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密码的破译《经脉医学》(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经络密码的破译《经脉医学》(1)针灸2007-11-1323:47:26阅读496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经络密码的破译(《经脉医学》一书的代前言)《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为《扁鹊传》(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结尾。据《扁鹊传》,号称扁鹊的秦越人辗转避祸,易地易名,随俗为变;但是,却终于被秦太医令李醯“使人刺杀之”。这件事情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4世纪的后期,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扁鹊去了。但是,在他的身后却给我们留下了可以破译古代经脉医学的“俞拊密码”。《扁鹊传》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上古之时,医有俞跗”;俞拊之为医也,“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练精易形”。俞跗也写作俞拊,这两个字的古文字象形所表现的意思便是:善于在足踝部或者手腕部用艾炷施灸,用以引发出循行性感觉的人。扁鹊秦越人通过长桑君的秘授而得到俞拊的真传,他在为虢太子诊治疾病时说:“阳入阴中,中经维络;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阳入阴支兰藏者生,阴入阳支兰藏者死”。这里讲的,都是俞拊密码语言。除去上述传世经典之外,这个密码还见之于从汉代古墓中出土的“脉书”与“脉人”。俞拊密码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那便是“脉”。后来,“脉”被涂上了迷彩,便成了“经络”。追溯“脉”字的临床实践起源,我们赫然所见到的便是循行性感觉。“脉人”,所指乃是出土在绵阳双包山的“涪水经脉木人”。此木制经脉人体模型上用红色漆线描绘着手三阴脉、手三阳脉、足三阳脉、督脉与带脉。现在已经证实,这些脉源自于对循行性感觉走行路线的实际观测与临摹。《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说:“大古有歧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这里的“技术”一词,它的所指就是经脉医学。原来,东汉以后,经脉医学或歧俞技术就暗昧失传了。经脉医学,它是中华古代医家在以灸与针为手段治疗疾病的实践中,在观察和运用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线及其与疾病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医学。它是曾经失传了两千多年的中华医学瑰宝。经脉医学的复活,端赖于俞拊密码的破译;而解读俞拊密码的钥匙,则隐藏在失传了的循行性感觉的走行图案之中。俞拊密码的破译,也就是“经络迷彩”或“经络密码”的破译。近代有关经脉医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对于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的再发现。在20世纪的70到80年代,中国内地进行了普查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的工作,证实了经脉现象的客观存在并总结出很多临床规律。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前院长季钟朴教授认为,经脉现象是高级生命科学现象,是高等临床神经学中的新天地,提出了“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十六个字研究方略;前副院长、前针灸研究所所长王雪苔教授从医史学与临床学两个方面阐述了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研究的重要性。他们曾经先后领导着中国内地的此项研究,代表着经脉现象研究的正确方向。1979年6月,第一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钱信忠(时任卫生部部长)、张香桐(时任科学院生理所所长)与季钟朴(时任中医研究院院长)作为会议的主持人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作出了正确的学术抉择——经脉现象与疾病相关,研究经脉现象应该与临床诊治疾病相结合;经脉现象原理的研究要以高等临床神经学为方向。高等临床神经学派的学术领导人薛崇成(中医研究院研究员,神经内外科专家)为大会作了主题学术报告。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中国内地的经脉现象研究异彩纷呈,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世纪的最后15年,“经络的研究”被纳入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凡有“七五”的攻关计划与“八五”及“九五”的攀登计划,分别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第七、八、九,三届“五年计划”相对应。在由大连医科大学承担的“八五”与“九五”经络攀登项目中,在有关“经脉现象的科学原理”的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台湾的中国医药大学是合作研究者。这期间,我们得到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肯定现象,说的是以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为研究对象;总结规律,说的是在临床观察中找出经脉现象与疾病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也就是发现与确认“循脉规律”;提高疗效,则说明此项研究不能脱离临床,要运用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的技术为临床服务;阐明本质,就是说,要用高等临床神经学的知识统一地解释经脉现象与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因五脏之输。“输”,同于“俞”或“腧”,它乃是一个依据疾病状况而设定在人体皮肤大表这个屏幕上面的“便捷键”,“一拨”,便是点击或触摸这个键盘点。练精易形。“练”,比喻为长长的丝绸之路或者是江河;“精”,能量或功能——它被这个长长的一条“练”输送到远方。“易形”,把健康的形体“格式”,包括功能与结构,沿循着经脉路线,伴随着循行性感觉“拖放”到了你最需要的地方,让“死者复生”。俞拊密码是什么?它便是大古医家为了练精易形或死者复生而编写的应用程序。如今,俞拊密码已经破译,虢太子脉案得到了解读,“经络”的千古迷彩已经开始拨云见日,经脉医学正在复活。这便是读者将要在本书里所看到的。依据惯例,每个攀登项目结束之后都要出版一本“攀登计划普及丛书”。本书“毛遂越俎”,承担了最后一届经络攀登遗留下来的这个历史任务。本书是2005年在台湾出版的《经脉医学与针灸科学》的科普版。中国内地统编教材《经络学》,如今已经改变名称为《经络腧穴学》,略称《经穴学》;而《实验针灸学》一书中所讲授的可以说全部是实验穴位生理学。这说明,本书的出版也是中医院校教材创新的需要。我们相信,本书及所附多媒体光碟所披露的有关破译俞拊密码与复活经脉医学的学术资料及视频与声频信息,将会使读者和同学们开拓视野,启迪创新。实践中的创新,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逊于它的学术价值。例如,某省中医院依据循行性感觉“气至病所·练精易形”的原理而创用的“新灸法”,使得该院的年门诊量与年业务收入增加了3倍;住院病人也增加了1倍。循行性感觉走行案法提供的疾病信息比现代科技手段提供的更丰富,还可以纠正后者的失误。经脉医学的科学原理属于高等临床神经学与脑科学。关于中医与科学,《哲眼看中医》一书中的首席访谈专家“科眼”看中医而后说:“欧洲经过一场文艺复兴、一场宗教革命,而中国却没有”,“但愿目前中医的艰难处境能够引发中医进行这场革命。”他说:“我们可以找到解开中医学之谜的钥匙”,使中医学“融入现代科学的潮流中”。如今,破译经脉医学之谜的钥匙已经找到了。而解开中医学之谜则需要一场中医学的革命。二、画像石上手持石制鍉针占脉的歧伯(一)画像石上的鸟医神物并不是秦越人1958年出土于山东省微山县两城山的东汉画像石,据刘敦愿先生介绍:“石上浮雕着从前未曾发现过的一种神话题材,即在带状的画幅内,一端刻着一个半鸟半人的神物(胸以上是人,胸以下是鸟),它对面是鱼贯而来的人群,人数多少不等,均作披发跪坐的姿势。神物一只手和来人为首的那个相握,另一只手则作扬举之状,或是握一短棒状物。”(图1—01)那么,这位鸟医神物究竟是何许人氏呢?它是春秋战国之际驰名诸侯的号称扁鹊的名医秦越人吗?当然不是!活动在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5世纪初的秦越人,见载于西汉时所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一位活生生的名医,绝无神物之描述。不可能想象,到了东汉,反而会把它传说成是鸟其身而持有石针的图腾崇拜的神物。刘敦愿也注意到,秦越人是个去汉代不远的历史人物;而这个鸟医神物却“和黄帝、俞跗等远古人物并列,当然是远古人物无疑。”(二)泰始扁鹊或轩辕时扁鹊乃是歧伯《汉书·艺文志》载有《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黄帝”云者为假托,应为《扁鹊、俞拊方》,将扁鹊排列在俞拊之前,应指在俞拊之前的“泰始扁鹊”,也就是“轩辕时扁鹊”。与医药有关的泰始或太古时期的“神人”,据传说记载,有人面蛇身或龙身人首的伏羲氏,他尝味百药而制九针;有牛首的神农氏日尝百草而遇七十毒;被假托为医药始祖的黄帝,则称为有熊氏。依理,同样带有图腾崇拜特征的半鸟半人的太古神医扁鹊,也应该是同一个历史时期的神话人物。那么,这个居于俞拊氏之前的神医是谁呢?依“大古有歧伯、俞跗”的记载顺序应为歧伯。也就是说,在中世扁鹊之前,还有一个大古、太古(泰古)、上古、远古或太始(泰始)时代的有着扁鹊绰号的神物,此半鸟半人的传说中的大古扁鹊,它的正确氏名应是歧伯。歧伯的“歧”字,据《灵枢》的明·赵府居敬堂刊本,均写作“歧”。但是,《针灸甲乙经》的明刻本则写作“岐”。前者为正,后者为误。歧,或者说是“足多趾”与分叉为二,意指鸟足。又说“歧歧飞行貌”。歧字的甲骨文构成于“止”(前行的足迹)与“支”(手持工具以操作)。伯,指部落的首领,常为年老长者而兼通医术者。《汉书·古今人表第八》中所载,也唯有歧伯之名,可见歧伯在经脉医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三、《歧伯占脉行医图》与鍉针的功用一)名为歧伯的轩辕时扁鹊占脉行医观察此画像石,被称为大古扁鹊的歧伯,其中以右手握持受术者的右手而左手举持着一个棒状物者,很可能是在以石制的“鍉针”进行“一拨”的操作而“致气”,使被称为“气”或“脉”的循行性感觉出现,据之以相脉而作出“占断”(诊断)。因而,这幅画像石应该名之为《歧伯占脉行医图》。我们绘有此歧伯占脉的图解(图1—02)。除了上述两城山歧伯画像石之外,还有济南大观园歧伯画像石。后一块画像石上的歧伯,也就是大古的扁鹊,他正在审视手中所持的鍉针,同时口中念念有词地进行着“占脉”呢!(图1—03)。歧伯(大古扁鹊)占脉行医的神话故事失传了。但是,应该称为《歧伯占脉行医图》的画像石却流传了下来。(二)石制鍉针的功用是按脉致气如前所述,歧伯手中所持的石针就是石制的鍉针。这个“鍉”字是金字旁加一个“是”字,读如“镝”(dī)音,是拿来抵压于人体的皮肤表面上而引发出循行性感觉用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工具。“是”字,构成于“日”与“正”。“正”字的象形,就是气至病所或循行性感觉的趋病循行。今有“日”字在上头,则表示着“气之通天”,是趋头循行,有“正常”与“正确”的涵义。据《灵枢·九针十二原》,“鍉针者,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翻译成今日的语言就是:鍉针的功用是按压在经脉之上,使之出现循行性感觉(致气)的,不能刺入肌肤之内(勿陷)。另据《灵枢·九针论》,鍉针“主按脉取气,令邪出。”则说明致气或取气可以有逐邪外出的功效。(三)从石制鍉针发展到金属制九针砭石的用途是切开疖肿以排脓,后来被“九针”中的铍针(剑针)所取代;刺入人体的微针,保留为毫针;用于按脉致气以引发出循行性感觉的石制鍉针,在改为金属制之后,仍然保留着原名至今。浙江省萧山的跨湖桥遗址出土过一些奇形怪状的钉形骨器和木器,据推断,这很可能是八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跨湖桥人用于针灸致气的鍉针的前身。出土的骨钉形器有的是由骨壁较厚的肢骨锯切、精磨而成,造型圆润、规整,器壁光亮,尖部较钝,因为长期被使用,骨钉形器表面还呈现出一种有如玉器被长期把玩后的包浆状(图1—04)。出于河南省新郑县郑韩故城遗址中的一枚石针,它的尾端有棱可以用为砭,头端则为钝圆,其实就是一枚石制的鍉针,与画像石上歧伯所持者完全相同(图1—05)。出土的商周时期的玉针,也不能刺入人体,它的形制仍然类似于鍉针(图1—06)。西汉刘胜墓出土的金制针具中,有一只已经被判定是鍉针(图1—07)。第二节俞拊为医炊窍见应,定经脉定脑一、俞拊为医的史料与俞拊的命名(一)有关“俞拊之为医”的三条史料俞拊是继歧伯之后的大古神医。我们可以找到他与经脉医学相关的史料有如下三条。其中《韩诗外传》与《史记》写作“俞跗”,《说苑》写作“俞拊”,引用时尊重原文,但在本书中均采用“俞拊”为正式名称。《韩诗外传》:中古之为医者曰俞跗。俞跗之为医也,搦脑髓,爪荒莫。吹窍定脑。死者复生。《说苑》: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拊。俞拊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孔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镵石撟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煎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二)俞拊的命名——为什么“故曰俞拊”上记三则史料,各自反映着著录人的时代特征。《韩诗外传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