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欣赏课件(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学美术欣赏新疆教育学院艺术分院美术系内害提要美术欣赏教学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美术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中学美术课“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看,美术欣赏教学对于美术课的其他教学内容具有纲领性的意义与灵魂的性质。本章着重就美术欣赏能力获得的构成及培养目标、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和特点、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和方法3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节美术欣赏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目标一、美术欣赏能力的构成美术欣赏是指观赏者运用记忆、知识、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美术欣赏能力是指观赏者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把握美术作品的能力。欣赏能力由四个层面构成:I.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力;2.透过美术作品的审美想象力;3.深入美术作品的审美理解力;4.依据个人见解的审美评价力。1.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在美术欣赏中,作品会首先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因此,敏锐的审美感知力是顺利进行审美活动的首要条件,在美术欣赏中,审美感知力主要是指观赏者对作品中点,线、面、体,光.色、质等形式因素的最直接的感受,对均衡、和谐、对称,对比、节奏、韵律等美的形式的最直接的感受.对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形象的最直接的感受以及这些方面的能力。审美感知力不同于一般的感知能力,是因为审美感知不同于一般的感知。一般的感知是建立在认知目的上的,而审美感知不是知识的判断,不是科学的归类,而是透过物象的形象或形式,达到对它情意化的审美把握。当入门看到一座火山或一棵松柏时,立即知其是火层岩或某种松柏的知觉判断,这不是审美感知,倘若立即感到它的威严崇高或挺拔苍劲时,才是审美感知。由此可见,审美感知力不是一种理性的科学认知能力,而是一种感性的情感把握能力。审美感知力虽然主要作用于欣赏活动的初始阶段,但却不是一种简单低级的感知力。它不是对美术作品中各形式因素孤立、零碎的感受,而是对这些因素所构成的整体知觉完形的感受,已触及到了与作品对应的欣赏者内心的情感层面。这种融合观赏者的兴趣、情感、审美经验以及审美趣味等因素的感受,也即我们所说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的强弱虽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更受后天教育的影响。如果后天忽视对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方式的固定,其审美感知力的发展会受到抑制,甚至对事物的感受缺乏审美感知力。2.透过美术作品的审美想象力是指在审美过程中,观赏者运用记忆、想象等将自己过去已有经验与跟前的作品联系起来,利用重组、联想、再造等方式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审美想象力对于美术欣赏极其重要。在欣赏活动中,可以说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美术欣赏活动。当然,在观者的眼中也就没有有生命力的形象,他也不会对其产生感情的倾注,自然更谈不上有什么美感。比如欣赏齐白石的荷塘鱼乐),如果不能想象纸的空白处是清澈见底的溪水,不能想象画面中的鱼在自由自在、躯体伸展地游动,也就无法欣赏这幅画。再如欣赏张的(文姬归汉图),倘若能通过艺术形象的神情动态和细节,想象护送文姬归汉的一队人马顶风冒雪行走在荒漠中的情景,想象各个人物以及蔡文姬的心情,才能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因此我们说,通过想象的再创造,不仅可以丰富画家没有画出的内容,还可以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从而提升观赏者的审美感受。审美想象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观赏者由过去经历形成的内在图式,二是发散思维。内在图式越丰富,思维越能多渠道、多层次地发散开,审美想象力的形成也就越顺畅,展开的想象就会越丰富。3.深入美术作品的审美理解力美术欣赏中的审美理解力,是指把握美术作品意象内涵、内容意义以及形式意味等的能力。这是需要对自然、社会有广泛深入的了解,有广博学识和对艺术有大量接触才能形成的能力,审美理解力在美术欣赏中也是极为重要的,它能增加观赏者对艺术作品把握的广度与深度,使其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较高层次的审美愉悦、丰富的情感,并且获得更多的美术文化知识。章象内涵、内容意义、形式意味,具体来说应该是指作品中审美形象隐含的意思,作品所表达的时代以及形式语言传达的审美意味。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理解,我们就不能说真正把握了作品。比如在中国画中竹子不仅仅只是竹子,它更是气节之士的象征;梅花不仅仅只是梅花,更象征着苦寒;还有鸳鸯象征爱情,老鹰象征正义,松柏象征坚韧,等等。如果没有对这些形象的暗含意味理解,就无法把握作者所传达的深层感情。此外,任何作品都不是脱离一定的时代背景而孤立存在的,时代总是赋予每件作品以深刻的内容和意义。因而欣赏作品时,只有透过这层意义,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欣赏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这幅作品时,如果不知道这一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就不能完整或很好地理解作者创作此画的意义,也就更不能把握作者是要通过此画表达对侵略者的控诉和对起义者的讴歌之情。形式语言的理解对把握作品也很重要,国画的笔墨韵味、油画的色彩笔触、版画的黑白节奏、雕塑的形体质材等,如果对这些形式语言较熟悉就更能加深观赏者的审美享受。4.依据个人见解的审美评价力完整的美术欣赏离不开审美评价,因此完整的美术欣赏能力构成也就包括了审美评价力。审美评价力是指观赏者对美术作品整体感受、全面分析、深入理解之后的一种价值判断。由于这种判断不可能像科学判断那样有惟一标准,而必然会受到个人主观情感与生活经验的影响,所以它只能是个人见解式的。1.能区别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能把握不同美术样式的艺术特点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首先要能区别作品属于哪一美术门类及该门类的审美特征,能区别作品由于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的不同而形成各自不同的造型样式和艺术特点,井能依其作品的审美特征、造型样式和艺术特点等去欣赏。如中国画的笔墨韵律之美,油画的色彩凝重之美,水彩画的轻盈润泽之美,版画的刀法之美,艺术设计的造型与功能结合之美等等。不至于出现欣赏版画时,希望从中得到表现色彩真实与质感的要求.鉴赏艺术设计作品时,提出装饰纹样写实的要求。2、学生还应该知道美术作品的形象,既是自然美、社会美的反映,同时又是艺术美的创造。艺术家不是镜子似的反映现实生活,面对同一景物,不同艺术家会因个人感受不同而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因此,在欣赏中,学生要学会超越艺术形象逼真感的浅层审美感受,去领会其深层的审美意味,要能既欣赏栩栩如生的写实的艺术形象,也能初步欣赏“似与不似”的写意的艺术形象和装饰性的艺术形象,还要能初步欣赏艺术设计中的抽象的艺术形象。3.能初步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去鉴赏美术作品美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艺术设计,都是依据一定的形式美规律创造的。通过欣赏学习,应使学生能够初步欣赏点、线、面、体、光、色、质等形式要素的审美特点以及由这些形式要素所组成的对比、均衡、和谐、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或形象美,并以此为基础来审视作品,进行初步的审美判断。4.能初步把握美术作品的风格特征一件美术作品的风格特征,是指艺术家独特的构思、表现手法和形式风格。例如欣赏齐白石的画,就要抓住其画风明快强烈,笔法洗炼,作画强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大写意的审美特点;李可染的山水画,其风格则是构思饱满,墨色层层积染,形成凝重的审美特征。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特征。风格是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属性,没有风格,艺术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学会先去了解风格流派、艺术家的审美个性,然后再来判断作品风格特征的赏析方法。5.能初步按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去欣赏美术作品美术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渗透着艺术家强烈的个人感情,因此必然会深深打下人类思想的烙印。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学会能初步把握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去欣赏美术作品,挖掘作品中较为深层的思想感情。比如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既要能欣赏其形象的美丽,神情的细腻微妙,构图的均衡和谐,以及画法的严谨精细,还要能够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背景去理解其反对神权统治,歌颂人的自由、价值等思想意义。第二节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和特点一、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美术作品展开赏析的活动过程。认识它,对于把握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促进其教学的合理化、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于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或其程序的研究,目前国外有学者提出了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4个步骤我国也有学者为此提出了这样的欣赏程序,即:“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作者想表达什么——你喜欢这件作品吗”,等等。我们认为美术欣赏教学的一般过程即感知、分析、理解、评价4个阶段。I.感知阶段美术欣赏教学从感知人手,既符合认识论的规律,也体现了欣赏教学自身的特点。认识论认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都是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向理性认识逐步上升和转化的过程。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感性认识人手尤为重要。我们知道,美术作品是借助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而存在的。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可感性,对其把握不能通过理性的推断而必须从感性的体验开始。因此,作为以作品欣赏为主要内容的欣赏教学必须从感知人手。在欣赏教学中,感知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由于本身对美术文化的认识不高、美术鉴赏能力不强等原因,势必会给感知带来障碍。面对一件好的美术作品,学生只会用常规思维去辨认所画何物、画得像不像,这是很普遍的。这将不利于欣赏活动的进一步进行。因此,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感知作品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品内容给人的情绪体验;二是作品形式因素给人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多半是人的未经思考的第一感觉。这一阶段,教师应注意随时将学生所见引导到具体的个人感觉上来,以便其感知沿着审美的途径而非一般认知的途径进行。同时还应注意,感觉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有时学生难以准确表达,教师可以提示一些表达感觉的词语供学生选择对应。要使学生在此阶段获得较好的感性认识,教师必须注意几个问题:(1)要适当提供作品的背景材料。背景材料的提供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审美认知的框架,使学生的审美注意力具有一定的指向,从而快速而有效地进行感知。(2)运用有效手段为学生创设审美情境。一种合适的审美情境可以使学生顺利摆脱日常的意识状态而转入审美状态,可以使学生摆脱功利目的而调动内心情感进行体验。课堂环境的布置、优美抒情的描述、音乐文学的辅助等都是创设情境的好方法。(3)尽量运用清晰可感的教学用具。美术教科书中的图片往往因印刷偏差或者画幅偏小而不利于学生去有效感知,因而教师应尽量用一些清晰可感的大幅挂图来教学,有条件的地方更应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幻灯、投影仪、录像机等)来教学。2.分析阶段学生在感知阶段获得的情绪体验还只是直觉层面上的体验,知其然面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感觉既不深刻也不稳固,因此第二步就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解释。这一阶段既是巩固、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感受的过程,又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审美法则的过程,它是整个欣赏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分析阶段具体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之所以能让人产生某种美感的原因。其途径主要是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来探求:(1)内容方面。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具体认识和直接体验,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结合起来,以此解释作品之所以让人产生某种美感的原因。(2)形式方面。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艺术家如何运用点、线、面、体、空间、光色、材质等造型要素以及规格、比例、均衡、对称、反复、节奏、对比、协调、虚实等组织方法,理解作品中的审美法则。对学生而言,具象作品往往内容较形式容易把握,而抽象作品往往形式较内容突显而易于把握。比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作品,学生较容易看出作品中人物的职业、生活状况、神情、动作,感受到沉重、压抑、悲怆的气氛,但至于作品在构图上将人物组合成一个不稳定的前倾锐角三角形,给人一种压迫感,以及画面背景天空和海水运用灼热的暖色,给人以夏日烦躁、沉闷之感等,这些形式方面的审美问题则是相对难以把握的。再比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作品给人的欢快、跳跃的

1 / 1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