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1/6“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执教:王艳观察:刘宇新【课例实录】一、导入(以所学贬谪诗词引入,作为教学出发点。教师投影出示一组诗文名句,学生齐声诵读。)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师:同学们觉得老师选的这一组诗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吗?生:好像都是不得志时写的。师:对。在我国浩瀚的古代诗歌中有这么一类诗歌题材,数量颇丰,它们就是贬谪诗词。(板书:贬谪诗词。)师:除了以上诗词,同学们还能想起自己熟悉的此类诗词吗?生: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师:好,李承璋同学都已经进入诗歌的意境了。师:还有吗?来,王心冉。生:屈原在被贬时的一些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师:好。但严格说屈原的经历不能叫作被贬,而是———生:放逐。师:对,被放逐。就是可能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师:还有吗?吴成思。生: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师:嗯,那是“文”。文也很多,文的数量就更大了。师:不是还有咱们最近要求背诵的《琵琶行》吗?大家齐背一下。(生背诵。)师:白居易是被贬到了哪里?生(齐声):江州司马青衫湿———贬到了江州。师:为什么有那么多贬谪诗词呢?生(笑):因为有那么多人被贬啊。二、教师引导解题师:的确,贬谪是我们古代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因而产生了大量贬谪诗词。那么谁来说说贬谪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对中国古代文人意味着什么呢?生:我理解就是,一些古代的官员因为某些政治原因从高位被贬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我个人认为这是人生中很大的一个变故,对这些文人来讲,他们要经历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对环境的重新适应。他们的心理要经过巨大的转变。师:刚才王昕朋对贬谪进行了诠释。被贬谪的人原先是做官的,这是他们特殊的身份,然后现在被贬官了,他们有一个巨大的落差。而且王昕朋还认识到,他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这是他们的一个转变。一个是官位的落差,还有走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而产生的心理落差。这个“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2/6诠释很好。师:但人生不幸诗家幸,文人们的贬谪经历带来数量众多且质量上乘的贬谪诗词,绵延流传,成为古代诗歌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回顾学习这类诗词,重点来品读贬谪诗词的情感内涵,看看在人生困境中的诗人们都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它们因何感动读者,又为何得以流传呢?(板书:贬谪诗词的情感内涵。)三、学习体会贬谪诗词的情感内涵,并作归纳师:现在,咱们结合学过的贬谪诗词,说说贬谪诗中一般都会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用一两个词概括一下,老师给你们每人发了一个小纸片,大家可以先在上面写一写。试着把它们归归类,看看有哪几类。(生写,交流。)师:请几位同学上黑板写一下。(生板书:失意、不得志、愤懑难平、思乡、漂泊、孤独、豁达、随缘、壮志。)师:好。谁再上来帮着归纳一下?(生将几种同类的作了合并。)师(边归纳边板书):首先是“愁”,然后是同学所说的“愤”,经历过这个以后,好像有的诗人就“达”,开始豁达了。“壮志”是什么意思?是有人还坚持最初的志向,矢志不渝。师:那我们分成这四类:愁苦(或者说苦痛)、愤懑、豁达,有的人经过彷徨和思考,经过怀疑与疑问之后,他仍然不改初志,仍然坚守自己原来的志向,即壮志。可以总结为以上四类吗?好,那就暂时这样。师:是不是所有贬谪诗词都表达了这四种情感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四首诗中的两首,这些诗已经提前印发给大家了,都给了必要的注释和写作背景,大家应该已经做了预习。现在再给同学们一点时间,大家讨论一下:这四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不是符合我们上面总结的那几种?选择最触动你的一首具体说说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下面同学们可以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一下。(生讨论3分钟。)师:刘默雷,你们讨论得怎样?觉得哪首诗感情最浓郁?生:这四首我们都归了类,先说最后一首,是“愤”。师:最后一首是林则徐的。它的“愤”体现在哪里?投影: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生:比如说第三联,“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读着特别拗口,这是一种讽刺的说法。就是说皇恩浩荡,把他贬谪了,就比较讽刺,表现出一种愤恨。他虽然禁烟有功,但还是被贬谪了。师:“谪居正是君恩厚”,你觉得他是说反话吗?古代即使臣子被贬谪,也要叩谢皇恩,因为他毕竟没有被杀头,所以说“谪居正是君恩厚”。我觉得刘默雷读得挺仔细,从平常的诗句中读出了诗人心底的波澜。诗人心里有一种剧痛,正是用这样一句“谪居正是君恩厚”表现出来的。刘默雷说的是“愤”,但是我怎么觉得说的是“痛”呢?师:还有人对这首诗发表意见吗?不同意他意见的?好,张竞元说一说。“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3/6生:我觉得这首诗有点“志”的感觉,它第二联说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说“我”一心为国家,不管活还是死都可以。后面是说,不管是祸是福,“我”都不能逃避为国家做事情的义务。我觉得他虽然被贬了,处于一种灾祸中,但是没有磨灭他为国家做事情的志向。师:好,这是张竞元的解读。咱们再看其他几首。投影: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高中选修拓展)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生:这首诗表达的是“志”。颈联“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说他自己比较有本事,看得出他相当自恃,觉得自己比较有才。师:“空余鲁叟乘桴意”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生:因为注释里有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就是说像他这种仕途走不通了,他就要去识轩辕奏乐声。我觉得他是有一点遁世的,他想追求老庄玄理,这样他也比较好自我排解。也不是非得在仕途上走多么远。师:好,有不同意见,诗人有话要说,李承璋请说。生:从开头开始看,“参横斗转欲三更”,这句话就是说一切已经变了,“苦雨终风也解晴”就是说原来老下雨老刮风,这种恶劣的天气也已经过去了。就是说原来的奸臣已经走了。“云散月明谁点缀”,他这是以星星自比。“天容海色本澄清”,天容海色,就是说天和海本来的颜色是澄清的,原来不澄清是因为有一些奸邪。“空余鲁叟乘桴意”,这句话看一下注释其实大家就能明白,“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诗人的意思是,现在是“道行”的,所以他不能乘桴浮于海,所以他只能“空余”这个意思。“粗识轩辕奏乐声”就是说他去南边逛了那么一圈,明白了一些老庄玄理。最后一联就可以体现出,“九死南荒吾不恨”,非常旷达的意思。“我”就来南边逛了一圈也没什么关系,“兹游奇绝冠平生”意思就是“我”在这儿也就是长长见识,这是非常乐观,非常高兴的。师:承璋觉得是很高兴。还有同学要发表意见,好,何婧铱说。生:我大部分的意见和李承璋差不多,但我觉得他颈联说得不太对,首先颈联上句写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我觉得他所谓的“空余”,是说儒家本来非常积极入世,因“道不行”而“乘桴浮于海”不是他本来的意思。我觉得他是在贬谪中,在老庄的玄理中得到了一种超脱和自然。所以我觉得他说的是:笑看汲汲于名利和世俗的生活状态,而安于老庄的道法自然。这是一种非常和谐的生活状态。师:好,孙文武再说一下。生:我觉得“鲁叟乘桴意”,“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说的就是如果王道不行的话,“我”就去过自己自由的生活,在海上乘桴漂流。就是跟老庄类似吧!王道不行的话,“我”就去做自己的事情。所以“空余”表现他想为国家做些事情,但是他自己只剩下自由漂荡的力量。后面的“粗识轩辕奏乐声”说的是“我”已经明白了老庄自由生活的思想了。师:好,大家对这个地方有一点争议,老师稍微补充一下写作背景。师:我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就是他被贬谪到海南,远放儋州,前后七年,然后他才遇赦北还。就是从海南岛返回时,夜渡海,写于这个时候。刚才李承璋的解释前半部分我都比较同意,大家的争议集中在第三联“空余鲁叟乘桴意”。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他是积极入世的。孔子这句话是说,“我”的道在海内无法实行,就坐上木筏子飘洋“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4/6过海,也许能够实行吧!那么苏轼在前面澄清了自己,天容海色本澄清,“我”并没有做错,“我”是无辜被贬谪的,现在“遇赦北还”被放还了。但是因为“我”被贬谪了,也到了海外(海南岛),但“我”并没有像孔子主张的那样,化育民俗,为民做事,为民请命,所以他说“空余”,表达惭愧之意。“粗识轩辕奏乐声”,跟夜渡海听到的海浪声有关系,同时也寓指老庄之理。最后一句,“九死南荒吾不恨”,诗人是真的不恨,还是故作旷达语呢?就你对苏轼的了解来说,至少这句话说的是“我不恨”是吧。“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样一个贬谪的经历,诗人把它看作是“游”。我们知道苏轼一生可以说风尘仆仆,始终奔波在去往最新贬谪地的途中,但他说“兹游奇绝冠平生”,他一生可以借此饱览奇景,虽死无憾。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说苏轼是真正超脱,是真正放达呢?师:以上大家的探讨非常深入,已经能从诗歌表层的含义深入到诗歌更深层的内涵,我们会发现有着贬谪经历的诗人们情感颇为复杂,而诗意的表现也就非常深婉,需仔细品读方可得其真意。师:由此看来,贬谪,真的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么痛苦的人生经历,为什么会成就如此多优美不朽的诗篇呢?在这样一个困境当中,诗人是如何超脱出来的?是怎样实现人生的突围的?四、探究贬谪现象,深味文化内涵投影:面对贬谪的人生经历,诗人是如何超脱出来,实现生命的突围的?你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你的人生体验加以阐释。师:当然我们没有经历过贬谪,但是我们有没有类似的人生体验呢?生(齐声):考砸了!师:我知道同学们昨天都参加了数学竞赛,就是你们为之辛苦为之忙碌了很多年的东西。有同学考砸了,这也算是一种人生的失意吧。师:我们还是回到贬谪这个文化现象上来,就是他们明明是走向了僻远的所在,走向了一个艰苦的环境,物质的艰苦可能还在其次,我想文化生活的匮乏和蛮荒可能是让诗人最受不了的,但他们却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诗情,这似乎是一种悖谬。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咱们现在还用那个小纸条,来快速地写一下你的思考。师:请想好的同学到黑板写下你的思考。(学生板书。)师:看得出来,大家都关注到了贬谪这一经历本身对诗人心理的影响,进而对他们创作的影响。是的,在诗人遭受贬谪、生命被放逐后,他们借诗来抒情言志,而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师(板书:以诗言志抒情):但是我觉得同学们还忽略了一点。咱们回顾一下苏轼在黄州,我们读过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学习了《赤壁赋》,你觉得帮助东坡突出困境的还有什么?生:明月、清风师:对。大自然是最好的疗伤剂。师总结投影:在这些被贬谪的诗人从宫廷庙堂走向僻远的江湖,走向文化的蛮荒地,走向终岁不闻丝竹声的精神困境中时,另一方面,他们也从尔虞我诈的官场走向民间,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山水,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们也因此找回自我,找回自由,找回天真,获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和解放。于是他们进入到一个纯粹的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于是诗意迸发,他们实现了艺术的新生,也完成了生命从困顿到豁然开朗的突围,即诗意的突围。(师板书:诗意的突围。)“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5/6师:有一句诗,我特别想送给大家,“平生诗句多山水,谪宦谁知是胜游”。就是苏轼所说的“兹游奇绝冠平生”。换一个角度看,他们的诗文的表现范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其所创作的内容丰富的贬谪诗文,提升了整个文学的深度和厚度。所以对于文学创作来说,这是一种丰富的阅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我们而言,也不要害怕坎坷和挫折,考砸了怎么了?考砸了也未必是坏事。有人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他也为你打开另一扇门。我想这也是我们学习贬谪诗词的意义———教我们如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