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卫生保健第三章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与卫生保健第一节幼儿心理发展概述第三节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第四节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保健第二节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第一节幼儿心理发展概述一、幼儿心理发展趋势二、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一)从简单到复杂(二)从具体到抽象(三)从被动到主动(四)从零乱到成体系一、幼儿心理发展趋势(一)从简单到复杂幼儿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不全到齐全幼儿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2.从笼统到分化幼儿最初的心理活动是混沌、笼统未分化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到分化以致明确。(二)从具体到抽象幼儿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幼儿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幼儿思维的发展遵循先出现直观动作思维,再有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小班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三)从被动到主动幼儿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幼儿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四)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儿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三)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二、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第二节幼儿心理卫生保健一、动作的发展特点及保健二、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及保健三、语言的发展特点及保健四、思维的发展特点及保健五、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及保健六、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与保健(一)动作的发展特点幼儿的动作发展是在大脑和神经系统、骨骼肌肉控制下进行的,因此幼儿的动作发展和幼儿的身体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一,从上至下。第二,由远及近。第三,由粗到细(由大到小)。一、动作的发展特点及保健(二)保健措施幼儿时期是学习动作技能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身体柔软,容易做出很多动作。加上这个时期的儿童模仿力强,喜欢不厌其烦的重复一个动作,不怕失败,不怕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要抓住这个时机,积极地对他们进行指导和训练,多给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人对各种食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知形式。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应。二、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及保健(一)感知觉的发展特点感知觉是人发展最早,也是最早完善的心理过程。感知觉包括视觉、味觉、听觉等。新生儿时期最早出现的是皮肤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味觉和嗅觉。新生儿的触觉具有高度敏感性,尤其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等部位。婴儿的味觉辨别力发展相当快,1岁以内就能准确区别出统一味道的不同浓度,婴儿具有辨别多种气味的能力。幼儿的视觉感受在学前期开始发展,但发展速度不均衡。从出生到6个月大的婴儿主要是通过各种感觉去认识事物,随着动作的发展,视觉、听觉、运动觉、触觉之间建立了多种联系,产生对复合刺激的反应,这时候知觉才建立起来。3岁的幼儿能辨别上下,4~5岁的时候可以辨别前后、左右。由于时间比较抽象,不如空间形象,所以幼儿时间知觉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二)保健措施感知觉是幼儿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对于幼儿来说,不能通过阅读图书、成人讲述就能够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一般能引起幼儿兴趣的事物都是符合其心理发展水平的。高于或低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事物往往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而也不容易引起幼儿的感知注意。平时多组织幼儿做一些小游戏,成人直接教给幼儿知识,幼儿缺少感官的直接接触,而幼儿在游戏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则会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言语是个体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与其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言语交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社会交往中运用语言的过程。听、说、读、写等活动都属于言语活动,言语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三、语言的发展特点及保健(一)语言的发展特点3~4岁幼儿发音器官尚未发展成熟,声带较短、较薄。听觉的分析能力较差,发声系统还不完善。幼儿善于利用周围常见物体和各种活动的名词和动词,这是由这个年龄段幼儿的思维直觉所决定的。4~5岁幼儿的语音器官发育成熟,正确发出全部音节的生理条件已具备,特别是语音意识的发展,能意识到自己和别人语音中的问题。4~5岁幼儿掌握的词汇量大幅度增加,质量上也有明显提高。5~6岁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词汇量明显增多。掌握大量的名词、动词、副词、代词、连词、数量词等,不但能系统地叙述生活中的见闻,且能生动有感情地讲述。(二)保健措施要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利用文学作品,如故事、诗歌等,向幼儿进行教育,培养幼儿“语言美”,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幼儿在文字作品里,学到了礼貌言行,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用礼貌语言进行交往,这也是全社会的道德风尚。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内部联系以及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四、思维的发展特点及保健(一)思维的发展特点随着语言的发展,幼儿到2岁左右,思维开始发生。2~4岁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认知外界事物。听故事时,他们喜欢伴有动作表演,边看边演,边看边听,这些特征是思维活动与动作不能分离的表现。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成什么,常常是在捏好之后才突然有所发现。在这一年龄阶段,成人要为幼儿创造在游戏中学习的氛围,让他们通过对事物进行实际操作来学习。4~5岁幼儿进行思维时依靠行动较少,主要依靠头脑中已有的形象,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4~5岁幼儿常根据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来理解成人语言。5~6岁幼儿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能进行一些更加概括的、抽象的思维活动。同时,也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然而,由于受知识、语言、抽象概括水平的制约,这一能力还比较有限。(二)保健措施根据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要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科学地对幼儿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在这期间,我们应当了解: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应当根据不同情况,每个幼儿的训练计划都应当有所不同,从而达到训练效果。包括如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幼儿素质,使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幼儿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这也是为什么用数字加减,幼儿反应不过来,但是用实物举例子就容易理解。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注意增加幼儿的经验,丰富幼儿的词汇,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在幼儿拆装玩具或积木时,帮助他们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和幼儿玩图片分类和比较游戏,让幼儿从具体中学会归纳和抽象,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经常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和现象等。如果片面地、刻板地教幼儿多识字、写字、计算等,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并没有好处。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应,属于主观意识范畴,而不属于客观存在范畴。情绪和情感都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五、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及保健(一)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1.情绪的易冲动性2.情绪的不稳定性3.情绪的外露性4.情感不断丰富5.情感日益深刻(二)保健措施1.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2.发展幼儿对情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3.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1.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积极的情绪如快乐、开心、满足等是可以通过培养而实现的。幼儿园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温暖、安全、信任的环境,使幼儿积极的情绪能够得到发挥。其次,让幼儿积极地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并经常取得成功。幼儿从中取得成就感、满足感,从而对这些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在制订活动和学习目标时,应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以免要求过高使幼儿产生消极情绪。2.发展幼儿对情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帮助幼儿学会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教育他们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说话语气来判断情绪状态。在感知他人情感的同时,还要教育幼儿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有正确的认识。幼儿大多是将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依据,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为幼儿创造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条件。3.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幼儿的自我控制力差,他们往往是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我们要教育他们在不同场合应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培养幼儿情感方面的控制力。比如,在医院、电影院不能大声喧哗;在客人面前不能发脾气。在受到挫折或者生气的时候,不能随心所欲的摔东西或者大喊大叫。要教育幼儿正确表达和发泄的方式,不能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情感,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自由的表达或者倾诉内心的情绪、情感,并帮助其解决问题。自我意识是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六、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与保健(一)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自我认识幼儿的自我认识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幼儿最初不能意识到自己,不能把自己作为主体去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在2~3岁开始出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与幼儿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密切相关。3.自我调节幼儿自我调节能力是逐渐产生和发展的,表现为幼儿开始完全不能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刺激与情境特点的直接制约,以后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在环境教育作用下,幼儿逐渐能够按照成人的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并且进一步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二)保健措施鼓励幼儿参与各种活动,多与同龄伙伴交往。逐渐懂得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关心理解他人的心情。让幼儿学会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无论幼儿对或错、进步或退步,都可以自己作出反思,从而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幼儿的评价要有分寸,以免幼儿产生自满或自卑心理。批评和表扬要针对事情,而不是笼统地对人。帮助幼儿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是衡量自我意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尺。第三节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总结起来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幼儿的自我意识。这三种因素相辅相成,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幼儿心理异常发展。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些因素,当幼儿出现心理问题时,才能够尽早地发现并帮助其解决。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基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