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病毒的感染与免疫.doc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1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学习要点一、病毒的感染1.病毒的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传播方式(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或受染动物与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2)垂直传播: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将病毒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感染途径皮肤与粘膜十病毒侵入机体的主要门户。病毒在机体内播散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局部播散;②血循环播散;③沿神经干移行。2.病毒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通过隐性感染,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但也可向外界播散病毒。显性感染机体在感染病毒后因组织细胞受损严重而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可分成急性感染及持续性感染两种类型。(1)急性感染: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体内不再存在病毒。(2)持续性感染:这类感染中,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持续性感染又可分成三种:1)慢性感染:显形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十年。2)潜伏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并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用一般方法也不能分离出病毒。3)慢发病毒感染:又称迟发病毒感染。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至数十年。以后出现亚急性进行性疾病,最终成为致死性感染。1.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1)溶细胞型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成熟后,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而死亡。体外组织细胞培养中,溶细胞型感染可致细胞变圆、坏死及脱落等,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机制:①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②破坏细胞溶酶体;③病毒毒性蛋白的作用。(2)稳定状态感染:有包膜病毒(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病毒的增殖对细胞的大分子物质合成影响不大,细胞仍能继续生长与分裂,称之为稳定状态感染。(3)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由宿主细胞基因所指令发生的一种生物学过程。(4)细胞增生与转化: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核酸可结合至细胞染色体中,称为整合。整合作用可使细胞遗传性改变,引起细胞转化。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1)体液免疫病理作用: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膜上可出现由病毒基因组决定的新抗原,可与病毒特异性抗体(主要为IgM、IgG)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引起细胞破坏。(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由病毒抗原致敏的T淋巴细胞可通过直接杀伤或释放淋巴因子等作用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导致Ⅳ型变态反应。(3)自身免疫反应:某些病毒感染后,可引起自身组织细胞成分改变或隐蔽抗原释放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有些病毒具有与宿主细胞相同或类似的抗原成分,通过交叉反应使机体组织细胞受损。发病机制可能为:①病毒改变宿主细胞的膜抗原;②病毒抗原和宿主细胞的交叉反应;③淋巴细胞识别功能的改变;④抑制性T淋巴细胞过度减弱。(4)抑制免疫系统功能:许多病毒感染能引起宿主免疫功能抑制。二、抗病毒免疫1.天然免疫感染前存在的天然免疫(1)先天不感受性(2)屏障结构与细胞因素: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巨噬细胞和NK细胞。(3)体液因素低亲和力抗体、凝集素、补体、备解素等。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天然免疫—干扰素(1)概念:干扰素是指在诱生剂和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下,由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组糖蛋白质,具有高度抗病毒、抗肿瘤及多种免疫调节功能。(2)种类: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可将IFN分为Ⅰ型和Ⅱ型,或α、β、γ三型。Ⅰ型干扰素:IFN-α(由人白细胞产生)、IFN-β(由人成纤维细胞产生),Ⅱ型干扰素:IFN-γ(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称免疫干扰素)。(3)产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基因处于静止状态,干扰素的产生受到抑制。如有病毒感染或非病毒性诱生剂作用于细胞膜上,激活干扰素编码基因,即开始转录干扰素的mRNA,再转译为干扰素蛋白。(4)作用机制:诱生的干扰素很快释放到细胞外,作用于邻近的未受感染的细胞膜受体上,使细胞建立抗病毒状态。当IFN与受体结合后,产生一种特殊的因子,使抗病毒蛋白(AVP)基因解除抑制,转录并翻译出AVP,主要是蛋白激酶、2ˊ-5ˊ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这些酶与发挥抗病毒活性有密切关系。(5)作用特点:①广谱性;②间接性;③相对种属特异性。2.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中和抗体与非中和抗体:具有吸附穿入作用的病毒表面抗原所诱生的抗体,称之为中和抗体。活病毒与中和抗体结合,导致病毒丧失感染力,称为中和作用。不具有吸附穿入作用的病毒表面抗原及病毒颗粒内部抗原所诱生的抗体,称之为非中和抗体。细胞介导的抗病毒作用(1)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抗毒作用CTL能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受MHC-Ⅰ类分子的限制。是使病毒感染恢复的主要机制。(2)细胞因子的抗病毒作用细胞毒效应细胞(CTL、NK及活化的巨噬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后,通过释放出的细胞因子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水平传播2.垂直传播3.包涵体4.干扰素5.持续性感染6.潜伏感染7.慢发病毒感染8.中和抗体二、选择题A1型题1.细胞融合有利于病毒的A.吸附B.脱壳C.扩散D.复制E.释放2.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A.空气传播B.经血传播C.虫媒传播D.粪口传播E.垂直传播3.病毒感染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A.潜伏感染B.隐性感染C.慢发病毒感染D.持续性感染E.慢性感染4.潜伏感染的特点是A.潜伏期长达数月至数十年B.症状多为亚急性C.潜伏状态检测不到任何病毒指标D.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E.病毒很快被清除5.产生γ干扰素的细胞是A.淋巴细胞B.成纤维细胞C.中性粒细胞D.肥大细胞E.郎罕氏细胞6.可引起慢发病毒感染的病原体是;A.麻疹病毒B.流感病毒C.沙眼衣原体D.风疹病毒E.甲型肝炎病毒7.中和抗体对病毒的作用机制主要是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B.诱导干扰素产生C.抑制病毒脱壳D.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8.下列非特异性免疫因素中抗病毒作用最强的是A.胎盘屏障B.血脑屏障C.补体D.α/β干扰素E.γ干扰素9.干扰素抗病毒作用主要是A.抑制病毒的释放B.直接灭活病毒C.抑制病毒的脱壳D.限止病毒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E.作用于受染细胞后,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10.关于干扰素的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有广谱抗病毒活性B.抗病毒作用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C.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D.可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E.可直接作用于病毒11.下述感染方式是病毒感染所特有的是A.急性感染B.显性感染C.慢性感染D.慢发病毒感染E.隐性感染12.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免疫物质是A.SIgAB.IFNC.中和抗体D.IgME.补体结合抗体13.病毒感染细胞后,在胞核或胞浆内出现的嗜碱或嗜酸性团块称为A.包涵体B.蚀斑C.空斑D.极体E.异染颗粒14.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A.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方式称为水平传播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称为垂直传播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Ⅳ型变态反应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E.隐性感染就是潜伏感染15.病毒的致病因素是A.内毒素B.外毒素C.侵袭力D.表面结构E.以上均不对16.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流感病毒D.乙脑病毒E.甲肝病毒17.下列病毒病哪种易发生潜伏感染A.乙型脑炎B.乙型肝炎C.流感D.水痘E.脊髓灰质炎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出现A.细胞溶解死亡B.细胞融合C.细胞转化D.包涵体形成E.以上均可出现19.下列病毒感染类型中,与肿瘤发生有关的是A.急性感染B.慢发感染C.隐伏感染D.整合感染E.慢性感染20不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诱生剂是A.病毒B.人工合成双股RNAC.衣原体D.细菌脂多糖E.头孢菌素B1型题(供1~3题备选答案)A.隐性感染B.潜伏感染C.急性感染D.慢性感染E.慢发感染1.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常见感染类型是:2.乙型肝炎病毒常见的临床感染类型是: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感染类型多为:(供4~6题备选答案)A.流感病毒B.轮状病毒C.麻疹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狂犬病毒4.可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5.主要经消化道传播6.主要经输血或注射感染(供7~9题备选答案)A.a-干扰素B.β-干扰素C.γ-干扰素D.Ⅰ型干扰素E.Ⅱ型干扰素7.由人白细胞产生的主要是:8.由人成纤维细胞产生的主要是:9.由T细胞产生的是:(供10~12题备选答案)A.IgG等循环抗体B.SIgAC.IgMD.IgEE.细胞免疫10.可阻止血浆中游离病毒在宿主体内扩散11.可阻止病毒由粘膜侵入12.病毒感染后体内最早出现的抗体是三、填空题1.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方式称为,通过胎盘或产道由母体传播给胎儿的传播方式称为。2.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包括、和三种,3.杀细胞性感染多见于病毒的感染,稳定状态的感染多见于病毒的感染。4.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发生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则属于感染。5.病毒基因和细胞染色体的结合称为,其后果可使细胞发生。6.人干扰素分为、、三型,分别是由、和细胞产生。7.能诱导干扰素产生的物质主要是和。8.中和抗体可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阻止病毒的。9.病毒引起的显性感染包括、两种。10.有包膜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成熟后多以方式释放子代病毒。四、问答题1.比较隐性感染和潜伏感染的本同。2.比较慢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的不同3.机体抗病毒免疫由哪些因素构成?4.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间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2.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3.包涵体: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浆内出现嗜酸或嗜碱性染色,大小不等的圆性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称为包涵体。4.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5.持续性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形式,指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在受感染细胞内长期存在或终身带病毒,包括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6.潜伏感染: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在一定条件下病毒被激活后又可引起急性发作。7.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以后出现亚急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8.中和抗体:是指一类能与病毒结合并使之丧失感染力的抗体。二、选择题A1型题1.C2.D3.B4.C5.A6.A7.D8.D9.E10.E11.D12.B13.A14.A15.E16.B17.D18.E19.D20.EB1型题1.C2.D3.B4.A5.B6.D7.A8.B9.C10.A11.B12.C三、填空题1.水平传播;垂直传播;2.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3.无包膜;有包膜;4.潜伏;慢发病毒;5.整合;转化;6.α;β;γ;白细胞;成纤维细胞;T细胞;7.病毒;干扰素诱生剂;8.吸附;9.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10.出芽四、问答题1.隐性感染和潜伏感染的不同主要是:隐性感染是指病毒感染机体后,由于病毒入侵数量少、毒力低、机体抵抗力强,病毒造成细胞的损伤轻微,不出现临床症状。一般病毒很快被清除。不在体内长期存在。隐性感染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可以防止发生再感染。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类型以隐性感染为主。潜伏感染是指病毒在原发感染后没有被完全清除,而残留少量病毒长期潜伏在宿主细胞内,但不复制,亦不出现任何临床表现。潜伏感染的病毒在某些条件下被激活(如宿主抵抗力降低),可出现为间歇性的急性发作。2.慢性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的不同:慢性感染是指病毒感染机体经较长的潜伏期后出现症状并维持数月或数年;或急性感染后病毒未被彻底从体内清除,可以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经常向体外排出,临床表现可时好时坏,病程可长达数月或数十年。慢发病毒感染与慢性感染的不同之处是,慢法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很长,但一旦出现症状,即呈进行性加重,直至死亡。3.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