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社会影响由于社会压力而发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社会影响(socialinfluence)广义的社会影响包括人际相互作用于人际关系的影响、群体影响和达社会的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社会影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他人是影响者,个体是被影响者。影响者是通过以下六种手段影响被影响着:强制当被影响者的行为不符合要求是,影响者采用惩罚手段奖赏如被影响者的行为符合要求,影响着给预奖励或表扬威望影响者在人格、知识、能力等方面有较高的威信法权影响者的法律地位及全力使被影响者有义务服从。参照参照群体是个体向往的群体,个体自愿按其规范评价自己的意见和行为信息其影响力来自信息本身,而不涉及影响者的品质及其与被影响者的关系。第一节从众一、从众的概念与经典研究(一)从众的概念1、从众(conformity)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2、从众的特点(1)引起从众产生的群体压力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2)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是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到情况下发生影响,使其随大流时并没有意识到。(3)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二)从众的功能大多数的从众行为不具有社会意义,它本身无所谓是积极地会消极的,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从个体来看,,它只有在多方面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三)有关经典研究1、社会规范的形成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的试验2、群体压力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Asch)在五六十年代进行的经典试验。7名被试,其中一位是真被试,六人是主试的助手123二、从众的类型根据外显行为是否从众,及行为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可分为三类:1、真从众外显上与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看法也认同于群体。2、权宜从众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真理在自己心中,但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动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3、不从众一种是内心倾向虽与群体一致,但由于某种特殊需要,行动上不能表现出与群体的一致。一种是内心观点与群体不一致,行动上也不从众。三、从众的原因(一)行为参照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他原因(情况不熟悉)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对自己行为的引导。根据费斯廷杰社会比较理论,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的人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二)对偏离的恐惧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三)群体的凝聚力指群体对其他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与群体有密切联系,对群体做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要求。由群体参照性引发的从众是真从众;由恐惧偏离而引发的从众是权宜从众;由群体的凝聚力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引发的从众行为是层次更高的从众行为。四、影响从众的因素(一)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一致性构成,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要因素。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在50年代与莫里斯等人(w.N.MorrisandR.S.Miller)1975年的研究证实。无论群体的规模如何,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致,即使持不同意见的人没有任何权威,都会使从众的比率大大下降。群体意见不一致导致从众率急剧下降的原因:1、出现不一致时,人们对多数的信任程度会降低。2、当人们的判断也获得其他人支持时,会直接增强人们对自我判断的信心,从而减少从众率3、群体意见不一致减小了人们的偏离焦虑,降低了对群体压力的意识,导致人们进行独立判断的倾向增加。(二)群体的规模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是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上升的。大规模群体有更大的诱发从众的作用(三)肯定程度与个性特征人们对自我判断的肯定程度越高,相应的行为从众率也越低心理学家考勒曼(J.F.Coleman)等人1958年的研究表明,问题难度与从众率的相关数男性为0.58,女性高达0.89。问题越困难或缺乏客观标准,从众率越高。女性在相应的困难程度下比男性更倾向于从众个性特征对于从众性的影响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被试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性越低被试自信心较差,易于从众(四)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费斯廷杰等人研究发现,人们在发表意见后,在相关选择上的自我卷入水平会有实质的增加,并由此直接导致从众性的降低(五)文化差异从众率存在民族差异第二节服从一、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试验1963年在耶鲁大学进行试验(一)研究被试40名。(二)原型步骤(三)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距二、服从的原因1、合法权力指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占据社会结构特定位置的人,通过规范化的社会角色联系,自然地就获得了指挥、命令某一部分人的合法权力。2、责任转移人们在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有伤害性后果时,也仍然倾向于服从权威的命令。服从权威和责任转移是人们非常稳固的心理机制三、影响服从的原因1、他人支持米尔格莱姆的试验发现,他人支持,会直接导致人们对权威的藐视。社会支持会显著增加人们对权威的反抗2、行为后果的反馈(1)间接反馈(2)声音反馈(3)身体接近(4)身体接触3、个性因素道德发展水平直接同人们的服从行为有关道德水平越高,越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独立价值观行事,拒绝服从权威而去伤害别人。第三节社会助长与社会堕化一、社会助长(一)社会助长(socialfacilitation)也成为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别人一起活动所代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最早以科学方法揭示社会助长现象的是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N.Triplett,1898)。社会助长作用的性质一方面,社会助长作用的确广泛存在,并且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效率在数量上的增加,而且也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乃至最终会变为社会干扰。促进简单行为他人在场唤起增强优势反应消弱复杂性为(社会心理学家扎伊翁茨1965年试验)(二)性别助长1、指性意识发展成熟的人,异性又高于同性的特别行为促进作用2、实验被试选择:二、四、六和初二年级的男女学生仰卧起坐二、四女学生同、异性注视下没有什么变化六和初二年级的男生在异性的注视下,比同性注视下,仰卧起坐的次数要多六和初二年级的女生在异性的注视下,比同性注视下,仰卧起坐的次数要少“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性别助长不只在人类中存在,鸟类和灵长类中也有这种现象3、社会助长作用的机制社会心理学家扎琼克1965年提出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简单或熟练工作,有他人在场提高效率复杂的工作,有他人在场效率降低费里德曼1981年近一步解释,群体背景能够引起行为的内驱力的增加,因为它能唤起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将社会情境作为竞争情境来看待。有他人在场的情境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感到由社会比较引发的竞争压力,从而使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增加二、社会堕化(socialloafing)1、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也称为社会堕化或社会逍遥。2、心理学家达谢尔的试验拔河试验单独一人63公斤二人每人只有59公斤三人每人只有53.3公斤八人每人只有31公斤1979年拉特纳用测量被试拍手和呼喊声音强度的方法,同样揭示了社会堕化作用存在。社会心理学家在七八十年代所作的大量研究揭示,社会堕化作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在强调集体主义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日本、泰国、台湾、印度、马来西亚等国也存在。3、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社会堕化的原因,使个人的被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4、80年代后期研究群体中,如何避免“浑水摸鱼”式的社会堕化现象: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群体鼓励个人要有团队精神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