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小古文欣赏与诵读第四期1第十组听孔夫子讲课41、学习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①出自《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1)子:先生,指孔子。(2)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3)说:通悦,高兴,愉快。(4)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5)愠:恼恨,怨恨。(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②出自《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1)故:旧的。(2)而:就(承接)。(3)可:可以。(4)以:凭借。为:成为。③出自《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1)罔:迷惑,迷惑而无所得。(2)殆:疑惑,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④全句的意思是: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1)“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242、道与德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译文:①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②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1)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的人。(2)思:思考,心里想。(3)齐:看齐。(4)焉:语气词。(5)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6)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③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343、君子与小人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儿骄而不泰。”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译文:①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1)坦,平坦。(2)荡荡,宽广的样子。(3)戚戚:忧愁的样子。②孔子说:“君子看重的在于义气,而小人看重的却在于利益。”(1)喻:明白,通晓,此处指使……明白。(2)于:对于。(3)义:道义。利:利益。③孔子说:“君子安详、坦然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心情不得安宁。”④孔子说:“君子的修养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1)讷(nè):忍而少言。(2)敏:是机敏、积极,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不然言多必失,4祸从口出,却不知所以然,岂不误了大事;而做事优柔寡断,机会必将贻误殆尽。544、意志和品质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①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1)为山:堆积土山。(2)篑(kuì):土筐。(3)平地:填平洼地。(4)覆:倾倒。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②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1)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2)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3)夺:改变,换。(4)志:(某人的)志气。③孔子说:“(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1)岁寒,是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2)然后:就。然,这样.。后,之后。(3)雕:同“凋”,凋零。645、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译文:①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2)无违:不要违背。②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向孔子问什么是孝顺。孔子说:“对于父母来说,要时时刻刻关心他们的健康状况。”③子游(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就对他说:“现在我们所说的孝,最主要的就是能够赡养父母。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④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1)子夏;孔子的学生。(2)色:和颜悦色。(3)难(nán):不容易。(4)弟子:年轻人。(5)服:做,操持。(6)劳,劳作之事。(7)先生:长者。(8)馔(zhuàn):食用。(9)曾(zēng):曾,副词,就,一说难道。78第十一组小故事里的大智慧46、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注释:①钩:衣服上的带钩。②写:画。③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④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文”通“纹”。⑤闻:听说。⑥下之:到叶公住所处。⑦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⑧牖(yǒu):窗户。⑨施(yì):延伸,同“拖”。⑩堂:厅堂⑪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⑫走:逃跑。⑬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⑭是:由此看来。⑮好:喜欢。⑯夫:这,那。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947、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注释:①欲:将要,想要。②者:……的人。③先:首先,事先。④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⑤坐:通“座”,座位。⑥至:等到。⑦之:到……去,前往。⑧操:拿、携带。⑨度(dù):量好的尺码。⑩反:通“返”,返回。⑪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⑫遂:于是。⑬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⑭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⑮自信:相信自己。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1048、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注释:①者:.....的人。②为:做,制造。③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④柜:盒子。⑤薰:香草;这里作动词,用香料熏染。⑥以:用。⑦桂:桂木。⑧椒:花椒,香料。⑨缀:点缀,装饰。⑩珠玉:珠子和宝玉。⑪饰:装饰。⑫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⑬鬻(yù):卖。译文: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装饰,用翡翠连缀。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1149、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①楚人:楚国人。②鬻(yù):卖。③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④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⑤利:锋利。⑥以:用。⑦弗:不。⑧应:回答。译文: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1250、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缗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①滥:失实的,假的。②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③充数:凑数。④使:让。⑤必:一定,必须,总是。⑥南郭:复姓。⑦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⑧说:通“悦”,对……感到高兴。⑨廪食(lǐnsì):官府给的粮米供奉。廪,粮食。食,供养。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