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血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复习HLA的基本概念HLA的分型HLA抗体及检测HLA与输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TRALITA-GVHDPRA的检测HLA与器官移植血小板血型血小板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生理作用:收缩血管,有助于暂时止血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粘附、聚集、释放形成血小板血栓止血;促凝功能。正常值具有易激活、不稳定、寿命短等特点血小板是使用血液单采机在全封闭的条件下自动或手工方法将全血中的血小板分离,并悬浮于一定血浆内制成的单采成分血,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逐渐应用于临床。血小板的制备方法:手工法机采法保存和保存期:允许在22oC±2oC持续轻柔震荡下保存5天。适应症防止和治疗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失调引起的出血或出血倾向:骨髓功能衰竭(由于疾病或细胞毒性的治疗和照射)手术的预防和治疗性输注血小板功能失调大量输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需要ABO相同血型的血小板吗?需要Rh相同血型的血小板吗?需要HLA配合的血小板吗?有没有血小板特有的抗原?血小板输注的临床应用如何?为什么学习血小板抗原?作为检验系尤其是输血方向的学生血小板抗原的相关理论知识血小板抗原及抗体的检测;血小板输注的配型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指症;血小板输注的不良反应;血小板输注的禁忌症;…….血小板血型抗原血小板抗原泛指存在于血小板膜的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并能与之结合的血小板膜蛋白质和糖分子.血小板相关抗原:ABH抗原,HLA抗原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umanplateletantigen,HPA)血小板表面的红细胞血型抗原1954年Gurevitchetal.发现血小板表面存在红细胞ABO系统的A和B抗原。已证明血小板表面存在ABO、Lewis和P系统抗原,而缺少Rh、Duffy、Kell、Kidd和Lutheran系统的抗原。血小板表面的A、B抗原来源主要有两个:大部分是血小板本身所固有(从巨核细胞分化而来);小部分是从血浆吸附而来。如体外将O型血小板和A或B型血清温育,血小板就会带上A或B抗原。不同个体间血小板膜ABH抗原量存在差异;同一个体的每一个血小板抗原量差别非常大,由此可以解释有些人输入ABH不相容血液后,一部分输入的血小板迅速被破坏,而另外的血小板其生命力不受影响.A2亚型的个体,其血小板上检测不到A抗原,因此可以作为O型血小板使用,甚至可以输注给具有高效价的抗A或抗B的血小板输注无效者。在人群中约7%的个体血小板表达数量非常多的ABH抗原,最高可能多于平均值的20倍,称为高表达者.血小板还存在HLA系统的抗原,主要是HLA-A和HLA-B位点的抗原(少量表达的HLA-C抗原)。血小板HLA抗原的免疫原性比白细胞弱。血小板表面一般没有HLA-Ⅱ类抗原但在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可能会表达HLA-DR抗原。血小板表面的HLA抗原血小板的HLA抗原大部分为血小板固有,小部分是血浆中可溶性HLA抗原吸附到血小板所致。用氯喹或0℃的冷酸处理血小板,能够除去血小板表面的HLA抗原,这是将酸处理血小板用于治疗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重要依据。通过这种方法,也可以辨别血小板输注无效是否由于HLA抗体而引起的。主要位于人血小板膜的一大类抗原,称之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umanplateletspecificantigenHPA跨膜的糖蛋白,是血小板膜结构的一部分;是常染色体双等位基因以共显性模式遗传控制的;高频率抗原以“a”表示,低频率抗原以“b”表示目前使用血清学方法已检测出24个HPA,并已鉴定出17个HPA系统,其中6个是双等位基因(HPA-1至HPA-5和HPA-15)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24个抗原主要分布在糖蛋白GPⅡb,GPⅢa,GPⅠb,GPⅠa以及CD109上;GPⅢa(CD61)携带9种HPA抗原,分别为HPA-1,HPA-4,HPA-6bw,HPA-7bw,HPA-8bw,HPA-10bw,HPA-11bw,HPA-14bw,HPA-16bwGPⅡb(CD41)是跨膜蛋白,细胞外116kD的重链,通过二硫键与22kD的轻链共价结合。GPⅡb上携带HPA-3和HPA-9bw;HPA等位基因受控于第5,6,17,22染色体,除了HPA一14bw抗原是由于在核苷酸1901到191l位置上AAG等3个碱基缺失外,其他抗原均由于单核苷酸取代而产生。具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HPA-1血型系统VanLoghem等从多次输血的妇女血清中,先后发现了盐水凝集性的抗HPA-1a(抗ZWa)和抗HPA-1b(抗ZWb)血小板抗体。现已证明HPA-1的抗原决定簇定位于GPⅢa,且由于GPⅢa多肽链上第33位的氨基酸存在亮氨酸(Leu)和脯氨酸(pro)之间的转变,因此出现了HPA-1a和HPA-1b的亚型。国外文献报道,HPA一1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血型系统,占免疫性血小板同种抗体发生率的79%;亚洲人的HPA一1b的基因频率很低,在我国的台湾、韩国和国内的研究中均末发现有1b/1b纯合子出现,而在白种人中存在有lb/1b纯合子,这也是亚洲人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NA1TP)和输血后紫癜(PTP)比白种人发生较少的原因。HPA-2血型系统HPA-2a(KOa)和HPA-2b(KOb,sib)是VanderWeerdt等在1962年发现,前者是高频率等位基因,后者是低频率等位基因。HPA-2的抗原决定簇定位于GPⅠb,由于GPⅠb多肽链上第145位的氨基酸存在苏氨酸(Thr)和蛋氨酸(Met)之间的转变,所以出现了HPA-2a和HPA-2b的亚型。HPA-3血型系统1980年从1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母亲血清中发现了抗HPA-3a(BaKa)抗体。抗HPA-3b是从1例输血后紫癜患者血清中发现的。HPA-3的抗原决定簇定位于GPⅡb,由于GPⅡb的多肽链上第843位的氨基酸存在异亮氨酸(ILe)和丝氨酸(Ser)之间的转变,出现HPA-3a和HPA-3b亚型。HPA-4血型系统在1985年报道了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中,发现了抗HPA-4(Pen,亦称YUK)血小板抗体,从而提出了新的血小板抗原Pen。Shibaba等1986年介绍了一对新的等位血小板同种抗原YUKa和YUKb,后来证实YUKb和Pen是相同的。HPA-4的抗原决定簇定位于GPⅢa,由于GPⅢa上143位氨基酸存在精氨酸(Arg)和谷氨酰胺(Gln)的转变,所以出现HPA-4a和HPA-4b亚型。HPA-5血型系统1988年由Liefel发现的,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有关,其抗原决定簇定位于GPⅠa。其他HPA血型系统1996年Tanaka等报道的新的血小板抗原Ca/Tu,后被命名为HPA-6w,其抗原决定簇定位于GPⅢa,由于GPⅢa上第489位氨基酸存在Arg和Gln之间的转变,因此出现HPA-6a和HPA-6b。同年Tanka等报道了HPA-7w和HPA-8w,发现上述两种新的抗原也定位于GPⅢa。1997年,Peyruchaud等学者又报道了一种定位于GPⅢa的新抗原HPA-10w(b),即La(a),并通过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DNA测序方法发现,由于核苷酸序列中G突变为A,导致GPⅢa上第62位的氨基酸由精氨酸转变为谷氨酰胺血小板血型抗体血小板抗体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针对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I类抗原的抗体,即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一类是针对GP抗原(血小板膜糖蛋白,携带HPA分子)的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称为PBIgG1.血小板上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同种免疫很多研究明确证实,受血者和供血者红细胞ABO血型不符,即使HLA相配合,也会产生排斥血小板输入的免疫反应;进行ABO血型不符的血小板输注,血小板寿命缩短,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若浓缩的血小板血浆中含有高效价的抗A、抗B,也可以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尽管发生反应的比例很低。O型血小板不是万能输血者最大程度上使用ABO同型的血小板输注血小板血型的临床意义2.血小板上HLA抗原的同种免疫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产生抗HLA抗体输血和怀孕是主要原因,目前尚无天然产生的HLA抗体报道刺激机体产生HLA抗体的主要免疫原是血液制品中含有淋巴细胞HLA抗原血小板表面HLA抗原免疫原性较弱输注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含有白细胞/碎片的血液制品产生抗体几率≥纯化血小板输注HLA同种免疫的危险是否与接受的血小板抗原具有剂量反应关系尚存争论3.血小板上HPA抗原的同种免疫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可引起新生儿同种异体血小板减少症和输血后紫癜,但由于发生几率很低,在临床上一般无需进行HPA同型输注。仅在出现多次血小板输注不合或发现高效价的HPA抗体才进行HPA配型。总结血小板上ABH,HLA,HPA抗原均可引起免疫反应;免疫反应程度不一;免疫反应强弱程度的影响因素尚不清楚避免血小板同种免疫的措施1.使用ABO血型相符的血小板;2.使用白细胞过滤器或使用具有过滤白细胞功能的细胞单采机,避免HLA抗体产生。FDA和AABB规定去白细胞血液制品中WBC残留量5X106/L.3.尽量使用单一供者来源的单采血小板,减少患者接触抗原的机会。4.紫外辐照血小板,阻止血小板制品中的树突状细胞和患者的T淋巴细胞反应从而阻断HLA抗体产生的途径注意:使用ABO不同血小板在输血实践中是可接受的,尤其浓缩血小板供应短缺,或当需要HLA相容时,HLA相配最好而ABO不相合。若O型血小板经检测标签阴性-无高滴度抗A、抗B(B等,Ⅲ级),则可用于A、B和AB型患者。值得注意的是无公认的检测高滴度抗A、抗B的实验方法,亦无明确的实验室操作指南。医院血库及临床使用者必须意识到由于O型浓缩血小板输注给其他血型患者可能引起的溶血。RhD阴性患者应当尽可能输注RhD阴性浓缩血小板,尤其对未达到更年期的妇女若RhD阳性血小板输注给可能怀孕的RhD阴性妇女,推荐使用抗D抗体。250IU抗D剂量可在6周内封闭5个成人RhD阳性血小板治疗剂量,对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要皮下注射。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RhD阴性男性或无怀孕可能的妇女接受RhD阳性浓缩血小板,不必使用抗D抗体。血小板的输注国内外统计发现临床使用血小板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红细胞输注的增长速度,如广州2000年血小板的用量(12303袋),是1995年用量的70倍;美国输血协会公布美国血小板的用量从1971年至1980年增长了598%,而同期红细胞输血只上升了58%。2003年血小板使用量较1998年上升了214%,而同期红细胞的使用量只上升了105%050010001500200025001234567时间1997年~2003年成都市临床使用单采血小板的情况分析血小板输注利弊益处:减少微小出血的发病率降低大量出血的发病率/死亡率风险: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输血感染过敏反应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associatedgraft-versus-hostdisease,TA-GVHD)我国血小板输注的现状血小板输注量越来越多,血小板输注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不少患者在输注血小板之后,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已成为当前输血的棘手问题。国内文献曾报道血小板输注无效达30%~70%不等。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监控如果因为病人在出血而输血小板,衡量输血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临床效果。应当通过测量输血后血小板计数的增加来评估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效果。根据病人的大小和血小板输注的多少,有多个公式可以计算血小板计数的增加值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μL×体表面积(m2)/(输注血小板数×1011)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R%)PR%=(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全血容量×100%/输注血小板数全血容量=体表面积(m2)×2.5一次成功的血小板输注在病情稳定的病人身上血小板回收率约6

1 / 8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