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3苏联的改革与解体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回忆1、苏联成立于?2、苏联工业化方针最显著的特点是?3、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特点?4、“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的标志是?5、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1922.12.30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必须为重工业服务“一五”:“二五”:工业—农业国工业强国速度_______经济快计划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积极消极1、2、3、政治:经济:第3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一、赫鲁晓夫的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1879~1953)突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一度动荡,赫鲁晓夫先是发动高层同僚一举铲除了贝利亚,接着,他又成功地剥夺了马林科夫的政府首脑地位。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1956年2月,召开了苏共“二十大”。(二)、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会议概况:①赫鲁晓夫作党中央的工作总结报告。②大会还听取了赫鲁晓夫作的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思考?当时苏联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要想改革,就必须对准突破口(切入点)(三)、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1、政治改革:会后苏联开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动,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二十大”过后,出于赫鲁晓夫的主动,组织了约百来个专门委员会,对各劳改营和流放点的所有政治犯进行重新审查。这样从“1956年至1957年间七八百万人获释回家。另有五六百万人死后恢复名誉。”大规模政治恐怖及与之相伴的劳改营体系从此在苏联完全成为过去(1)、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2)、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首先从农业开始。2、经济改革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此可发现什么问题?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机构的措施。东方1号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接见永载史册的征服宇宙空间英雄尤里.加加林赫’生平最“得意”之作:在联合国大会演讲席上,当着全世界代表拖下大皮鞋,用手一边大力敲打演讲台,一边大吐“口水”(口沫横飞)——十张纸巾都不够!!!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赫鲁晓夫(1894—1971)(四)、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成效甚微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改革失败的原因是:2、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只是在具体做法上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一)、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经济方面(二)、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1、改革仍然是在计划经济的范围内进行,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2、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3、加上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原因: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为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美苏两国力量对比项目年份美国苏联洲际导弹19681054858197810541400潜射导弹196865612119786561015战略轰炸机19685451551978432135核弹头1968430013001978110004500军备上赶上美国项目年份美国苏联现役武装部队19683503401978210440坦克196885003240019781050050000战术飞机196851004000197845004600水面战舰19683603201978172240(二)、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改革的结果:原因: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1、从中可看出改革仍然是在计划经济的范围内进行,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2、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3、加上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经济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经济改革为何不成功?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由于“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把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政治改革及其影响: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同年(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一系列文件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了全面阐述,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至此,苏联结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这次大会后,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邦联制)加强。面对混乱的局面,戈尔巴乔夫已无法控制,在1991年8月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放”。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将核武器的控制权交给叶利钦。苏联历史结束。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有:特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后在他们的后面。------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告终。”——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辞职电视演说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历史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外部原因: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苏联是亡于政而非亡于制提问: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道路是_____的,前途是_____的曲折光明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