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成中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食源性疾病成中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日期:2013-08-09来源:健康界作者:王建秀|0近期,中国科学家在专业期刊《BMCPublicHealth》上发表学术论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的急性胃肠炎和食源性疾病负担状况。目前食源性疾病不仅仅是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重点。俗话说,病从口中入。食源性疾病不仅是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近期,中国科学家在专业期刊《BMCPublicHealth》上发表学术论文,详细分析了中国的急性胃肠炎和食源性疾病负担状况。这项为期一年的研究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联合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广西、四川六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此次调查共涉及39,686人,监测时间为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监测省份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广西、四川,监测点包括20个县(区),覆盖人口占2010年中国总人口的1%。研究发现,监测地区0-4岁儿童患病率最高(12.6%),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该项目参与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艳表示,2010至2011年中国约有7.48亿人次发生急性胃肠炎,4.2亿人次因病就诊,其中有约三分之一由食物引起,也就是说每年全国吃出急性胃肠炎的就有2亿多人。仅急性胃肠炎一项,共造成全国损失1.7亿工作日,消耗的医疗资源与社会资源更是难以估计。这项研究还发现,中国急性胃肠炎患者中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有3.7亿人,比例高达50%,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甚至冬季高发的病毒性急性胃肠炎患者也在盲目使用抗生素。同时,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特征也在悄然变化。过去,同一地区集中暴发是食源性疾病发病的主要形式,容易识别,如四川眉山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事件。但目前,跨地域食源性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传统的被动报告系统很难做到早期发现和预警。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于2011年开始着手建设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搜索相关病例,将监测关口前移,最终将和现有的被动监测体系一起,实现“以疾病找食品”和“以食品找食品”双管齐下的溯源防控。对于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部副主任郭云昌介绍说,国际上最有效、最简单易学的预防措施就是“WHO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其中生熟分开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仍是发生家庭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事实上,食源性疾病不仅仅是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重点。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WHO于1998年统计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数十亿人,发达国家发每年约有1/3的人感染食源性疾病。如美国估计每年约有4800万例食源性疾病患者,其中12.8万人入院治疗,3000人死亡。这一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进食不安全食品每年导致亿万人发病和大量死亡,如发展中国家(不包括中国)每年约有180万儿童死于微生物性腹泻。链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监测案例以四川眉山映天学校食物中毒事件为例,2013年6月13日,该校发现100例发烧、呕吐、腹痛病例,属于聚集性病例,眉山CDC接到报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启动舆情监测。6月14日,该校发现300例就诊病例,眉山CDC启动调查,初步诊断为感染性腹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启动应急预案,疾病部主动与四川CDC联系,了解情况,跟踪事态进展,相关部门做好技术准备。6月15日,四川省CDC介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协助调查;生物样本送至四川省CDC,开展病原学检验,排除病毒性感染。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跟踪调查进展,提供技术指导专家组与四川省CDC讨论细菌检验方案,建议对可疑食品和操作人员进行检验。6月16日,专家从8份粪便中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从可疑食品中检出疑似沙门氏菌;怀疑污染由生鸡肉交叉污染所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织研判,提出确诊建议,专家组与省CDC专家会商,确诊为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提出进一步开展食品溯源调查建议。陈君石:食源性疾病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我要评论2015年02月28日17:16:05来源:新华食品我有话要说(0人参与)2月28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做客新华网,全面剖析解读食品安全问题。(新华网李江摄)新华食品北京2月28日电(娄奕娟)2月28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做客新华网时表示,食源性疾病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全世界的头号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中国的头号食品安全问题,但并没有引起消费者的重视。据介绍,从危害消费者健康出发,食源性疾病是全世界的头号食品安全问题。食源性疾病指的是致病的微生物、寄生虫等污染食品,人们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后生病甚至是死亡。陈君石表示,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需要三方面的努力:一是需要食品生产经营者认真遵照食品安全的要求进行生产制造;二是政府需加强监管;三是消费者掌握一定的卫生常识。陈君石举例说,养成饭前用肥皂或是清洁剂来把手洗干净的习惯,可以有效避免“病从口入”。再比如,家里难免有吃剩的饭菜,剩菜、剩饭一定要等到温度下降到室温才可放入冰箱里,因为温度较高时细菌还在繁殖,再次食用前还需充分加热。另外,注意案板需生熟分开等细节,也可有效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掌握以上常识非常重要,一般人们所谓的拉肚子、腹泻,只要排除感冒造成的腹泻以外,基本上都是食源性疾病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陈君石强调说,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来看,相对于国内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问题,食源性疾病的危害性更为严重。2015年第一季度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报告来源:食源性疾病监测部日期:2015年05月14日人气指数:10632015年第一季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报告系统收到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包括食物中毒)监测报告为176起,患病2065人,其中死亡11人。这些事件中97起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发,患病1533人,其中死亡1人;79起为非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发,患病532人,其中死亡10人。具体分析如下:一、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相关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2015年第一季度,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发的事件数、患病人数分别占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总数的55.1%、74.2%,死亡1人。(一)按食源性疾病暴发场所分类情况。暴发场所监测起数患病人数住院人数死亡人数单位食堂436021350宾馆饭店20250960学校食堂12403710街头摊点774490快餐店764170农村宴席41111070小吃店2871送餐22110合计97153348312015年第一季度,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事件,主要暴发场所是单位食堂,其监测起数、患病人数分别占其44.3%和39.3%,死亡1人由游船上(小吃店)制备的水产品海螺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导致。(二)按食源性疾病暴发原因分类情况。暴发原因监测起数患病人数住院人数死亡人数有毒动植物及毒素375551531微生物性276422300化学性689160毒蘑菇21880不明或尚未查明原因25229760合计97153348312015年第一季度,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事件,除毒蘑菇外的有毒动植物及毒素的监测起数最多,占38.1%,其中由菜豆引起的事件数和患病人数分别占有毒动植物及毒素事件总数的83.8%、90.8%,水产品海螺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导致1人死亡。(三)按食源性疾病暴发食品分类情况。食品种类监测起数患病人数住院人数死亡人数果蔬类食品365621730肉类食品151771130水产食品526171蘑菇21880面米食品16200豆制品164640调味品1500多种(或混合)食品18405550其他320120不明(或)尚未查明食品15194410合计97153348312015年第一季度,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事件,果蔬类食品引起的暴发事件的监测起数、患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7.1%和36.7%;肉类食品引起的暴发事件的监测起数、患病人数分别占15.5%和11.5%。(四)按每起事件的患病人数分类情况。患病人数/起监测起数患病人数住院人数死亡人数≥10011090050~99740272030~495207109010~29345622430<1050253591合计97153348312015年第一季度,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事件,患病人数<10人/起的暴发事件的监测起数最多,占51.5%;患病人数为10人~29人/起的暴发事件的累计患病人数最多,占36.7%。(五)按食源性疾病暴发引发因素分类情况。引发因素监测起数患病人数住院人数死亡人数加工不当396251680误食误用9121201加工人员污染4203160生熟交叉污染362480存储不当242420原料变质17302种及以上因素112181270不明或尚未查明28255590合计97153348312015年第一季度,在已明确的引发因素中,由加工不当引起的暴发事件的监测起数和患病人数分别占40.2%和40.8%;由2种及以上因素引起的暴发事件的监测起数和患病人数分别占11.3%和14.2%。(六)学校食堂暴发事件报告情况。2015年第一季度,由学校食堂引起的暴发事件报告起数12起,患病403人,无死亡。主要原因是多种食品的加工环节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污染、加工人员感染诺如病毒后交叉污染以及菜豆烹饪不当导致。二、非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2015年第一季度,由非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发的事件数、患病人数分别占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总数的44.9%、25.8%,死亡10人。(一)按食源性疾病暴发场所分类情况。暴发场所监测起数患病人数住院人数死亡人数家庭6830518610学校4180580其他747200合计79532264102015年第一季度,由非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事件,主要暴发场所是家庭,其监测起数、患病人数分别占其86.1%和57.3%,死亡10人由家庭自制豆制品不当、误食误用亚硝酸盐、面米制品加工不当以及不明原因等导致。(二)按食源性疾病暴发原因分类情况。暴发原因监测起数患病人数住院人数死亡人数化学性1877632有毒动植物及毒素14109730微生物性1089621毒蘑菇2940不明或尚未查明原因35248627合计79532264102015年最多第一季度,由非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事件,化学性的监测起数占22.8%,死亡2人由家庭误食误用亚硝酸盐导致;除毒蘑菇外的有毒动植物及毒素性的患病人数最多占20.5%,其中以菜豆烹饪不当和食用桐油果为主。(三)按食源性疾病暴发食品分类情况。食品种类监测起数患病人数住院人数死亡人数果蔬类食品1383570肉类食品1369452水产食品627270调味品518102面米食品426264豆制品3881蘑菇2940乳类食品2520多种(或混合)食品1282401其他1048330不明(或)尚未查明食品9157120合计79532264102015年第一季度,由非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事件,果蔬类食品的暴发事件监测起数、患病人数最多,分别占16.5%和15.6%;肉类食品的暴发事件监测起数占16.5%,其中家庭的熟肉制品引起2人死亡,原因不明。(四)按每起事件的患病人数分类情况。患病人数/起监测起数患病人数住院人数死亡人数50~991980030~4914646010~296115560<107127316210合计79532264102015年第一季度,由非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事件,患病人数<10人/起的暴发事件的监测起数和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89.9%、51.3%和100.0%。患病人数为50~99人/起的暴发事件发生在学校,原因食品和致病因素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