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闻选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新闻选题一、新闻线索二、什么是新闻选题三、高质量新闻选题的特点四、新闻选题的标准五、选题在采访之后的五种命运一、新闻线索1、定义新闻线索也称为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表现出来的某些信号或迹象。2、特点(1)事实不完整、不具体、不确定,是片段性的、概括性的、真假难辨的信息。(2)稍纵即逝(3)依靠记者的新闻敏感把握个案举例:阜阳空壳奶粉《东方早报》董小恒2004.04较早采写了阜阳“大头娃娃”事件,最终引起国家有关领导和各方面的重视,进而推动了全国奶粉市场的专项整治行动。记者的新闻线索来源是他早晨刷牙时听到的一条广播新闻稿。3、获得新闻线索的主要途径(1)从政府各主管部门获得线索A每一项新政策的出台都是重要的新闻线索B重大的政治事件需要传达政府的声音C主管部门直接提供新闻事件的线索D记者从各种会议、简报、情况反映中获得新闻线索E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2)利用互联网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进入聊天室、BBS、博客、微博等,看看最近网民都在关注什么?哪些帖子点击率最高,跟帖最多?想一想,利用互联网寻找新闻线索要注意什么?(3)从其他新闻媒体中发现新闻线索从同行的报道中寻找新闻线索是很普遍的。重新进行采访,挖掘出事实的新内容、新视点与新思想。揣测它们的不全面和欠缺之处。肤浅的内容可以进行跟踪补充报道。变换角度,变换思路进行深入挖掘,重新报道。个案举例:人物报道:洪战辉2004年,怀化学院《校报》记者卢宗旺和他的同学首先把洪战辉的事迹变成了铅字发表。怀化学院《校报》→怀化市电视台→湖北卫视→《知音》杂志社→央视10套《讲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及各家卫视等。报道视角和报道深度等各有变化(4)重视新闻热线这里包括热线电话、读者来信、群众来访等,注意通过这种渠道收集反馈信息,加强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和分析群众中存在的问题。(4)广交各方朋友与自己所采访报道的行业和领域的人士交朋友,构建自己的“关系网”,让他们随时给你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多个朋友,多条路。”线索自然丰富了。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一件事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色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4、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善于联想、善于对比、善于观察生活例1:路透社、美联社的记者发现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的新闻。莫斯科电视台晚上预定播出的冰球赛被取消,被严肃音乐所取代。苏联在给安哥拉的贺电中没有勃列日涅夫的名字。例2:2000年6月,朝鲜和韩国领导人在平壤举行战后首次会晤。谁来会见韩国总统金大中呢?这是一个谜团!新华社记者从机场正在播出的欢迎仪式的注意事项中,敏锐地意识金正日到将亲自到机场迎接金大中:因为只有金正日本人亲自来迎接来访者,才会安排群众欢迎的场面。新华社迅速编发了这条有重要新闻价值的新闻。例3:《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妈》武汉晚报2005-04-25记者胡俊、秦杰在饭桌上闲聊捕捉到的新闻线索,两人抓住“楚才杯”作文竞赛的事件,采写成了新闻稿,反映了在教育急功近利的目标下,当代社会面临的不可小视的家庭和谐问题。《南方周末》2010-05-13《富士康“八连跳”自杀之谜》杨继斌、刘志毅《破解富士康员工的“自杀魔咒”》杨继斌、刘志毅《与机器相伴的青春和命运——潜伏富士康28天手记》刘志毅思考问题:这篇深度报道新闻线索的获得途径是什么?这篇报道的新闻采访手段有哪些?这篇报道的新闻选题的视角定位在哪儿?2010年5月11日,龙华厂区女工祝晨明从9楼出租屋跳楼身亡,24岁。2010年5月6日,龙华厂区男工卢新从阳台纵身跳下身亡,24岁。2010年4月7日,观澜樟阁村,富士康男员工身亡,22岁。2010年4月7日,观澜厂区外宿舍,宁姓女员工坠楼身亡,18岁。2010年4月6日,观澜C8栋宿舍女工饶淑琴坠楼,仍在医院治疗,18岁。…………杨继斌:《富士康连跳:与死亡赛跑》,《南方报业采编经典案例》,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新闻选题由来新闻暗访方法的运用:卧底调查陷入困局思路的调整二、什么是新闻选题新闻选题就是记者编辑对新闻线索中的新闻价值进行评价、判断之后所确定的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新闻选题就是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1、选题就是把关20世纪40年代,库尔特·卢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把关人”(gatekeeper)的概念。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提出了新闻传播中的“把关”过程模式。新闻素材应有所选择取舍加工。新闻采编中的把关人:记者、编辑、总编(终审)2、选题具有极大的灵活性(1)可以选择不同的事实(2)可以选择同一事实的不同阶段如:运动会,开幕式、某场比赛的决赛、颁奖。(3)可以选择同一事实的不同侧面如:一场火灾,救灾者的英勇行为、灾难背后的原因、当事人的痛苦、教训等。(4)可以选择同一事件的不同层次这也是动态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区别(5)可以选择纵向串联事实按时间线索(6)可以选择横向串联事实按空间线索“3.15新闻”(7)可以在第二落点上选题善于发掘新闻事实和更新新闻视角3、选择事实的依据是记者对新闻价值、对生活的理解力个案举例1997年7月9日,大庆建设银行景园储蓄所员工姚丽等中午值班时,该储蓄所突然被抢。姚丽等人与他们周旋,最终在两名歹徒的威胁下,姚丽打开尾箱,将箱内的1.3万元现金交给歹徒。而保险柜内的25万现金被保全了下来。事后,姚丽从家中拿出1.3万元补齐了公款,银行接纳。8月2日,大庆市建行以“面对抢劫没有与歹徒搏斗,有损银行形象”为由,对姚丽开除公职。新闻选题,大多面临:如何评价当事人的行为?从哪个角度去报道?用什么样的观点去判断这个新闻事实?三、高质量的新闻选题的特征从新闻操作上讲,任何一条新闻线索,都可以做成新闻选题,关键是记者、编辑选题的眼光、能力和新闻价值取向。1、重大性指新闻题材的重大、重要。要选择重大且有轰动效应的信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内为大多数人共同关注的事件。如国际上的战争、民族间的激烈冲突、国家政局的变动、国内党和政府重大政策的出台、重大的突发事件等。2、大众关心如会议新闻,应当找到社会舆论的热点,而不仅仅是报道会议议程和内容,否则就不是好的新闻选题。如抗洪救灾报道,受众最关心的是受灾群众的生活状态、灾难的现场、灾后救援等情况,如果报道的仅是抗洪救灾的场面,各个场站、堤坝的状况,显然不能满足受众心理需求。3、独家性所谓独家报道,是指那些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播发的报道,或者是经过记者挖掘,使那些被掩盖的重要事实得以公之于众的报道。著名的独家新闻,常常是一家媒体得以声名远播、公信力大增的重要武器,这是新闻传播本质赋予选题的特质。(1)独家事实首先指重大突发事件的即时报道。其次指记者独立揭露出来的为人着意掩盖的事实。例:2000-07-12《焦点访谈》:《目击嘉禾高考舞弊》《记者档案》:赵世龙(2)独家分析指媒体在整合事实的基础上,对整个事实的发展态势、因果链条所作的分析和解释。独家分析,正在成为许多媒体和栏目的核心竞争要素。(3)独家人物指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找到和这个事件相关的权威当事人进行采访。4、选题的可操作性判断选题质量,媒体人常常这样表述:一是预测其是否“好看”;二是估计它是否“好做”。后者即是指选题的可操作性。(1)是否符合当前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宣传口径(2)选题中事实本身是否具有可被报道的必要前提(3)媒体及报道团队和记者的个人能力是否具有相应的报道条件四、新闻选题的标准新闻选题的标准,从原则上讲,就是新闻价值。或者说,是以选题者,即新闻“把关人”所理解的新闻价值作为选题标准。1、以“是否符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选题标准“政策为本”论思维模式:记者得到新闻线索后,判断一个事实是否有新闻价值,是否可以作为新闻选题,首先要看这一过程是否蕴含着能满足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因素。如符合方针政策的新成就、新经验、新风尚,违反方针政策的新动向、新问题,是选题的主要关注点。这种模式在我国新闻界运用的历史最长、范围最大、影响也最广。选题来源渠道“吃透两头”一是来自上头的信息,指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形成媒体当下的报道思想和选题方向。二是来自下头的信息,指当下的社会大背景和老百姓关注的新问题、新动向。在实践操作中,新闻的“把关人”更多的还是以“是否有利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作为选题的重心标准和基本尺度。对这一选题标准的分析:这一标准对统一思想、推动社会建设曾经起过也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西方新闻界也同样重视政府议程、政策法规的发布等新闻事实。但仅仅以党的方针政策作为衡量新闻的中心价值标准,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复杂多变、价值多元的社会现实。弊端:(1)对社会问题关注滞后,导致对某些重要信息的遮蔽(2)对政策制定水平缺少反思和质疑意识,限制了记者的创造性例:孙志刚事件的新闻报道(3)容易导致“刮风”式报道(4)容易形成扭曲角度、片面提炼式报道2、以“是否适合受众需求”为选题标准“共同兴趣”论这是改革开放后新闻选题思维模式演化的结果重视受众需求的标准对于新闻界解放思想,使新闻实践回归新闻的本来面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一标准,使新闻信息量大增;使选题的领域空前扩大;改变了新闻语态;回归了新闻的公众性和公益性弊端: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体进入市场以来,受众需求和共同兴趣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新名词——“卖点”。市场上好卖的,就是有新闻价值的。媚俗、低俗化的选题大量出现。误区:(1)可能导致重要信息的报道滞后(2)常常使受众的盲点成为新闻报道的盲点(3)容易导致刮风式报道和报道的同质化(4)容易忽视弱势群体的需求呼声个案举例:受众的盲点成为新闻报道的盲点弗里德曼(美)《媒体的真相》:运用词频分析的方法对比媒体报道关注度的悬殊——20世纪90年代初期南斯拉夫战争和卢旺达内战。“共同兴趣”选题标准应注意:(1)分清人们的欲望和实际需求(2)考虑受众需求中的局部因素和全局因素(3)考虑受众需求中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4)考虑受众的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个案举例:赵世龙嘉禾高考舞弊案采访经历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的较量个案举例:傅剑锋:《深圳砍手党来自小山村——一个夜不闭户的淳朴乡村缘何成了悍匪的故乡》《南方都市报》,2005-01-20傅剑锋:《记者手记——砍手党背后的农村与城市》《南方都市报》,2005-01-25符合显性需求的事实:一类是受众身边的、已经形成“话题”的事物,如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会引起受众的心理需求。如阶梯水价、电价一类是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甚至爆发的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已经形成社会问题。如医患纠纷、户籍改革等符合隐形需求的事实:事件还处于初发状态,矛盾尚未显露和激化某些社会问题较复杂,牵涉面较广,一时难以提出清晰诉求部分弱势群体的需求呈现沉默状态3、以客体事实属性为选题标准“事实为本”论新闻价值的五要素:重要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否广和深?显著性——能不能吸引受众眼球?新鲜性——能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期待?接近性——是不是老百姓身边的事?趣味性——能不能引起不同层次受众的兴趣?这一标准是以受众需求的“共同兴趣”为基础的重要性和共同需求它们已被新闻界公认为是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从理论上来说两者缺一不可,但在价值判断的实践中,两者有时难以统一,甚至存在冲突。具有“重要性”的信息,并未引起受众的信息需求,不具备“共同兴趣”的特点;而某些受众感兴趣的事实并不一定是对受众有“重要性”的信息。“重要性和兴趣都可以为某一事件或某条消息见报提供理由,……不管有多么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