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货币政策第一节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其操作手段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第三节货币传导机制第四节货币政策效果第一节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其操作手段货币政策是指金融管理当局等政府部门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有影响货币数量的措施。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其操作手段二、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及其操作工具的分析三、货币政策基本目标的抉择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返回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其操作手段(一)货币政策的目标层次、操作手段及其传导(二)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三)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一般为经济增长返回(一)货币政策的目标层次、操作手段及其传导货币政策的目标按层次分为三类: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西方国家流行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但实践中不可能将这四个目标同时作为最终目标,这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冲突。如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之间、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中介目标是货币当局为实现最终目标而设立的、能受货币政策手段和操作目标影响的中介金融变量的变动范围指标,是操作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传导媒介。操作目标既是货币政策手段能直接作用控制的,又是能影响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的变动范围指标。对于设立的最终目标,中间变量和操作变量的选择有两类:一类是价格型变量,主要有利率与汇率;另一类是数量型变量,主要有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货币政策手段或政策工具西方国家常采用的有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的传导方式: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再贴现率短期利率长期利率经济增长法定存款准备率信贷总量货币供应量稳定物价公开市场业务等返回(二)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经历了由“经济增长或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或抑制通货膨胀”的变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则大体经历了“利率——货币供应量——利率为主”的演变过程;操作目标也相应地改变。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2、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变化3、操作工具的选择直接型的政策工具是信贷控制;间接型的政策工具主要是三大政策工具。返回二、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及其操作工具的分析(一)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迁双重目标(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单一目标(币值稳定,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或手段现存问题分析1、再贴现率2、准备金率3、再贷款率4、公开市场操作——债券、央行票据返回三、货币政策基本目标的抉择货币政策基本目标抉择有四个基本方法:相机抉择法、临界点抉择法、逆经济周期法和简单规则法。返回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一)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1)相关性,即与货币政策目标要有稳定的联系;(2)可测性,即必须能够数量化且易于统计;(3)可控性(包括抗干扰性或独立性),即中央银行运用政策工具能对该变量进行有效地调节与控制。(二)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返回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用于保证货币政策得以实现所采取的措施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工具——“三大法宝”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返回一、一般性工具——“三大法宝”它是指中央银行采取的无特殊的针对性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它对金融活动的影响是普遍的。主要类型:(一)公开市场操作(二)贴现政策(三)法定准备金返回(一)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因为,它决定基础货币变动的基本因素,也是货币供应波动的主要根源。公开市场操作的对象,主要是政府债券。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有:1、公开市场操作是由中央银行主动进行的,其规模的大小完全由它所控制。2、公开市场操作是灵活和精巧的,其规模可以恰倒好处地把握。3、公开市场操作是易于逆转的。当公开市场操作中出现错误时,中央银行便可以立即逆向使用这一工具。4、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立即执行,不会有行政性延误。返回(二)贴现政策所谓贴现政策,主要指的是变动贴现率,通过它可以影响贴现贷款数量和基础货币,从而对货币供应发生影响。1、贴现的作用2、贴现政策的优点和缺点3、对贴现政策的改革建议返回1、贴现的作用(1)中央银行对银行的贴现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商业银行临时性、季节性等短期流动性需要,而不是为了谋取利润。(2)贴现具有防止金融恐慌的重要作用。[资料]贴现用于防止金融恐慌: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股市风潮(3)贴现可用作一种信号,以表明中央银行的将来的货币政策的意向。因而,如果中央银行决定要让利率上升以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便可以用提高贴现率的方法来表明它的这种意向。贴现作为一种信号存在的问题是,信号可能被误解。返回2、贴现政策的优点和缺点贴现政策的最重要的优点——中央银行利用它来履行其最后贷款人的作用。贴现政策的缺点:(1)调整贴现率的声明,可能导致对中央银行意向理解的混乱。(2)当中央银行把贴现率定在某一特定水平上时,市场利率和贴现率之间的利差将会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波动。(3)中央银行虽然能够改变贴现率,但不能强迫银行借款。也就是说,贴现政策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所控制。(4)相对于变动贴现率来说,公开市场操作更易于掉转方向。返回3、对贴现政策的改革建议(1)取消贴现贷款。这是弗里德曼和其他经济学家的建议。(2)贴现率同市场利率绑在一起。这种建议可用惩罚性贴现率的概念来表述,即按高于市场利率的一个固定数额来确定贴现率。把贴现率同市场利率绑在一起有很多优点。A、中央银行可以继续运用贴现来发挥它的最后贷款人作用。B、多数情况下,可以消除市场利率同贴现率之间利差的波动,从而剔除了导致贴现贷款数量波动的一个重要根源。C、如果使用惩罚性贴现率概念,贴现窗口的管理工作还会大大简化,因为,银行不再可能为谋利而从贴现窗口借款。D、由于贴现率的变动是自动的,中央银行意向的虚假信号将不复存在,前述的贴现作为一种信号存在的问题也将消失。返回(三)法定准备金它是“猛烈而不常用的武器”。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收缩或扩张市场信用。1、改变法定准备金率的优点和缺点2、对法定准备金率的改革建议3、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返回1、改变法定准备金率的优点和缺点使用法定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应的主要优点——对所有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并且对货币供应有很强的影响。但它作为一项有力的工具,可能利少而弊多。因为,(1)以改变法定准备金率的方式来使货币供应作小幅度调整是不易的。(2)对超额准备很低的银行,提高准备金率可能立即引起流动性问题。返回2、对法定准备金率的改革建议为改革法定准备金制度,曾有过两个极端性建议。一是完全取消,另一是把法定准备金率定为存款的100%。(1)完全取消法定准备金率。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一直在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有些国家已经完全取消这种制度。[资料]为什么出现世界范围的降低法定准备金现象?(2)把法定准备金率定为存款的100%。弗里德曼在建议取消贴现的同时,也建议把法定准备金率定为存款的100%。返回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实施的,不对整个金融市场产生影响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间接信用调控工具、直接信用调控工具和道义劝导手段。1、间接信用调控工具的特点:作用过程是间接的,需通过市场供求变动或资产组合的调整来实现。这类工具主要有:差别利率、证券抵押放款的法定保证金比率、消费信贷管制、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等。2、直接信用调控工具的特点是: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方式,直接对商业银行的放款或接受存款的数量进行控制。这类工具包括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规定利率的上限等。3、道义劝导手段的特点是:灵活方便,运用范围广。道义劝导的方式:中央银行通过书面通知、指示等方式,劝导商业银行自觉遵守金融政策法规,并指导它采取各种措施,配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现。返回第三节货币传导机制一、货币传导机制货币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现实地实施货币政策开始,到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期间所经历的各环节、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二、货币传导机制的类型返回二、货币传导机制的类型(1)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述为:M↑→r↓→I↑→E↑→Y↑(2)“可得性假使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述为:M↑→贷款↑→I↑→Y↑(3)“q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述为:M↑→i↓→PS↑→q↑→I↑→Y↑(4)“消费者支出模型”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述为:M↑→i↓→Ca↑→Y↑(5)“流动性效应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述为:M↑→PS↑→V↑→D↓→Ca↑→Y↑(6)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述为:Ms↑→E↑→Y↑返回第四节货币政策效果一、概念二、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IS-LM模型分析三、货币政策效果的制约因素返回一、概念货币政策效果是指央行采取一系列货币政策是否会对金融活动及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干扰作用。理论界关于货币政策效果的争论主要有:凯恩斯学派运用IS—LM模型来分析货币政策效果;货币学派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分析货币政策效果;理性预期学派则运用货币中性模型来说明货币政策无效。后二者主要说明货币政策无效。在此,我们主要讨论运用IS—LM模型来讨论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返回二、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IS-LM模型分析1.IS—LM模型该模型是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希克斯(197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首先提出,后经美国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汉森阐述,以及后来的众多学者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模型。假定:经济系统由两个同等重要的市场,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组成。产品市场的均衡要求产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此时形成产品供求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各种组合,即IS曲线(见图5a)。货币市场的均衡要求货币的供求相等,此时形成货币供求相等的利率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各种组合,即LM曲线(见图5b)。返回三、货币政策效果的制约因素1.经济因素1)时滞:包括三种类型: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外部时滞。2)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3)社会公众与央行之间的博弈行为2.体制因素1)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2)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的变化3)政治因素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