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敦煌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这些都是中国的国宝。陈列的地方却是大英博物馆!余秋雨一个敢于独步于遥远的旷野一个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的文化名人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他以自我的生命体验接续中国文人的血脉。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做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是目前全球华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戏剧理论史稿》(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文化苦旅》(上海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等)•《山居笔记》(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秋雨散文》•(《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借我一生》等)余秋雨的散文,大都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深层的文化思考,在记述某一名胜古迹的游历的同时,也介绍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并传达作者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从而将人、历史、自然和谐地交融一起。余秋雨的散文往往具备强烈的文化反省意识,后者在历史的追溯中思考知识分子的命运与使命,或借助大量的文化历史知识,渗入作者的文化思考和人生体验。坍弛朔风追溯塑像王元箓酝酿歆羡蘸一蘸憨厚像模像样洞穴蹊跷关卡官邸讳希和tānshuòsùlùYùnniàngxīnzhànhānmúxuéqīqiāoqiǎdǐhuìsù随作者走进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又称千佛洞。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和使用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开窟造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期、千余年从未停止。现保存下来的石窟492个,壁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美丽的月牙湖敦煌有彩塑像2400多身。高矮不一,大的佛像高达30多米,小的彩塑仅有十几厘米高,技艺造诣之深,想象力之丰富无与伦比,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的伟大宝库。彩塑2400多身飞天4000余身“墙壁上的图书馆”壁画45000平方米“墙壁上的图书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洞窟艺术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莫高窟第332窟莫高窟第285窟,就连地上的土砖,也是刻有莲花图案洞窟492个藏经洞——中国的荣耀和耻辱由此吞吐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大量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4万余件。成为研究中国与中亚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文学、艺术、科技等的重要资料。莫高窟壁画,空白位是被盗粘走的壁画敦煌328窟唐代塑像,图中用圆圈标注的地方,原有一尊菩萨,被英国人盗走,现存波士顿博物馆。现在还能看出地上留下的一个圆坑。敦煌历难数字四万多件北京图书馆一万余册英国图书馆11297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6000册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1050册日本私人592册丹麦皇家图书馆东方部14册韩国汉城博物馆2000余册印度、瑞典、奥地利、原东德……20世纪初以来,以藏经洞出土文书与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在全世界兴起,已成为当今国际的一门显学。•一、道士塔--罪人塔!•二、草刷与铁锤--等一等!•三、股股炊烟缕缕茶香--我好恨!•四、敦煌研究出成果——在中国!阅读课文给每节内容拟一个标题•一、道士塔中王圆箓敦煌石窟枉守护•二、无知道士瞎折腾灿烂文化遭破损•三、官员昏庸无赤肠宝贵遗产流他乡•四、专家苦研出硕果敦煌学术在中国拟题之二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院买取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谁之过?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讨论:我们是否可以归罪于他——王道士?王圆箓是湖北麻城人,早年因家乡闹饥荒,逃往他乡谋生,在肃州当过兵,退任后做了道士,最后辗转到了敦煌。成为莫高窟的住持。A、粉刷壁画B、砸碎塑雕C、出卖文物D、报送官员愚昧无知自私贪利畏缩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C、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对王道士,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历史:他是敦煌的罪人可是,是谁铸就了这一错误?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里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华尔纳说:“你们有这么好的文化,有这么好的敦煌,却不知道爱护。”请找出中国文官们的表现。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而是放任不管并中饱私囊。“但是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物。”•“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大把,在哪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中国官员:中饱私囊不负责任他们要么不把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当回事,要么就从中大捞特捞,这种触目惊心的行径,是作者批判的核心。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蹋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两句话是对当年统治阶级的声讨。他们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馈赠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隙可乘掳掠我国国宝。这是酿成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运用了反讽手法,反映了作者内心难以言状的痛苦,体味“有时狠狠心”这几个字,我们可以感受作者在痛苦中蕴涵的强烈愤懑。请看外国冒险家对敦煌文物的掠夺鲜明的对比P125第3、4段文化大盗——斯坦因从藏经洞中搬出的经文1907年3月,为英国服务的匈牙利人斯坦因,他仅用40块马蹄银(合200两)贿通王道士,骗走六朝至宋代的经卷、写本共7大箱约万余卷,以及5大箱装有仔细包扎好的绘画绣制品等艺术古物,约500余幅。10月份,斯坦因又委托蒋孝琬和另一个中国人潜回莫高窟,又诱取了230捆手稿。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来敦,又从王道士手中骗买走足足四大箱,600多卷经卷。斯坦因也因此而被英王封为爵士1908年8月3日,法国人保罗·伯希和进入藏经洞后,用整整3个星期,以每天1000卷的阅读速度,翻看了所有写本和绘画的每一张纸片。最后仅以500两白银为代价,骗走了6600卷精品中的珍贵文物,其中古藏文卷子2700卷,其它类3900卷,装满十辆车后偷运回法国。文化大盗——伯希和1915年,当斯坦因的45头重载骆驼满载着141箱中国文物,排成长长的一队,如沙漠上的一列火车驶向西方时,其中一头骆驼背上四个古怪的大木箱,装的就是敦煌文献。美国人兰登·华尔纳是最后一个成功的劫掠者。1924年,他用胶布和特殊的化学溶液剥走壁画26幅,其中就有极珍贵的323窟唐入画《张骞西域迎金佛》图,及几尊极为优美的唐代彩塑。当时,“华尔纳的心情是十分不安的,他深知自己所干的事情太有些无法无天了”。1903年,英国斯坦因用五百量银子骗取文物29箱。1908年,法国伯希和劫走文物10多箱子。1911年,日本橘瑞超、吉川小一郎,骗取佛经500卷和一些唐代彩塑。1914年,英国斯坦因又劫掠佛经五箱共600多卷。1924年,美国华尔纳从敦煌剥取唐代壁画和彩塑。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童话”在这里有鲜明的色彩,是指恬不知耻的骗人的鬼话。“童话”二字,将斯坦因丑恶的嘴脸和王道士愚昧可怜的形象勾勒得清清楚楚,尽显作者散文遣词用语的魅力。他们有哪些开脱之辞?“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你们无力研究。“基本的前提”指的是外国学者所得来的学术成就,是建立在对中国人民的欺诈、掠夺,对中国文化遗产无情剥夺的基础上的,“极”字表达了作者极度的愤慨和尖锐的批判。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敦煌文物遭盗毁,面对这令人痛心的一幕,作者的心境也随之产生了不同的嬗变。•“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我好恨”“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矛盾怒不可遏又无计可施想为却又无可为无奈激愤苍凉悲怆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表现在那里?他们不愿意抒发感情,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这话表明,中华民族的屈辱已成为过去的历史,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天的中国非王道士时代所能比拟,话语中表达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这句话?•怎么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学者心中,敦煌是中国的,敦煌艺术在中国理所当然,“没有太大的激动”表明学者们心里的平静;“默默地”,因敦煌的历史在中国专家们心中永远是一段难言的心痛,他们心情是压抑的。他们不忘耻辱,希望在文物研究的道路上作出更大成绩。总结:民族悲剧的根源1、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直接原因2、外国侵略者的掠夺。外部原因3、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能。根本原因那么,历史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思索呢?历史的悲剧,在今天,仍在上演着……(1)[新华网布鲁赛尔5月6日电]美英联军攻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不久,各地哄抢成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11大博物馆之一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也被不法分子糟蹋、劫掠,丢失的艺术品达17万件之多。收藏有人类早期文明之一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证明和《古兰经》最古老的版本之一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也被扫荡。(2)这是建于公元5世纪,世界上最高的立式大佛像,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被誉为阿富汗最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2001年3月8日,塔利班政权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将其炸毁……面对此景,你有何感受呢?仅仅是对这些不法分子的谴责?也许,你会有更深一层的思索,不妨写一篇读后感,好让警钟长鸣!在千疮百孔的阿富汗喀布尔国家博物馆的大门上,高悬着这样一条横幅。本文语言非常具有感染力,请你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理解。赏析语言•1、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由道士塔写起,以此作为切入口,自然牵连历史事件,引出重要人物——历史罪人王圆箓,说及民族的悲剧;其二,通过历代僧人塔(“坍弛”)与王道士塔(完整)的对比,来表现王道士生前以牺牲文物为代价换得富裕,保存自己的塔,也留下了耻辱,颇有讽刺意味。赏析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敦煌文物被掠,不仅是文物的流失,它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国土主权尚难以保全,珍贵文物横遭劫难,折射的是当时泱泱大国的衰微破败。王道士不懂得文物价值,更不明了何为爱国主义,他的行为于国于民罪不可赦,但与割地卖国以保王位的统治者、昏庸自私贪图享受的官员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了,王道士只是那个时代统治阶级造就的一个怪胎,那个时代给他提供了祸及千古的“机遇”,因此说……阅读赏析第二部分•1、认真品读,你觉得本部分那些方面写得好?为什么?要点2:“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编。”这是反语,“认真”本不是坏事,这里作者用认真来讽刺王道士的无知和固执。“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讽刺莫高窟的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