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目录绪论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的转变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界观的探索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和新世界观的初步探索二、清算旧哲学影响,为新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基础三、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及其重大意义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一、马克思主义重要观点的初次公开阐述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理论总结第二章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和《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的早期阶段二、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第二节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形成一、劳动价值论的新探索二、劳动价值论的系统研究第三节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一、对资产阶级古典学派“难题”的解决二、剩余价值理论的系统阐发三、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趋势的分析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研究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一、未来社会经济关系一般性质的分析二、《资本论》二、三卷的出版三、《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和发展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的斗争二、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三、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第二节《反杜林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一、对杜林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第三节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一、古代社会的研究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系统化二、唯物史观的进一步阐发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第五节面向新世纪的新探索一、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二、对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探索三、在批判伯恩施坦主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第一节列宁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一、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三、列宁创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理论与实践四、列宁对俄国民主革命理论和策略的阐发五、列宁在同错误思潮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第二节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一、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初步分析和研究二、列宁对考茨基等人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分析批判三、《帝国主义论》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一、确立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论二、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提出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发展四、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阐发第四节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思考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推进三、关于改革国家机构的探索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殊性和多样性的思考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挫折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继续推进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开展二、对列宁主义的系统阐发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贡献第二节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多方面探索二、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第三节苏联模式的形成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二、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第四节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和剧变一、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二、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及历史教训第六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重大成果第一节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训二、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探索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的探索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纲领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四、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军事、党建、统一战线等领域的进一步展开五、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新中国的建国纲领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创立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第八章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历史演变结束语阅读文献人名译名对照表后记文摘版权页: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列宁在批判折中主义和庸俗进化论的基础上,全面研究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理论,为分析和认识俄国国情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列宁没有拘泥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应该“共同胜利”的理论,而是根据俄国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链条率先突破的“一国胜利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成功地领导了十月革命。一、确立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迅速凸显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各个国家内部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创造了有利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加之第二国际早在1912年《巴塞尔宣言》中就指出,即将爆发的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各个国家的社会民主党要反对这场战争,并造成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在战争中失败,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随着战争的爆发,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导致了第二国际的分裂。一些左翼政党沦为社会沙文主义政党,他们的理论家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人打出“辩证法”的旗号给自己的背叛行径百般辩护,这引起列宁的警惕。列宁意识到,深入分析战争与革命的关系,促进变帝国主义战争为俄国国内革命,确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国内外政治斗争的形势促使他深入研究辩证法,为回击机会主义者的理论狡辩提供斗争的武器。当时俄国面临着多重矛盾,革命形势日渐成熟。1908年至l916年,为了以科学的方法分析社会矛盾,给俄国革命斗争提供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列宁花了大量时间钻研了哲学。他除了大量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外,还阅读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著作,以及近现代西欧和俄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著作,写了大量笔记,其主要成果集中在1914—1916年的8本笔记中,其中包括《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谈谈辩证法问题》等重要篇章,其主要内容是辩证法。这些笔记和批注都收在列宁的《哲学笔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