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中心医疗救援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紧急救援中心救援队组成及职责一、组织结构急救中心医疗救援队由12人组成。其中队长刘洋、副队长王艳,外科医生1人(周强),内科医生2人(张楠、武文进),护士2人(熊鑫、李晓月),司机2人(杨学勇、曹志),担架员3人(崔信、陆野、刘宇)。二、任职条件要求及职责(一)、队长要求:1、具备团队协作、人际沟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2、具备计划、执行和管理灾害救援与重建项目的工作经验3、具有高级以上职称,参加过医疗紧急救援组织的集中培训,且考核合格者。职责::1、负责统筹领导救援队、制定队伍工作目标及策略,完成任务的期限;2、带领医疗救援队选择营地,制定工作方案,协调与当地红十字救援组织及政府间的关系。3、负责与派出红十字会的沟通、联系,促进团队内部及外部的信息交流;4、负责全体队员的管理,保证队员人身安全。(二)副队长要求:1、具备团队协作、人际沟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2、具备计划、执行和管理灾害救援与重建项目的工作经验。3、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参加过医疗紧急救援组织的集中培训,且考核合格者。职责:1、负责全体队员的管理,保证队员人身安全。2、保障队员日常生活。3、后勤保障,及时补充药品及耗材。(三)、医护队员要求:1、、具备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2、年龄在50岁以下,外科、内科应具备医师以上职称,护士具备护师职称。3、身体健康,能够承担高强度的救灾工作。4、经过医疗紧急救援队的集中培训,且考核合格。职责:1.现场救治,负责伤病员的检查、伤情评估、检伤分类、治疗处理。2.重症伤病员的初步处置和转运工作。3.配合做好卫生防疫工作。(三)、医疗保障队员要求:1、司机具备10年以上驾龄,担架员40岁以下,从事本工作两年以上。2、身体健康,能够承担高强度的救灾工作。3、经过医疗紧急救援队的集中培训,且考核合格。职责:1、协助医护人员救治伤病员2、负责伤病员的转运3、保障营地物资和人员安全。4、保证对外联络通畅。管理制度一、紧急医疗救援装备平时由组建医疗救援队的医疗机构代管。管理人员应经常检查维护,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二、装备应装箱、编号,分类、整齐、有序存放,便于管理及搬运。三、药品要专门存储在药品仓库的紧急救援货架上,装箱、贴上标签,以便快速识别及搬运。四、装备出库必须填写出库单,由队长签字批准,领取人签名。一、人员培训制度一、医疗救援队队员每年应进行1—2次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紧急医疗救援专业技能,伤员伤情评估,应急能力等。二、培训计划由省红十字会和医疗救援队共同制定,由省红十字会和医疗机构共同组织实施。三、医疗救援队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卫生应急演练。演练由省红十字会和医疗机构共同组织实施。二、营地管理制度在灾区大部分房屋和公共建筑受损,无法入住的情况下,医疗救援队则必须自行搭建帐篷,建立临时营地。一、营地选址要靠近受灾地点。但不要靠近河边,不要设在树下、山角下,不要设在河滩、河谷中央或河流转弯处,以避免暴雨引发山洪或上游来水造成的安全事故。悬崖下或斜坡易受塌方或山崩影响,也不适合建设营地。二、水源。医疗救援队自备一周的饮用水。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营地尽量靠近水源。三、地面。搭建帐篷前要将地面上的石块、木头和其它带尖的对象拔除,再用土或毛草将地面填平。帐篷搭好后,在帐篷四周挖掘排水沟。做到地面平整,排水良好。帐篷内地面要铺设地垫,防水防潮。四、帐篷的拉门应朝避风方向。人住的帐篷与煮食区(用火区)要有一定距离(10米)。做到人走火灭,人走电断。五、在帐篷区外围洒一圈石灰或硫磺粉,以驱赶蛇、虫、鼠、蚁等动物。三、信息通讯管理制度一、营地的通讯视频设备应由专人管理、维护,确保畅通。二、加强与现场指挥部、当地政府、各救灾团体联系,以便了解最新的灾情、伤病员情况等。三、各组每天向队长通报当天工作情况,汇报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四、队长应关注队员个人身体状况,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工作量和工作节奏。四、财务管理制度一、医疗救援队经费来源(一)医疗救援队的日常培训演练、装备维护经费主要由派出单位提供,组建救援队的医疗机构适当补充,不足部分可从红十字会非定向捐赠资金中列支。(二)医疗救援队赴灾区救援的经费由省红十字会或组建医疗救援队的医疗机构先行垫付。救灾结束后,从社会捐赠款中列支或向当地财政部门申报。二、医疗救援队经费支出管理(一)接到救灾预先号令后,队长应尽快与省红十字会协调财务安排,并预支一部分现金。医疗救援队在灾区工作期间,应安排专人保管现金,记录每日每笔开支。(二)救灾工作结束后,医疗救援队应将所有现金开支和装备消耗清单报省红十字会,协调报销补充事宜。五、宣传管理制度一、医疗救援队队长作为新闻发言人,统筹全队的新闻宣传工作。二、宣传重点:(一)宣传“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宣传红十字会人道主义理念。(二)宣传红十字会医疗救援队在灾区的工作。(三)宣传灾区人民、社会各界对红十字会工作的支持。救援任务结束报告制度一、移交报告救灾任务结束后,医疗救援队应及时撰写报告移交省红十字会和受灾地红十字会。报告内容包括已进行的医疗救援活动、救治伤病员人数,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二、队员评价救灾任务结束后,医疗救援队队长对每位队员在灾区的表现进行评价,为下一次救援工作提供经验。三、任务完成报告救灾任务结束后,医疗救援队应撰写任务结束总结报告提交派出省红十字会。医疗救援队现场救治原则现场救治的总体原则是:采取及时有效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痛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后续抢救打好基础。此外还应遵循以下6条原则:一、“先复后固”原则。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骤停且有骨折者,应首先开展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技术使伤者尽快恢复心跳和呼吸,之后再进行骨折固定。二、“先止后包”原则。是指遇到大出血又有创口者,应首先使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之后再进行创口消毒和包扎。三、“先重后轻”原则。是指同时遇到重伤伤员和轻伤伤员时,应先抢救重伤员,后抢救轻伤员。四、“先救后送”原则。在转送伤员之前做好打通气道、心肺复苏、控制大出血、固定骨折等准备工作,使伤情基本稳定下来。五、“急救与呼救并重”原则。在遇到大批量伤员时,在实施紧急救治的同时,要及时向附近其它医疗机构呼救,争取外援。六、“搬运与医护一致”原则。在搬运危重伤员时,在交通部门协调配合下做好途中医学监护。﹡医疗急救实践证明,受伤者得到急救的时间越早,存活率就越高。最佳急救时间:伤后12小时内;较佳急救时间:伤后24小时内;延期急救时间:伤后24小时以后。医疗救援队伤情处置原则一、医疗救援处置原则医疗技术力量服从统一指挥,统一安排。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先分类再后送。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它人员以抢为主,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二、伤员的医疗救护原则(1)先挖后救,挖救结合。在大体查明人员被困情况后,组织抢救小组,就近分散展开,配合其它救援人员实施先挖后救,挖救结合。对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抢救工作效率。(2)先救命、后治伤。对被抢救出来的伤员进行应急救治,特别要注意清除口鼻的泥土,保持呼吸道通畅。(3)根据伤情,分类处理。根据受伤部位和受伤害程度进行分类处置。如:对窒息、骨折、大出血、昏迷的伤员应先行抢救,之后进行转运;对脊柱骨折的伤员,运送时要将伤员固定在硬质担架上。(4)危重伤员的现场救护a.呼吸、心跳停止者,在现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b.休克伤员取平卧位,进行复苏处理。c.对严重的开放性、污染创面,要除去泥土秽物,用无菌敷料或其它干净物覆盖。d.伤员检伤分类及伤卡填写Ⅰ类伤(填红色伤卡):危重,有生命危险,需立即抢救。Ⅱ类伤(填黄色伤卡):较重,暂无生命危险,需及时转运救治。Ⅲ类伤(填绿色伤卡):轻伤,可稍候处理。0类伤(填黑色伤卡):死亡。e.救护区标志的设置Ⅰ类伤救护区插红色彩旗。Ⅱ类伤救护区插黄色彩旗。Ⅲ类伤救护区插绿色彩旗。0类伤救护区插黑色旗。(5)伤员转送指征下列情况之一的伤病员应该后送:a.后送途中没有生命危险者。b.手术后伤情已稳定者。c.应当实施的医疗处置已全部做完者。d.体温在38.5℃以下者。下例情况之一者暂缓后送:a.休克症状未纠正,病情不稳定者。b.颅脑伤疑有颅内高压,有发生脑疝可能者。三、现场救治的总体原则采取及时有效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痛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后续抢救打好基础。此外还应遵循以下6条原则:(一)、“先复后固”原则。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骤停且有骨折者,应首先开展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技术使伤者尽快恢复心跳和呼吸,之后再进行骨折固定。(二)、“先止后包”原则。是指遇到大出血又有创口者,应首先使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之后再进行创口消毒和包扎。(三)、“先重后轻”原则。是指同时遇到重伤伤员和轻伤伤员时,应先抢救重伤员,后抢救轻伤员。(四)、“先救后送”原则。在转送伤员之前做好打通气道、心肺复苏、控制大出血、固定骨折等准备工作,使伤情基本稳定下来。(五)、“急救与呼救并重”原则。在遇到大批量伤员时,在实施紧急救治的同时,要及时向附近其它医疗机构呼救,争取外援。(六)、“搬运与医护一致”原则。在搬运危重伤员时,在交通部门协调配合下做好途中医学监护。医疗急救实践证明,受伤者得到急救的时间越早,存活率就越高。最佳急救时间:伤后12小时内;较佳急救时间:伤后24小时内;延期急救时间:伤后24小时以后。四、医疗救援队伤情处置原则(一)、医疗救援处置原则医疗技术力量服从统一指挥,统一安排。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先分类再后送。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它人员以抢为主,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二)、伤员的医疗救护原则(1)先挖后救,挖救结合。在大体查明人员被困情况后,组织抢救小组,就近分散展开,配合其它救援人员实施先挖后救,挖救结合。对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抢救工作效率。(2)先救命、后治伤。对被抢救出来的伤员进行应急救治,特别要注意清除口鼻的泥土,保持呼吸道通畅。(3)根据伤情,分类处理。根据受伤部位和受伤害程度进行分类处置。如:对窒息、骨折、大出血、昏迷的伤员应先行抢救,之后进行转运;对脊柱骨折的伤员,运送时要将伤员固定在硬质担架上。(4)危重伤员的现场救护a.呼吸、心跳停止者,在现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b.休克伤员取平卧位,进行复苏处理。c.对严重的开放性、污染创面,要除去泥土秽物,用无菌敷料或其它干净物覆盖。d.伤员检伤分类及伤卡填写Ⅰ类伤(填红色伤卡):危重,有生命危险,需立即抢救。Ⅱ类伤(填黄色伤卡):较重,暂无生命危险,需及时转运救治。Ⅲ类伤(填绿色伤卡):轻伤,可稍候处理。0类伤(填黑色伤卡):死亡。e.救护区标志的设置Ⅰ类伤救护区插红色彩旗。Ⅱ类伤救护区插黄色彩旗。Ⅲ类伤救护区插绿色彩旗。0类伤救护区插黑色旗。(5)伤员转送指征下列情况之一的伤病员应该后送:a.后送途中没有生命危险者。b.手术后伤情已稳定者。c.应当实施的医疗处置已全部做完者。d.体温在38.5℃以下者。下例情况之一者暂缓后送:a.休克症状未纠正,病情不稳定者。b.颅脑伤疑有颅内高压,有发生脑疝可能者。c.颈髓损伤有呼吸功能障碍者。d.胸、腹部手术后病情不稳定者。e.骨折固定不确定或未经妥善处理者。(6)伤员分类分级转运a.轻度损伤:现场进行一般处置后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或暂住点。b.中度损伤:现场应急处理和对症救治后,转县级以上综合医院或野战医院。c.重度损伤:现场急救使伤情稳定后,转市级以上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d.死亡:转遗体存放点。(7)现场医疗操作技术指导●现场评估。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现场情况和伤员情况进行初步评估判断,以便进入下一步应急救治工作。a.检查现场安全状况,查明引起伤亡的原因、受伤人数等,检查伤员是否有生命危险,查明现场可以使用的资源。根据评估情况确定需要何种支持,以及应当采取的救护行动。b.进行现场救护时,应注意保护自身安全。根据现场评估情况,采用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阻止病原体进入身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用呼吸面罩、呼吸膜等实施人工呼吸,戴上医用手套、眼罩、口罩等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