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规范》主要修订条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抗震规范》主要修订条文1、调整场地类别的划分将Ⅰ类分为Ⅰ0、Ⅰ1两个亚类岩石的剪切波速或土的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类别I0I1IIIIIIVVs8000800≥Vs5000500≥Vse2505≥5250≥Vse15033~5050Vse≤15033~1515~8080岩石场地坚硬土Ⅰ0类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可降1度(6度不降低)注意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抗震措施:包括“一般规定”及“计算要点”中的内力调整,以及抗震构造措施的全部内容;抗震构造措施:指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不需计算,主要包括各章的“抗震构造措施”;表5.1.4-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s2)地震影响6度7度8度9度多遇地震0.040.08(0.12)0.16(0.24)0.32设防地震0.120.22(0.32)0.42(0.60)0.80罕遇地震0.280.50(0.72)0.90(1.20)1.40注:括号中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2、补充中震、6度大震的地震影响系数表5.2.5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类别6度7度8度9度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0.0080.016(0.024)0.032(0.048)0.064基本周期大于5.0s的结构0.0060.012(0.018)0.024(0.032)0.0403、补充6度小震的楼层剪重比系数4、超长、大跨结构,应考虑行波效应的多点输入地震计算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应视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或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指跨度大于120m、或长度大于300m、或悬臂大于40m的结构。5、改进了反应谱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①降低了小阻尼(2~3.5%)的地震影响系数值,最大降低幅度达18%。略微提高了阻尼比6~10%的地震影响系数值,长周期部分最大增幅约5%。②适当降低了大阻尼(20~30%)的地震影响系数值,在5Tg周期以内,基本不变,长周期部分最大降幅约10%,扩大了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范围。6、补充完善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5.3.4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尚可按竖向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计算。其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可采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65%,但设计特征周期可按设计第一组采用。本条为新增的规定,空间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除了5.3.2、5.3.3条的简化方法外,还可采用竖向振型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7、增加以竖向地震为主的工况组合地震作用γEhγEv仅计算水平地震作用1.30.0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0.01.3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水平地震为主)1.30.5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为主)0.51.3表5.4.1地震作用分项系数8、增加8度(0.30g)的混凝土结构适用高度结构类型烈度6788(0.3g)9框架6050403524框架-抗震墙1301201008050抗震墙1401201008060部分框支抗震墙1201008050不应采用框架-核心筒1501301009070筒中筒18015012010080板柱-抗震墙80705540不应采用表6.1.1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9、增大板柱-抗震墙结构的适用高度结构类型烈度6788(0.3g)9板柱-抗震墙(送审稿)80705540不应采用板柱-抗震墙(2001规范)403530不应采用征求意见稿:6度和7度(0.15g)、高度小于24m时,可不设抗震墙,形成板柱框架体系。送审稿:多数专家的反馈意见,保留需设置抗震墙、不得采用无抗震墙的要求。10、明确局部框支转换的处理仅有个别的墙体(不落地墙体截面面积不大于总截面面积的5%~10%)需采用框支时,只要框支部分设计合理且位置不致增加扭转不规则,总体上仍视为抗震墙结构,其适用最大高度可仍按全部落地的抗震墙结构确定。11、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调整①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措施,30m→24m②核心筒-外框结构的高度低于60m时,其抗震等级允许按框剪结构确定③框剪、抗震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以24m为界降低一级(四级不降)—近年来,禁用粘土砖使低层的框剪结构和多层抗震墙结构应用增多④高度>35m的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等级提高⑤裙房的抗震等级: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按主楼确定的抗震等级。裙房与主楼相连的相关范围:一般从主楼周边外延主楼对应尺寸一倍且不大于20m,相关范围以外的区域可按裙房自身的结构类型确定。对于偏置裙房,其端部的扭转效应很大,需要加强,建议至少比按裙房自身结构类型确定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⑥地下室的抗震等级: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且不宜低于四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范围,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12、少墙框架的设计措施框架-剪力墙:底部(基底,对塔类结构指大底盘以上一层)框架按刚度分配的总倾覆力矩小于总倾覆力矩的50%。少墙框架:底部框架按刚度分配的总倾覆力矩大于总倾覆力矩的50%较多。少墙框架位移限值:层间位移限值可按承担倾覆力矩的大小在框架和框剪结构二者之间适当内插。少墙框架适用高度: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也可在框架和框剪结构之间适当内插。少墙框架承载力计算: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其框架部分的地震作用效应,宜采用框架结构模型和框架-抗震墙结构模型二者计算结果的较大值。13、提高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设计要求本次修订,提高框架结构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而框剪结构、板柱-抗震墙结构和核心筒外框结构的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不变。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级取1.7,二级取1.5,三级取1.3,四级取1.2;其他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取1.4,二级取1.2,三、四级取1.1。bccMM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时的框架尚应符合buac2.1MMbuaM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计入梁受压筋和相关楼板钢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加大柱截面尺寸: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层数不超过2层或四级时,均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层数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层数不超过2层或四级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层数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14、提高框架部分作为二道防线的设计要求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任一层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地震剪力应乘以增大系数。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时,增大后的剪力值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架–抗震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侧向刚度分配的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5倍二者的较小值,且不得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15%。15、扩大抗震墙墙肢的加强范围①增加三级抗震等级抗震墙墙肢的轴压比要求(≤0.60);②墙体轴压比控制范围,由底部加强部位扩大到全高;③三级抗震等级的抗震墙,也应设约束边缘构件;同时减小轴压比较小时的暗柱配箍要求。16、补充框架结构中楼梯间的设计要求①计算要求: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②构造要求:a、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b、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显著不规则,并应对楼梯构件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构造应考虑休息板的约束和可能引起的短柱。c、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结。17、增加7度(0.15g)、8度(0.30g)钢结构房屋的适用高度结构类型6、7度(0.10g)7度(0.15g)8度9度(0.40g)(0.20g)(0.30g)框架11090907050框架-中心支撑220200180150120框架偏心支撑(延性墙板)240220200180160筒体(框筒,筒中筒,桁架筒,束筒)和巨型框架30028026024018018、增加钢结构房屋抗震等级的规定钢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19、修改了钢结构阻尼比取值(增大)和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送审稿的阻尼比取值:1高度不大于50m时,可取0.04;高度大于50m且小于200m时,可取0.03;高度不小于200m时,宜取0.02;2当偏心支撑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阻尼比可比1款相应增加0.005。3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阻尼比可取0.05。现行《抗规》阻尼比取值:不超过12层时取0.035;超过12层时取0.02;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阻尼比可取0.05。20、增加钢框架结构梁端塑性铰外移时“强柱弱梁”验算要求↓↓21、明确抗侧力构件的连接的弹性设计要求①连接的弹性设计:连接的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相邻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不是内力设计值);②连接的极限承载力验算:连接的极限承载力应大于构件的屈服承载力pjuMMGbnpjuVlMV)/2(2.1连接极限受弯承载力连接极限受剪承载力梁的塑性受弯承载力22、增加了建筑抗震性能设计的原则规定23、增加大跨屋盖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24、增加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25、补充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混合结构,在美国主要用于非抗震区,且认为不宜大于150m。在日本,1992年建了两幢,其高度分别为78m和107m,结合这两项工程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并未推广。据报导,日本规定今后采用这类体系要经建筑中心评定和建设大臣批准,至今尚未出现第三幢。我国自80年代在不设防的上海希尔顿酒店采用混合结构以来,应用较多,除大量应用于7度和6度地区外,也用于8度及以上地区。由于这种体系主要由混凝土核心筒承担地震作用,钢框架和混凝土筒的侧向刚度差异较大,国内对其抗震性能虽有一些研究,但不系统,故本次修订,将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结构做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列入附录G.2。①二道防线的要求(应做双重体系)钢框架部分除伸臂加强层及相邻楼层外的任一楼层按计算分配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且不小于结构总地震剪力的25%和最大楼层地震剪力1.8倍二者的较小值。钢框架部分按刚度计算分配的最大楼层地震剪力,不宜小于结构总地震剪力的10%。当小于10%时,核心筒的墙体,在底部加强部位应承担全部地震作用,其他部位承担的地震作用应增大不少于10%;墙体构造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一级时应适当提高。②避免承载力突变:当钢框架柱下部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时,不同材料的框架柱连接处应设置过渡层,避免刚度和承载力突变。过渡层钢柱计入外包混凝土后,其截面刚度可按过渡层下部型钢混凝土柱和过渡层上部钢柱二者截面刚度的平均值设计。③楼盖体系:应采用压型钢板组合楼盖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内筒与外框之间的楼面梁宜采用钢梁,梁端宜采用铰接;如钢梁与混凝土墙体刚接,宜在墙体内设置连接用的构造型钢。④位移控制:结构层间位移限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限值。⑤阻尼比取值:多遇地震下结构阻尼比不应大于0.045,也可按钢筋混凝土筒体(墙体)部分和钢框架部分在结构总变形能所占的比例折算为等效阻尼比。现行《高规》:混合结构取0.04。汇报结束敬请批评指正THANKYOU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