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教案课程名称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编码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测绘开课时间授课班级主讲教师职称助教使用教材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二○一一年一月教案(扉页)课程名称城市总体规划总计:72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4讲课:72学时实验:学时教学目的树立城市规划的正确思想,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方法及工作内容,系统地学习城市规划理论知识和城市规划设计,了解城市体规划的基本要求、研究动态。掌握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术,掌握城市规划编制程序;培养城市规划的综合分析和协调能力。教学要求学习和掌握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了解城乡规划发展的发展动态;熟练掌握城乡规划的内容、手法、步骤及其有关图纸和文件的编制,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提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考核方式闭卷教学参考资料李德华,2001,城市规划原理,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利维(著),孙景秋等(译),2003,现代城市规划,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邹德慈,2002,城市规划导论,第1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陈秉钊,1991,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第1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KennethG.Willis,etal.2001.Urbanplanningandmanagement.Cheltenham,UK.EdwardElgar杂志期刊:世界建筑、建筑学报、建筑师、南方建筑、建筑导报、城市规划、规划师、国外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注: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当堂测试,提问教学,课程论文,课程设计,学生讲授,师生互动等。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录相等。4.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课程论文,课程设计,科技作品,课堂答辩等。第一章绪论§1-1城市的发展一、什么是城市1.从字面意义理解:(1)城市的含义:从字义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市”是交易的场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规定,是指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2)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关键在产业结构的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人口规模比农村要大*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2.城市起源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起源:(1)因“城”而“市”: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如天津起源于天津卫.(2)因“市”而“城”: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颜师古注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一个灵魂”。3.就目前涉及对城市的一些主要理解或定义归纳如下:1)、城市的发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是“城”与“市”功能的叠加,即政治行政中心和商业活动是城市产生的基本原因与城市的基本职能。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区别于农村不仅在于人口规模、密度、景观等方面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正如恩格斯所言:“像伦敦这样的城市…….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250万人力量增加了100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所谓城市,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和自然环境利用为特点,以聚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大系统”。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区域的中心,通过辐射和吸引机制来影响广大的区域。日本学者山田浩之说:“所谓城市,就是包围起来的地域中心”。日本学者奥井龙太郎则认为:“城市是辽阔区域上的核心地区,是整个国土上的中心地点”。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美国学者L.芒福德说:“城市既是多种建筑形式的组合,又是占据这一组合的结构,并不断与之相互作用的各种社会联系、各种社团、企业、机构等等在时间上的有机结合”。英国学者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多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4.除此以外,还有许多从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城市生态等角度的定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我们认为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1)、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人类活动要素的不同组合(空间上的组合、种类上的组合、数量上的组合等等)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聚落因其基本职能和结构特点以及所处地域的不同,基本分为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但是农村聚落、城市聚落是一个连续变化的统一体,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各种交通、通讯技术条件的支撑,城乡二元强烈反差的景观及文化差异在一些国家、地区正日渐缩小,有人将这种现象或过程称为“城乡一体化”。2)、城市的概念、定义是发展的。在古代,城市一般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空间限定(如城墙、壕沟等),城市的生活、功能、景观等与乡村完全不同。到了现代,城市更强调的是一个功能性的地域。西方国家经历的由集聚城市化到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一系列的城市化过程,直接导致传统的城乡生活、功能、景观等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劳动地域分工在全球的重组,导致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地方性职能向区域职能、全球体系中的职能转化。一些城市的影响地域和它的空间实体地域大大分离,例如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全球城市的经济影响范围就是世界性的。而随着信息网络、交通、建筑等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城市空间形式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出现了许多“后现代城市”“未来城市”的概念.一部分实体的城市空间功能正在被“虚拟空间”所取代,出现了“虚拟城市”、“数字城市”等新概念。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从任何一个片面的角度或特征出发对城市的定义都是不完整的。正如山田浩之所言:“城市必须具备三个特点:(1)密集性,这是城市的一般性质;(2)非农土地利用,这是城市的经济性质;(3)异质性或多样性,这是城市的社会性质”。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当然,这一定义依然是有局限性的,依然是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二、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的特点⑴城市是自给自足的农业聚居区劳动地域分工:一个地域为另一个地域劳动,为另一个地域生产产品,并以其产品与外区实现产品交换。⑵城市规模小,职能单一⑶城市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和防御功能⑷城市在整个社会处于从属地位2、封建社会城市的特点(1)改变了单一职能的状态(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之间联系加强纵向联系—上下级城市的等级关系横向联系—城市间的贸易交往(4)城市未能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中心3、近代城市的特点⑴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发展中心⑵城市在与乡村经济文化的巨大反差下发展起来中国延续封建社会体制,城市发展受到极大阻碍。4、现代城市发展特点⑴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世界城市化水平:1800年3%,1900年13%,1950年28%,2002年48%⑵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规模:小城市→特大城市→巨型城市职能:综合性→专业性类型:单一城市→群体城市→城市连绵带三、城市的划分标准目前世界各国对城市的划分标准差别很大,常见的主要有6种指标:1、按人口集聚规模划分城市:这是最常见的划分方法,确定一个临界的人口规模,若某一居民点的人口聚集达到或超过这一临界值,即可确定为城市。目前多数国家以1000—10000人为临界值,联合国则以2500人以上为标准。2、按人口密度标准划分城市:一般是作为城市划分的辅助指标。如捷克规定城市是:“居民5000人以上,建成区人口密度在每公顷100人以上的,并具有城市设施的大城镇;或居民在2000人以上,建成区人口密度在每公顷75人以上,农业人口低于总人口的15%,并具有城市服务设施的小城镇和人口聚集区”。加拿大则规定人口1000人以上的居民点或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400人以上的地区为城市。3、按非农人口比重划分城市:一般来说,城市的非农人口比重要大大高于农业人口的比重,这是划分城市的重要特征指标。我国就以城市非农人口数作为城市的临界指标之一,并据此确定城市的规模等级。4、按行政地位划分城市:城市一般是较高层次行政机关的驻地,因此有些国家以行政地位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如印度将“具有市政府、自治机关、兵站或市镇委员会的地方“均作为城市。5、按服务设施情况划分城市:少数国家或地区将一个居民点是否具备城市性的服务设施,作为其能否作为城市的标准。6、按建筑物聚集程度划分城市:这是少数国家划分城市的参考指标。如法国规定“居民居住地性户毗邻或相距不超过200M”的地区才能作为城市。日本规定某地的住房60%以上位于建成区才能作为城市。这是因为在这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普遍进入了城乡一体化阶段,城区与郊区、城市与乡村已无太大的质的区别,而建筑密度的景观差别可以作为城乡划分的一项表征指标。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指定了具体的市镇设置标准,以后一度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在修改。概括起来,我国的市镇设置基于两个方面的标准:(1)聚集人口规模,(2)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截止目前,我国将人口聚居规模超过100万的作为特大城市,50—100万的为大城市,20—50万的中等城市,2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对市、建制镇的设置标准还有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指标要求,由于变化较快,这里不再详述。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往往也是城镇设置的重要考虑内容,如首都、直辖市、省会城市等的设立最为典型。随着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我国现行的市镇设置标准显得过于单一,如采用设施配套情况、建筑密度景观情况等作为参照指标,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1-2城市规划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城市规划直接起源于人们身边的各种现象。但作为一门学科和一项社会实践的现代城市规划,直到20世纪初才得以确立,再经历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国外的城市规划学科1、奴隶社会时期1.早期城市的布置,是一种原始规划意识,其规划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两点:·维护统治这利益·突出城市的防御功能2、封建社会时期--尤以欧洲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发展--文艺复兴带来了城市建设的新高潮--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通过壮丽、宏伟、有序的空间景观喻意中央集权不可动摇,通过布局体现永恒不变的王权至上的要求。但其设计思想及理论内涵仍从属于古典建筑艺术,强调平面构图、微观形体规划,未能形成近代的城市规划学。3、近代社会时期产业革命以后,为解决城市弊病,形成近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学科:工业革命→传统(古典)城市问题→《公共卫生法》(1848年英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开端→社会改良运动→近代城市规划学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带来新的城市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二、中国的城市规划学科1、奴隶社会时期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为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周王城营国制度反映以“天子为中心”的规划思想,体现“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在封建社会历代都城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2、春秋战国时代西周淹国都城我国早期城市大发展、城建思想较为繁荣的时期·皇权至上的礼制观、自然之上的自然观长期并存·管子》和《考工记》——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石3、封建社会4、古代地方城市5、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6、现代时期建国五十多年来,经历了两种体制下的城市规划,走过了创建、徘徊停滞、发展和改革的历程。§1-3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与衡量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探索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划,预测其发展前景,对确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以及制定相应的城市