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电生理脑电图室徐飞飞电极电极材料:脑电图电极用于采集脑电信号,由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但有些金属材料在有直流电持续通过时,由于电化学反应而在金属电极表面产生电荷积累,造成时间和频率的电阻增加。电极表面因为存在电荷和极性而产生直流电效应,经放大后产生大幅度的基线缘慢漂移伪差。因此,这种有极性的金属材料不能用于记录电脑信号。脑电图的电极通常为银电极,其可在外部直流电作用下形成时间和频率依赖性的双相表面电荷,因而没有明显的极化现象。脑电图电极也可采用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的无极性电极。二、脑电图基础知识脑电图基础知识脑电图的波形是由频率、波幅、位相、波形等组成。脑波频率分哪几种主要频带?快波频段?慢波频段?波幅波幅也称电压,单位微伏μν调节与调幅位相位相又称时相,指脑波波形与时间的关系。波形脑波的分布方式广泛性弥漫性一侧性局灶性多灶性游走性对称性脑波出现的方式活动节律暴发阵发周期性散发偶发一过性同步性脑电图诱发试验睁-闭眼试验原理方法正常/异常反应过度换气原理方法正常/异常反应闪光刺激原理方法正常/异常反应睡眠诱发原理方法Wada试验原理方法三、正常脑电图与良性变异型成人清醒期正常背景活动α节律β活动θ活动μ节律λ波Alpha节律(αrhythm):α节律:指8-13(Hz)脑电活动;α节律:指由α脑电活动组成的一种特殊形式节律,主要见于后枕部导联;正常的α频率相当稳定,双侧对称,变异很少≤0.5Hz。成人α波幅20-100μV,一般不超过150μV枕区波幅最高;可扩散到顶,颞,中央导联;右侧较左侧波幅略高,分布更广泛;α节律波幅减低:睁眼,唤醒刺激,集中注视力等情况下;睁眼后单侧不消失为异常;α节律①慢α变异,双重波或切迹波,通常为4-5Hz,可能为α活动未完全同步的结果;②快α变异,为安静状态下的α活动的2倍;上图快α变异下图慢α变异β活动(Betaactivity)>13Hz频率,一般波幅小于30μV,分布广泛,波幅较低:1)额区β活动最常见,频率在20-30Hz,睡眠期可达35-40Hz,随身体活动减低;2)中央区β活动,部分可能在Rolandic区μ节律基础上变异;快波常混杂μ节律;3)后头部β活动,频率多为14-16Hz,可达20Hz,可被睁眼阻滞,属于快α变异型;4)广泛β活动,额中央区最高,频率18-25Hz,波幅30-100μv不等,常成纺锤样节律,是脑电活动对药物的正常反应,药物巴比妥类,如硝基安定,苯巴比妥等;μ节律(Murhythm)又称梳状节律9-11Hz、波幅30-80μv,常混有20Hz快波活动;负相尖,正相圆钝,短串出现;主要见于双侧中央区(C3\Cz\C4);μ活动与感觉运动皮层功能活动相关,不受睁闭眼影响;肢体主动和被动活动时减低;也可被活动意念所抑制;可以不对称,或单侧明显;θ活动(thetaactivity)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较成人多;低波幅(小于30μv),4-7Hz,弥漫性;成人清醒期少量,思睡期出现,睡眠时增加;儿童可为主要的背景活动;颞叶θ,见于老年人可少量或颞区α-β混合短程、阵发出现;λ波(Lambda波)形状类似与希腊字母λ;发生于清醒期枕区,呈倒三角形/锯齿状;波形呈单相或双相/三相,主成分呈正相;波幅20-50μV,波底较宽,100-200ms;散发/连续出现,双侧对称,但也可以非对称。患者主动注视活动物体,眼球扫视运动或节律性闪光刺激是容易出现;成人睡眠分期及睡眠背景活动思睡(drowsiness)脑电活动成年人思睡中背景频率减慢(α解体);α活动增高,分布范围扩大,然后消失;θ波幅增高并广泛分布;1)老年人可出现颞区θ和δ波增多,节律性高波幅δ活动易与病理性间歇性节律δ活动相区别;2)广泛性中至高波幅5-7Hz,θ活动暴发常可见到;β活动增多,偶成爆发性,然后减低;1)思睡期β活动在额中央区增加;2)Mu活动,可见于思睡中,α节律消失后Mu节律可持续存在;I期睡眠(NREM):以3-7Hz,相对低波幅,混合频率脑电活动为主;每页纸中α活动必须少于50%;眼球运动减慢,下颏肌张力减低EMG;随着睡眠深度增加,3-7Hz活动增多,波幅增高;I期末可出现大量顶部尖波;II期睡眠(NREM):睡眠纺锤出现(阵发出现的12-14Hz活动,持续0.5-1.5秒);出现K综合(持续最少0.5秒);由于睡眠纺锤和K综合为散在分布,间断出现,长达3分钟的Ⅰ期睡眠出现在K综合或纺锤之间,也应视为II期睡眠;III和IV期睡眠(NREM):二者常被统称为慢波睡眠;高波幅慢波(峰峰波幅最小75μV,0.5-2Hz脑波)脑电活动为主;如果睡眠慢波以0.5-2Hz波占20%-50%被视为III期睡眠;如果睡眠慢波以0.5-2Hz波大于50%被视为IV期睡眠老年人如果其波幅可以低达50μV,也为3,4期睡眠;REM睡眠REM睡眠:为相对低波幅,混合频率的EEG,类似于I期睡眠表现,但下颏肌电张力明显减低,伴以周期快速眼球运动;顶部尖波(vertexsharp)可见于NREMⅠ,并可延续到Ⅱ期;100-300μv,波宽125-300ms,青少年波幅最高;V波双侧同步,主波负相为主,见于中央顶区;儿童和青年人,V波可呈高波幅尖或棘波形态,需与癫痫波鉴别;双侧不对称出现中央导联,但在睡眠初期可以一过性不对称;可见思睡状态纺锤活动(sleepspindle)NREMⅡ的标志,并可延续到Ⅲ期;波形12-14Hz梭形节律,50-75μv,0.5-2s/串;中央区(Cz、C3、C4),向额区扩散;同步、对称,也可以游走,不对称;极度纺锤,小儿纺锤波幅100-150μv,串长>5s,见于癫痫/智力低下儿童,也可正常儿童;Kcomplex(K-综合波)高波幅复合双相或多相慢波,类似顶尖波,但常比顶尖波更宽;出现在NREMⅡ期,并可延续到Ⅲ期;可以分布到顶区和额区;顶部波幅最高;常伴以纺锤活动;为一种传入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与觉醒(arousal)机制相关;POSTS(posterioroccipitalsharptransientsofsleep)睡眠中一过性枕部正相尖波呈正相尖波式样,一过性出现枕区;见于双侧枕区,散发或连续出现;单个波形,正相电位,或4-5Hz的节律,波幅20-80μv,双侧同步、不同步;常双侧对称,可以稍有不对称;主要见于轻-中等程度睡眠;易被误以为异常波;上图平均导联下图双极导联成人临床下节律性放电(subclinicalrhythmicelectrographyicdischargeofadults)(SREDA)临床上不常见;主要见于老年人;类似癫痫放电,但从不伴有临床症状,对诊断癫痫没有意义;开始:突然出现,突然或逐渐停止,分段性,或阵发性;频率:连续性单相或双相尖样波,节律性θ和δ性质;持续时间:平均1分钟;分布:顶,后颞;对称或不对称;患者状态:清醒休息状态或HV过程中;偶见睡眠中;缺损节律(breachrhythm)为颅骨缺损记录的脑电活动;这一情况是指颅骨缺损区,在没有颅骨衰减的情况下,可以记录到更多的高频脑电活动;可见β活动数量增多,波幅增高;精神运动变异型(psychomotorvariant)思睡节律性颞叶暴发θ活动(rhthmictemporalthetaburstsofdrowsiness,previoulsyknownasthepsychomotorvarieantpattern)5-7Hz尖样波或带切迹的,由于基本θ频率融合(harmonics),可双侧或单侧性暴发出现在双颞区,并不转化其他频率或波形有别于癫痫放电;主要见于青年人;中-前颞区,向旁中线区扩散;阵发或暴发出现;14&6Hz正相棘波以往称为每秒14&6Hz正相棘波;单导最易出现,正相呈尖样,负相较圆钝;轻睡状态下的后颞最为明显;正相波为13-17Hz或6-7Hz,持续时间为0.5-1秒,单个或者暴发出现;思睡或睡眠状态中出现;12-20岁多发;上图14/6Hz正相棘波下图6Hz正相棘波小尖棘波(sss)见于思睡或轻睡状下;常为低波幅,短时限<50ms,双相棘波,下降支较陡;其后慢波成分,可以有,无节律性慢活动,不影响背景脑电活动;多见于单极导联,颞区,可广泛分布;定侧:单侧为主,可双侧对称,或不对称;发生:散在;患者年龄:成年;对癫痫发作的诊断没有意义;6Hz幻影棘波6Hz棘慢波也被称为快棘慢(fastspike-and-wave);以棘慢波形式出现;频率:6±1Hz;重复频率:规则;暴发持续时间:短暂;分布:前头部和后头部导联;定侧:双侧对称,同步;通常为低波幅棘波;主要见于轻睡状态;随睡眠加深而消失;与临床癫痫发作无关;患者年龄:青年;门棘波,或称门波(wicketwaves,orwicketspikes)为单个棘样波,或成串Mu样波;6-11Hz;60-200μV;负相尖样,正相圆钝;主要见于老年;发生于思睡或轻睡期;出现于α波消失后;见于颞区,双侧或单侧,可一侧多发,常为左侧;以单个形式出现,常被误以为颞叶癫痫;其后不伴以慢波成分,不改变背景活动,不使背景脑电活动减慢,与颞叶癫痫不同;上图平均导联下图双极导联手套波(mittenpattern)400-500ms高波幅波形,多见于Fz、Cz见于睡眠状态;上升支常出现切迹波,形成拇指部分100-125ms;其慢波,形成手的部分;需与棘慢波综合鉴别1.sss再找个清晰的图片替代原有图片!2.6Hz幻影棘波,在找个清晰的图片替代原有图片!完善课件内容!徐飞飞于2015-12-12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脑电图新生儿、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脑电活动频率与年龄相关的演变过程α活动年龄主要部位出现频率分化程度3个月龄枕区3-4Hz不明显6个月龄枕区5Hz不明显9-18个月龄枕区6-7Hz不明显2岁枕区7-8Hz轻度分化7岁枕区9Hz中度分化15岁枕区10Hz分化良好脑电活动频率与年龄相关的演变过程•θ活动见于各年龄段儿童的清醒状态下的脑电图中。•θ活动3周为中央区节律;•1岁内迅速增加,分布广泛;•5-6岁达到高峰,其后开始下降,以颞、枕区著•2-5岁弥漫性θ活动为主;•5-6岁α与θ活动大体相等;•此后年龄段中α活动逐渐变得更加明显;脑电活动频率与年龄相关的演变过程•中央区μ节律以中央区(C3、C4)为主;•出生后Rolandic节律为6-7Hz;•到3个月龄后频率为8-12Hz;•6-12个月龄,中央区节律数量逐渐增多;•可不对称性出现;•如无特殊加注,均为睁眼状态下记录。脑电活动频率与年龄相关的演变过程•Lambda波•枕区一过性尖样波,与受试者对明亮的图形和结构复杂物体的快速扫视性眼球运动有关;•正相为主,75-100ms,可伴随出现一个后续约200-250ms负相电位;•见于6个月龄-10岁之间儿童;•2-3岁为最多发年龄;波形也最为明显;•扫视诱发的一种电位;•如无特殊加注,均为睁眼状态下记录。脑电活动频率与年龄相关的演变过程•δ活动1岁之内δ与θ活动大体相等•δ活动逐年数量增加持续到5岁,但少于θ活动;•随着发育脑电活动趋于以θ活动为主;脑电活动波幅与年龄相关的演变过程•3个月龄波幅50-100μv•9个月龄波幅100-200μv•1岁末波幅>200μv•6-9岁儿童α波幅达到最高,然后开始下降。•α活动波幅右侧较左侧为高,几乎见于所有儿童之中;•睁闭眼抑制现象3个月龄才可能出现;儿童年龄的7个分期和各期脑电图特点•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前,共40周,胎儿的周龄即胎龄。•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婴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幼儿期:自满1周岁至3周岁。•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至6-7岁。•学龄期:自6-7岁至青春期前。•青春期:11-12岁至17-18岁。新生儿期脑电图特点(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从早产儿到足月儿,脑电图背景活动的发育规律大致是从非连续图形逐渐演变为交替型图形,最终发展为连续性图形。•新生儿期脑电活动频率范围很宽,从低波幅的8-15Hz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