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54岁症状:腹胀半月体征:神清,腹软,左下腹有压痛,右下腹无压痛,无排便排气障碍其它诊断:彩超提示阑尾增粗•检查印象:中上腹部肠系膜密度增高,胃底、腹膜后及肠系膜多发淋巴结显示,部分增大,肠系膜脂膜炎首先考虑。肠系膜脂肪炎(mesentericpanniculitis)•是一种少见的肠系膜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Dgder于1960年阐述了本病的病理过程,指出该病是由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肠系膜广泛增厚,继而纤维化,故又称肠系膜脂肪肥厚症、肠系膜脂性肉芽肿、原发性肠系膜脂硬化症、孤立性肠系膜脂营养不良症、退缩性肠系膜炎、Weber-Christian病、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等。病因•本病的病因不明,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肠系膜脂肪组织创伤、亚急性感染、缺血、药物或过敏等不良因素有关。导致脂肪组织过度生长、变性、脂肪坏死及黄色肉芽肿性炎症,正常的脂类物质从变性的脂肪细胞中释放出来,肉芽组织浸润,形成纤维化。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本病以慢性消耗性疾病为主要临床表现,可见低热、消瘦、乏力、纳差、体重减轻,持续数年。•2.腹部表现腹痛早期较轻,性质为隐痛,反复发作,可忍受,不转移,不放射他处。有时可触及包块,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后期出现肠梗阻时,腹痛剧烈,性质为绞痛。当肠系膜血管绞窄时,可出现肠段坏死、化脓性腹膜炎,腹痛呈持续性,有腹膜刺激征表现。临床表现•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常见于50-60岁,男女比例约1.5~1.8:1.0。•2.90%以上的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偶尔累及乙状结肠系膜。病理•病变是由坏死、退变的脂肪组织,吞噬脂质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细胞和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组成,可见钙化,出血和血管内血栓形成。相关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2.X线检查①钡餐造影消化道钡餐造影有时可见小肠移位或受压,但肠黏膜正常,钡灌肠虽可出现升结肠或降结肠钡剂通过受阻,但结肠黏膜无破坏,可除外结肠恶性肿瘤。相关检查②CT扫描因病变部位炎性细胞浸润、脂肪坏死和纤维化的程度不同,CT表现各异。典型表现:围绕系膜大血管(不累及)、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的单个或多个软组织密度肿块(与腹膜后脂肪相比),其内可见脂肪密度和低密度囊变区,大血管和肿块周围见“脂肪晕环”。鉴别诊断•1.结肠恶性肿瘤:回盲部及升结肠的癌肿,虽可于右下腹发现包块并伴右下腹慢性疼痛。但结肠癌病程早期即可出现大便性质及大便习惯的改变,而且钡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可发现结肠内新生物。•2.肠系膜肿瘤较少见,多为恶性,病程进展较快,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或经腹腔镜直接取组织活检,可以在剖腹探查前获得正确的诊断。治疗•本病有自限性的趋势,预后好。经数月至数年的支持治疗后,病人腹痛可缓解,腹部包块可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