺S);加减:当病人的患病部位不在肩关节周围或者牵拉到内外侧疼痛时,如果在肩关节内侧,则在滑肉门的内侧取穴浅刺,而在肩关节外侧疼痛,则在滑肉门的外侧斜上方取穴浅刺,即按腹部的全息图去找与疾病相应的穴位。3.颈椎病基本处方:中脘(1D)、关元(2D)、商曲(S2S)、滑肉门(S3M)加局部穴位(根据疼痛部位加减)。主方:中脘(1D)、关元(2D)、商曲(S2S)、滑肉门(S4M);刺法:中脘、关元(深刺D),商曲(浅刺S),滑肉门(中刺M);方解:颈椎骨质增生是一种老年性退行性病变,多因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营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形成的一种积久而成的疾病。因此,临床辨证应当治病必求于本,从调理脾肾入手。在腹针的理论中同一穴位针刺的深浅不同会影响不同的系统,深刺中脘有健脾的作用,深刺关元有补肾的功能,两穴配合可以使脾、肾功能得到调整,恢复人体内脏的稳态。而商曲浅刺可以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很快使颈部的疼痛症状缓解,滑肉门中刺有通调经脉的作用促进肩部的血液循环。这样不仅能使疾病的症状很快改善而且疗效稳定,在短时间内便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加减:加石关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基本处方;加下脘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基本处方;加气旁(左)(经验穴位于气海旁开5分)为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基本处方。只要诊断准确,并有序的进行灵活的加减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4、网球肘基本处方:中脘(1D)、商曲(J2M)、滑肉门(F3S)、上风湿点(F4S)加局部穴位(根据疼痛部位加减)。5、中风基本处方:中脘(1D)、气海(3D)、关元(4D)加局部穴位(根据疼痛部位加减)。中风后遗症主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F)、上风湿点(F)、外陵(F)、下风湿点(F)、商曲(J)、大横(J)、气穴(J)。配穴:伴语言蹇涩配通里、廉泉;伴失语配人中、廉泉、阴都。6.腰椎间盘突出主穴:关元(1D)、气海(2D)、水分(3M)配穴: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加水沟、印堂,病程长者加气穴;以腰痛为主者加外陵、气穴、四满;合并下肢坐骨神经痛者加气旁(健)、外陵(患)、下风湿点(患)、下风湿下点(患)。7.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穴:天地针(中脘1D、关元2D)、外陵(F3M)、大横(F4M);配穴:滑肉门、腹部奇穴下风湿点(腹外陵外五分下五分)、气旁(气海穴旁开5分处)、左侧膝关节病变,取穴以腹部左侧穴位为主,右侧膝关节病变多取腹部右侧腧穴。8.类风湿关节炎主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滑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