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旨定位《三国演义》以三国争雄为题材,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近百年间的历史演变过程,展现了三国鼎立时期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等诸多方面的种种争斗,揭示了战乱时期社会的动荡、黑暗、腐朽;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凶狠、虚伪;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动乱年代的苦难生活。二、情节梳理汉末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不久,起义被统治阶级的联合军事力量扑灭,而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彼此间又重新混战,为的是争夺地盘。不久,汉灵帝死去,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掌权,被挤出权力中枢的宦官不甘失败,设法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了宦官,又被董卓赶走,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以袁绍为首的十八镇诸侯以讨伐董卓为名,先后割据混战。司徒王允忧国心切,想出了一个“连环计”,用绝色女子貂蝉离间董卓与其义子吕布的关系,然后与各路豪强联合,设计杀死了董卓。董卓部将拥兵自重,又大杀王允及其同僚。在连年混战过程中,曹操、刘备、孙坚渐次崛起。先是曹操以“勤王”名义救援了溃败中的汉献帝,并强迫献帝迁都许昌,从此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十一年的长期征战,他先后歼灭了袁术、袁绍等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孙坚早在十八镇诸侯共讨董卓之时,便乘机移军长江中下游,攻取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地盘。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孙权先后接管一切,实力日益增强。刘备则先因兵败依附曹操,后又辗转依附荆州刺史刘表。在此期间,他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得到了一条有力的“臂膀”。其后,连续击败曹操部将的进攻,军事上有了起色,但偏处一隅,没有可靠的根据地,整个形势还是不妙。不久曹操借战胜袁绍的余威,亲率大军南下,想要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人,进而一统天下。恰逢刘表病死,其子刘琮献荆州降操,战局急转直下,大大有利于曹操。曹操在这种形势面前,滋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经过诸葛亮的反复游说,孙权、刘备决定联合,双方共同发动了一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性的大战役——赤壁之战。赤壁一战,曹军几乎全军覆没,曹操只得北还。大战过后,刘备又统兵攻占四川全境,取得了比较广阔的根据地。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从此形成。此后若干年,三国展开了角逐争夺。当时据有荆襄九郡并两川之地的刘备,正发展壮大。但是,由于镇守荆州的关羽破坏了孙、刘联盟,孙权乘关羽忙于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袭占了关羽后方——荆州全境,关羽由此败亡。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建国号为“魏”。刘备闻讯,亦“继汉统”,正式建立蜀汉政权。为了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亲自统兵与孙权交战,结果被孙权手下大将陆逊打败,火烧连营七百里,全军丧亡殆尽,他自己也病死于白帝城。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一切依赖诸葛亮。诸葛亮内外操劳,常常疲于奔命。不久孙权也正式称帝,建立了吴国。魏、蜀、吴三国仍连年征战。这期间,诸葛亮坚持联吴讨曹:先出兵七擒孟获,收服了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巩固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对魏作战。其间也有几次联合东吴共同伐魏,但因种种原因,终于未能消灭魏国。诸葛亮后来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他死后,姜维继任其军事统帅之职,也曾多次伐魏,同样没有取得成功,而后主刘禅平庸无能,朝政日益腐败,蜀汉国力日衰。吴、魏之间的征战也各有胜败。后来,司马氏在魏国专权,魏国派兵攻占四川,刘禅出降,蜀汉灭亡,姜维假降,策反钟会不成而被杀。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建立西晋。孙权死后,吴国的统治者施政残暴,民心日背,西晋派大军顺流东下,终于灭了东吴。至此,天下重新归于统一。三、人物扫描乱世奸雄——曹操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其父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曹嵩,袁绍是其年少时的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性格特点:有勇有谋,惜才爱才,善于随机应变;多疑、残忍、奸诈、自私。经典事迹:杀死救命恩人吕伯奢全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借粮官的人头以镇压军心;梦中杀人等。世人评价:“奸绝”——毛宗岗宽厚仁慈——刘备刘备:字玄德,涿郡人,为中山靖王的后裔。志向远大,喜欢结交天下英雄豪杰。据说他身高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面如冠玉,唇若涂脂。曾以织席贩鞋为业。伐吴失败后病死于白帝城。性格特点:仁爱、宽厚、知人善任。经典事迹: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北海救孔融,煮酒论英雄,跃马过檀溪,三顾茅庐,被陆逊火烧连营,白帝城遗诏托孤鞠躬尽瘁——诸葛亮诸葛亮:刘备的军师,丞相。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出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的一个官吏之家。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兄诸葛瑾为孙权的大将军。性格特点:济世爱民、谦虚谨慎、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忠臣的代表,智慧的化身。经典事迹:隆中对策,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取西川,智取汉中,巧布八阵图,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一、走近作者湖海散人——罗贯中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曾共同从事著作。传有17种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段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二、情节链接(1)节选以前的情节本课《曹操献刀》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回的第二部分,这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虽然有不少人劝谏,但仍密诏董卓进京。十常侍得知消息,先行下手,杀死何进,并劫持皇上、陈留王等逃出宫廷,后被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迎请回宫。此后,董卓也相继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肆无忌惮。不久,董卓召集百官,大排宴会,遍请公卿,说:“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丁原、卢植、司徒王允持不同意见,于是百官皆散。后吕布杀丁原而投奔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相国,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大臣伍孚欲刺杀董卓,未果,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在这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书,图谋杀死董卓,以下就是课文节选的部分。(2)节选以后的情节接课文后的是第五回,标题是: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后,陈宫弃他而去。他遂连夜到陈留,找到父亲,细说前事,并想散尽家财,招募义兵。他听从父亲劝告,置办酒席,拜请卫弘到家,说:“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公乃忠义之士,敢求相助。”卫弘曰:“吾有是心久矣,恨未遇英雄耳。既孟德有大志,愿将家资相助。”曹操非常高兴,于是先发矫诏,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很快,袁绍离开渤海来与曹操会盟,十七镇诸侯也先后起兵响应。此时,刘备也弃县令之职,带关羽、张飞前来。众诸侯陆续到来后,各自安营扎寨,连营二百余里。曹操乃宰牛杀马,大会诸侯,商议进兵之策。他们共推袁绍为盟主,准备进兵讨伐董卓。三国历史前奏由此揭开,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此时也开始上演。三、词语积累1.赍密书:携带私密的书信。2.隐讳: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3.贱降:古人对自己生日的谦称。4.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后用“社稷”指代国家。5.不才:没有才能(多用来表示自谦)。6.虽死不恨:即使死了也不遗憾。恨,遗憾。7.此贼合死:这个贼人该死。合,应该。8.望东南而去:朝着东南方向离开。望,朝着,对着,介词。9.天色向晚:天色就要晚了。向,接近,将近。10.熟视:详细察看。11.嵌饰:一种装饰手段,把一种较小的东西嵌入到较大东西的凹处。12.审究:详细审问。亲爱的同学们,读完《曹操献刀》一文,请按照时间顺序和时间进程理清本文的思路,填写下表,并思考这样安排的好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王允设宴曹操借刀曹操献刀曹操逃跑曹操遇陈宫曹操杀伯奢二人客店投宿好处:这样安排情节,使情节紧凑,故事发展合理,既能调动读者的兴趣,又让读者容易把握故事发展的脉络。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的基本情节,分析课文结构,探究曹操的人物形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点评、写作、对比阅读等方式,鉴赏所选片段的人物形象,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古典文学影响,学习用历史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导语: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的,大江只能淘尽英雄的物质形体,他们的人格魅力、精神境界将永远流传。虽然英雄们已淡漠在历史的云烟里,但我们通过亲近经典的方式,可以感受到他们激荡而又多彩的生活,触摸到他们跳动的脉搏。不论是“三国”中的各路英豪,还是梁山中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草莽英雄,都让我们无比地敬仰。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三国时代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曹操。理清课文情节1.粗读课文,回答: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组织安排情节的?【探究交流】从文中有“一日”、“次日”、“行了三日”、“当夜”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看出本文是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此外作者还精心结合地点的转移和主要人物的行踪将故事情节安排得井然有序。2.开头两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探究交流】开头两个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人物出场和故事发展作好了铺垫。分析人物形象1.如何看待曹操行刺时“惧卓力大,未敢轻动”的心理?【探究交流】曹操行刺不是玉石俱焚式的,与伍孚“殒命式刺杀”不同,他有一个底线,即以保住自身的安全为前提。如此,就与他在王允府的“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言论相悖,这恰好体现了他性格的复杂处:英勇又自私,不愿用自己的生命作一个未知数的赌博。他不是封建社会严格意义上的忠臣义士。2.杀吕伯奢一家暴露了曹操什么本性?【探究交流】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因为“庄后有磨刀之声”“缚而杀之,何如?”等信息产生的误会,对此应情有可原。曹操杀吕伯奢表面看是出于“自保”的无奈,实质是严重的自私心理和残暴的内在性格的体现。这一情节中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句,是曹操杀了人之后的自我开脱和极端自私心理的反映,体现了他人性方面存在着“真”,但在道德、人伦方面有着严重的缺失,是个极端利己主义的小人。曹操对陈宫慷慨陈词是真心还是假意?【探究交流】曹操在王允府所言“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多为激愤豪壮之语,而在中牟县对陈宫大义凛然的话语就多了些虚浮,其主要目的是想感动陈宫,让他释放自己,此为“奸”之表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在这种处境下,能够做到临危不乱的慷慨陈词,倒是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精神与胆识,此乃“雄”之体现。读了《曹操献刀》一文,结合整部《三国演义》和历史上的曹操,谈谈你对曹操的看法,写一个片段,40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你招贤纳杰,知人善用。你聚荀彧、郭嘉、程昱于帐下,收许褚、张辽于阵前,座下文有能臣,武有良将,“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你是想海内之士都越陌度阡来归。军帐前,盈樽独饮,举剑问天,汉邦才俊,何不尽归我耶?你行于“蒿里”,但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于是从心里悲恸,“念断人肠”;你东临碣石观沧海时,沉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敞开胸怀想把天地包容;你江心横槊,旋即发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你指点江山、激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