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学方案(设计)课题电解质课型新课授课教师范婉贞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章节第二章第二节课程标准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属于常见无机物的内容,课程最基本的要求为知道酸、碱、盐能够发生电离。虽然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出现“电解质”的概念,但是在教材中它与“离子反应”、“离反应子方程式”等概念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求学生通过“电解质”来认识“离子”的产生、变化及反应。“电解质”概念是学习“离子反应”、“电离方程式”、“盐类的水解”等知识的基础。教学内容根据教师PCK理论,我将从“为什么”“教什么”“怎么教”三个方面阐述我对于本课程的理解。[1]一、为什么教/学?社会价值电解质的应用极其广泛,因电离能够产生离子供人体吸收,在人体中具有维持体液渗透压、水平衡、酸碱平衡、神经和肌肉的应激性、细胞正常的物质代谢等作用,在医药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饲养动物、培育植物上也有重要作用,农业上常用于品种改良另一方面,电解质导电的特性广泛应用于电池电解、电子陶瓷等工业领域,有助于解决电池短路问题、低效能问题等。学科价值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是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过程的重点之一,也是本章教材的一个重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涉及了初中化学有关常见酸、碱、盐的组成及溶解问题、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同时联系了上两节课关于物质的量、物质分类的知识,为下一课时离子反应的条件及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奠定了基础,也为日后学习离子积、溶度积、原电池与电解池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思想价值高一阶段,学生认知发展从宏观转向微观,通过电离与电解质概念的学习,有利于建立宏观与微观的相互转换。基于电解质应用的广泛性,有利于学生建立生活与化学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教/学什么?1、内容梳理:本节课包含以下内容:(1)电离:物质离解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2)电离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来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3)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2、教材结构:【课程导入】前言引入本节课内容。【电解质概念】通过对初中已有的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实验现象,导出电解质概念。【电离概念】解释导电原因,引入“电离”。【电离方程式】举例(NaCl)说明电离过程,引入电离方程式。三、怎么教/学?[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化学基本概念学习的一般过程,或者说概念习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概念的形成;另一种是概念的同化。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观点,“电离”属于定义性概念——电解质在溶液中形成阴、阳离子过程的概括,应在取得例证后,对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分析而得出清晰表述;“电解质”属于规则性概念——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否导电对物质进行分类,应对例证进行共同点归纳而得出。基于以上观点,结合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节课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了梳理与调整,采用自下而上习得概念的方式——概念的形成,围绕电解质展开。首先采用宏观实验、微观分析、符号表征的策略,宏观上通过NaCl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两组实验取得例证,结合微观分析、符号表征认识和深化电离的概念,同时学习电解质的定义性特征(水溶液、熔融状态、导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的方法得出“化合物”这一概念规则,形成电解质的完整概念,逻辑清晰,细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加强了学生探究分析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情况电离方程式:NaCl=Na++Cl-(符号)水溶液中的导电实验(宏观)熔融状态的导电实验(宏观)电离(微观:认识概念)电离(微观:深化概念)常见电解质的导电实验归纳:电解质的概念第一部分第二部分高一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但是强烈的好奇心使新异炫目的事物能够有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学1、认识常见酸碱盐,知道NaCl溶液中含有Na+和Cl-,但未经实验验证;2、知道正负电荷定向移动产生电流的原理;3、具有方程式守恒、物质的量、物质分类方法等基本知识。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让他们对枯燥的说教式课堂十分抗拒。然而,活跃的思维使他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究具有强烈的积极性。——问题驱动1、会写常见酸碱盐及常见离子(如H+、Na+、Cl-、SO42-等)的化学式,具有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能力;2、能运用已学知识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基于以上目标,结合学生情况,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1、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的电离;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3、电解质的概念及酸、碱、盐、常见单质是否电解质的判断。【教学重点】其中,多元物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建立在对电离的深刻认识上,而难溶电解质的判断容易受到溶解度的干扰。为此,我将以下几点设置为教学难点:1、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2、多元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3、难溶电解质的判断。1、建立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1、学会结合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2、掌握联系旧知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3、学会使用实验、归纳的方法形成新概念。1、理解电离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微观过程;2、知道电解质的概念,能够判断酸、碱、盐、常见单质等是否电解质;3、会书写强酸、强碱、强酸强碱盐的电离方程式。教学方法(策略)教学环节重点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PPT:实验器材(荧光棒、导线、电池、NaCl溶液、蒸馏水、NaCl固体、铁架台、喷灯):情境创设策略多重表征策略联系生活策略概念形成策略知识联系策略练习反馈策略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电解质的概念水溶液中的导电性熔融状态的导电性常见电解质导电性教学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3i0smLearningTheory)[3],本节课通过食盐水(NaCl溶液)创设情境,提出“溶液中真的含有Na+、Cl-吗?”“离子来自哪里?”“电离是怎么发生的?”“没有水分子如何使NaCl电离导电?”“哪些物质能在溶液中电离导电?”几个主要问题,逐步递进,层层深入。在“问题驱动”下,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将知识“外化”)构建电解质的概念。教学线索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水溶液中的导电性情境创设:通过运动与食盐水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什么是电解质?食盐水中真的含有Na+、Cl-吗?让学生观察离子符号有什么特点。观察离子符号,得出Na+、Cl-带电的特点。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实验探究1:通过设计导电实验得出NaCl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特性。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导电实验的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电解质概念中的要点:水溶液中、导电。提出质疑:NaCl溶液中一定只是Na+、Cl-在导电吗?怎么证明水本身能不能导电?回答“不一定”,设计对照实验,并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证实NaCl溶液中确实含有Na+、Cl-,为其来源作出铺垫。提问:离子来自哪里?回答:NaCl提出“电离”一词过渡:电离是怎么发生的?从而进行微观分析1: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思考和观察。引起学生好奇,并从微观角度认识电离过程。提问:如果有1molNaCl电离,会生成多少摩尔Na+、Cl-?通过分析得出NaCl电离的方程式。根据化学计量的知识进行思考和回答。学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熔融状态的导电性提问:固态NaCl能否电离?以实验进行验证。进行猜测,观察实验现象。为熔融状态下的电离作出铺垫。固态NaCl不能导电的原因进行微观分析,提出问题:没有水分子如何使NaCl电离导电?回答:加热。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实验探究2:加热固态NaCl进行实验验证: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导电原因。得出电解质概念中的要点:熔融状态、引导学生进行微观分析2:熔融状态的电离情况。导电。常见电解质的导电性提问:以下哪些物质能在溶液中电离导电?在学生进行推测、实验验证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都是“化合物”这一特点。实验探究3:小组实验,亲自观察,把现象记录在导学案上。联系物质分类方法,得出“它们都是化合物”的结论得出电解质概念规则。引导学生将实验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类,得出常见电解质类型。联系物质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得出常见电解质。课堂小结带领学生理清上课的思路,总结课堂所学知识。动口配合老师完成总结。巩固知识,理清思路。练习巩固让学生写出硫酸的电离方程式,判断CO2、CaCO3是否电解质。积极思考,动手完成练习。对知识进行检测,突破“多元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难溶电解质的判断”的难点内容。应用拓展紧扣电解质电离、导电的特性进行拓展。认真听教师讲解,积极思考电解质的其他应用。呼应课程导入,鼓励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学亮点一、教学编排——三重表征教学无论是水溶液还是熔融状态下的导电性质,都贯彻三重表征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转换。三重表征水溶液熔融状态二、实验改进课程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验证溶液的导电性,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同时验证了蒸馏水的微弱导电性,解决了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水能导电”与初中化学学习中“水不能导电”的认知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喷灯加热固体使其导电,将熔融导电实验搬进课堂,反应迅速、现象明显,实现了传统教学中酒精灯加热、电流表表征的不足之处。三、知识联系紧密课程紧密联系化学计量、物质分类等知识,温故知新,建立连贯的知识结构。四、紧密联系化学与生活课程从生活常识进行导入,又紧扣电解质的电离、导电进行应用拓展,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教学评价一、评价内容: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1、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的电离不是常考的知识点,却是认识电解质以及后续学习离子方程式、盐类水解、原电池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深刻认识电离的实质能够为后续学习打下牢固基础。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时学习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必要基础,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才能快速有效地写出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电解质的判断:本课程的主线是电解质的概念,检测对概念掌握程度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利用概念去判断某些物质是否电解质。二、评价方法:1、语言引导法:教学中通过课堂上的言语引导学生回答电离的结果——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推测某些物质的溶液是否能够导电,同步检测学生对电离这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2、练习反馈法:在课堂上设置练习题,让学生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判断水、碳酸钙两种典型电解质。3、导学案法:在导学案上设置框格让学生画出电离的微观图,并精选课后练习题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电解质的判断,弥补课堂时间有限而不能全面检测的缺陷,巩固知识的同时检测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下雨报警器电解质泡腾片运动与盐水板书设计参考文献:[1]梁永平.论化学教师的PCK结构及其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06:113-119.[2]毛敏霞.中学化学基本概念学习条件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附件:附件一:教材截图附件二: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