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名词解释汇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终身教育: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全民教育: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学校文化: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教育现代化:基于传统教育,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教育内容:学校向学生传授的人类优秀经验的综合,它包括学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所含有的一切内容。课外活动: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教育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人的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年龄特征: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发展关键期:身体和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环境:围绕在人们的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儿童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心理发展的差异90%是由教育决定的。教育目的:指国家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他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素质教育: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③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教育评价: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价值标准,利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以及影响其发展变化的诸因素进行状态确定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师职业道道:简称师德,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教育机智:教师在突发事件面前,在很短的时间内灵活、巧妙地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育理念: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的安排。狭义的课程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学科课程:按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公民所必需的基础能力(读写算)的培养,是中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上。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态度与能力。这是一类在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之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学校课程:学校自行研究开发的课程。它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机关,属于一级课程。课程设计: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课程计划: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他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评价:指对课程计划以及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教学模式: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泛型。研究性学习: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学: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班级授课制: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程固定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教学评价: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信度:一个测验经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以及一次测验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效度: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教学策略: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方法: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有机组合方式。道德教育论:该观点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班级管理: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操行评定:按一定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做出评价。导生制: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它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并且除教师之外,还配备了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教学和管理。教育科学研究:以教育现象和问题为对象,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和推理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形成的。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械成熟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叫遗传素质。成熟: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和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儿童成长发育成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人的价值:是指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班级平行管理: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集体总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二、教育心理学概念教育心理学: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只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习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