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摘要: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教育所面临的一大课题。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需要学校大力度的开发、应用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网络功能,搭建资源平台,促使学生素质的提高,使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关键词:优质教育资源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技术何谓优质教育资源?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界定,则是建立在对资源、教育资源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之上。“资源”一词最早源于经济学,然目前这一概念在经济学领域之外的使用已经泛化,它泛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条件和基础,既包括从事某项活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包括从事该项活动的时间、空间和信息;既包括从事某项活动的制度、文化、理念,又包括对该活动有影响的经验、模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凡是能够起到基础和条件作用,对某项活动正常开展有促进作用的因素,都称其为资源。根据《教育大词典》的界定,教育资源亦称“教育经济条件”,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指教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二是指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信息资料。三是如果按照资源的基础涵义进行逻辑推理,教育资源就是开展教育活动所需要的一切基础和条件。教育资源是一个复杂的资源综合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界定和分类。从教育资源的形式上看,教育资源可分为有形教育资源和无形教育资源;从教育资源的内容上看,教育资源可分为教育人力资源、教育物力资源、教育财力资源、教育授权资源、教育空间资源、教育制度资源、教育学术资源、教育声誉资源;从教育资源的质量上看,教育资源可分为优质教育资源、一般教育资源、劣质教育资源;从教育资源的使用上看,教育资源又分为有效教育资源和无效教育资源。基于上述对“资源”和“教育资源”所做的界定,可以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概念做出如下规定:优质教育资源是指对教育教学能起到提升和促进发展作用的高质量教育资源。当然,该定义乃是就一般意义而言。这是因为,所谓“优质”的标准并非固定不变,它随不同主体的比较标准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具体到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并非所有的国外教育资源都是优质的,也并非所有的国外教育资源都是可引进的。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面对众多教育资源,遴选合作专业和围绕选定专业引进相关的资源则是关键,同时还要考虑到输出客体的整体学术水平和本专业的学术水平和该客体所在国的教育输出政策等,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引进的教育资源要对引进主体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教育质量、办学效益等方面有促进作用,尤其要在质量和效益两个方面有明显提升。在质量评价方面,对输出客体和引进主体均用三个指标来衡量:教师资源质量、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就培养不出高质量的人才。在中外合作办学效益方面,主要用三个指标来衡量:合作的规模效益、合作的经济效益、合作的社会效益。规模效益用合作项目的师生比和合作专业的平均在校生数来衡量;经济效益用合作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与人才合作培养成本之间的关系来衡量;社会效益指人才合作培养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影响与贡献,包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精神文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它体现人才合作培养的价值,也体现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真正目的。基础薄弱学校如何发展成为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诸多的案例已证明,依赖分配所得的教育资源是不够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厚的学校未必能成为一流学校,反观之,基础薄弱的学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虽未占优势,但也未必不能创造出一流的教育来。学校的发展,不仅在于利用分配所得的教育资源,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激活、整合、生成教育资源,构成优质教育资源体系。一、校本课程开发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实践表明,开发校本课程,不失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举措,并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人们总是较多地阐释社区及学校教育资源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的转换价值,而很少关注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及社区教育资源的生成意义。因此,基础薄弱学校往往容易产生“校本课程无资源开发”的悲观心态。其实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资源之间是一个互动过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原有教育资源得到较好的利用,同时生成新的教育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要求设置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核,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校本课程,它所倡导的“主题式综合学习方式”将更为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主题式综合学习活动,能有效地汇聚闲散的教育资源。教育文化学研究表明,课程传递着社会文化,闲散的社会文化是课程发展的源泉,但是闲散的文化并不就是课程,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环境里,文化既可能耳濡目染,也可能视而不见、听而未闻,学习者的观察能力与选择能力直接影响着自身对文化的感知、吸收和批判。主题式综合学习活动,以主题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小学阶段文化与课程的对接。主题式综合学习活动,一方面能引导学生从某一类繁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中提出一个明晰的问题,让学习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其存在。另一方面,这个问题又能引导学生去体验游离于生活之中的形态各异的文化现象,使学生的社会文化视野更加开阔。主题式综合学习活动,能有效地协调多边教育资源。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不仅家庭是一个学习性组织,社区也已逐步发展成为学习性组织。然而由于家庭、学校、社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所关注的问题与处理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彼此并没有天然的一致性,以致影响教育效果。以主题学习为特征的校本课程开发,有效地协调了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使三者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过程上达成一致,构成互动互补的一体化的教育实体,诸如校外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化场所、文化设施、文化活动都将成为主题学习的重要资源,文化名人、先进模范、优秀家长都将成为学生进行专题学习的伙伴。主题式综合学习活动,能有效地共享网络资源。网络的确是一个无法计量的资源库,但如果资源没有与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联系在一起,这种资源也不成其为教育资源。对于小学生来说,网络焦虑、网络迷路是时有发生的。然而,主题式综合学习活动是以某一个任务驱动或某一个问题驱动展开学习过程的。当学生感到手头的资料不够时,网络才真正成为学生咨询的首选,学生的检索才有了主题词汇,网络交流才有了一个基本的话题,网络资源才真正开始涌动。主题式综合学习活动,能有效地整合学科资源。我国一位著名的教学论学者以其丰富的理性感悟与实验经验提醒我们:课程的综合不宜以传统的开发方式去搞静态的预设,通过教学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才是适宜的途径。实践经验也表明,在主题式综合学习活动中,面对一个与多学科相关的问题时,教师很难预料学生的研究过程,更难预设学生将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学科知识。正是问题情境的诱发,导致学生产生联想,导致学生将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方法、知识联系起来。一句话,是主题性问题的解决过程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学科资源的整合。二、以信息化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满足不同需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投入持续增长,但并没有改变“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如何使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如何实现城乡、区域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信息化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努力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在我国,教育发达地区扶持教育薄弱地区,强校扶持弱校一直在提,但始终未找到可解决的办法,只有通过信息化才能解决这一难题。世界主要国家重视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主要做法就是开发教育资源库与共享平台。大型教育资源库主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级是国家级教育资源库,或称国家教育资源信息中心。国家级资源库提供各种与教育有关的资料,任何人都可以从中找到所需要的教育信息,主要是实现各个分类教育资源库的链接,并提供大型数据库检索服务。第二级是分类教育资源库。分类教育资源库按教育领域划分,为不同的教育专业服务,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特殊儿童教育、职业教育等,一般由各个协会、学会主办,或者由各学术领域的机构组织开发。第三级是学校、公司、个人网站等提供的资源。三、开发网络功能,搭建资源平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工程主要通过建立教育资源信息中心在网上实现共享。我们将围绕这做了一个网络平台,随时报道优质资源的使用动态,有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有资源管理的方法、评估细则,我们将把各级各类获奖的课堂实录、优秀课件、音像资料、教研论文、在网上展示,使其成为优秀教师教学成果的展示平台,建立在职教师教学参考的资料宝库、交流沟通的教学园地。1、媒体资源(利用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一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二是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让教师能够系统地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在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上明显提高,造就一支教科研型的师资队伍;三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创新教育为改革目标,寻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设计的方法。2、课程资源(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鼓励教师以学习新课程理念和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教师、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为过程,在过程中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整合意识,增强整合能力,从而实现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办学质量的目的。3、教师资源(在职教师的研修与培训)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反思、学习、研究的自觉性和增强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态度等方面探索在职教师研修与培训的途径与方法,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4、学生资源(学生速读教学成果的创新与运用)在借鉴速读记忆法教学成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在文本训练的基础上,尝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进行快速阅读技巧的训练,尝试利用“电子图书”进行高效的超文本、超媒体阅读,给学生创设最有利的信息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5、校园文化资源(显性文化资源和隐性文化资源)显性文化资源:校园的硬件建设。隐性文化资源包括:①校园精神文化,如: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等;②制度文化,如:《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纪班规、组室管理条例、文明公约、评先评模管理办法等;③师生活动文化,如;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演讲比赛、主题班会、时事报告、专题讲座、校报校刊、广播站等。总之,加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提高教学效率。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促进老师信息应用技术的提升,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意识的养成,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步伐,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东买里乡公尚小学徐斌成2014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